14《诗词三首》课件(29张PPT )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诗词三首》课件(29张PPT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14: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做一个谦谦君子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整合教学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做一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
朗读 感君子理想
朗读三首诗歌,结合三首诗词的内容、创作背景,说一说三首诗词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选自《刘禹锡集》三十一。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白居易筵席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本词选自《东坡东府笺》卷一,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序交代了写词过程。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常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至密州,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面对一轮明月,词人心潮起伏,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背景相似:
情感相似:
都是在政治失意处境下创作的。
都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都有一种积极的追求。
情感都有波澜,都从茫然郁闷转向振奋昂扬。
结合诗歌和背景说一说他们的理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时刻不忘“出仕”之决心的君子的坦荡率真。
刘禹锡的君子姿态——心存仁德,永远热爱生活。
对月抒怀,表达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由衷祝福,有“君子成人之美”的胸怀。
比较 析君子之难
李白因蔑视权贵、遭小人毁谤而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运动和写诗讽刺权贵屡遭贬谪。
苏东坡因为政治上与王安石不合而失意,自请离京,实质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比较 析君子之难
余秋雨先生说:“在巨大的政治乱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诗人为什么最狼狈?用李白的话说,就是“行路难!行路难!”难在何处?谁更难?请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
比较 析君子之难
李太白之难,难在 ;
刘禹锡之难,难在 ;
苏东坡之难,难在 。
示例:李太白更难。李白在友人送行的宴会上,面对着用黄金酒杯盛满的清酒,却难举杯豪饮。面对着用玉做的盘子里盛放的最珍贵的食物,却难以举起筷子,尽情享受美食。
比较 析君子之难
李太白之难,难在对从供奉翰林的精神贵族到浪迹天涯的普通士人的身份变化,难以接受;
刘禹锡之难,难在与王叔文等一起改革创新,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宦官专权,却反遭重重打击,从朝廷的监察御史到巴山楚水的贬谪之人。
苏东坡之难,难在明明想借酒超脱飞天成仙,却又放不下思念亲人之苦,矛盾至极。
可是,这些表面上看似狼狈的诗人,他们又跳出生命的束缚,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活出好我。他们的生命中也有“不难”存在,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
李太白不难,他 ;
刘禹锡不难,他 ;
苏东坡不难,他 。
示例:李太白不难,他虽然意识到前路艰险,但忽然想到有两位仕途上也不太顺利的人物,最终有所作为,他坚信自己也会遇明君,重新被任用。
李太白不难,他会直话曲说,借典故说愿望,希望再被遇明君。他茫然是暂时的,对未来永远是充满希望的,他相信自己的宏大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刘禹锡不难,被贬时间之久,地点之偏固然令人惆怅,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不沉溺在痛苦中,反而对仕宦升浮和世事变迁表现出一份豁达,令人敬佩。
苏东坡不难,他洞悉生命的无常是自然规律,所以,他不会因无常而变得沮丧,而是潇洒地将祝福送给天下人。
拓展 悟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亏。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李白、刘禹锡、苏东坡面对自己的人生抉择,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会重新选择吗?请你帮他们做一个决断。
李白的人生选择:
42岁的李白,被皇帝征召,供奉翰林。
他的主要工作有:
皇帝游宴白莲池时,他作《白莲池序》;
皇帝于宫中行乐时,他作《宫中行乐词》;
皇帝于赏名花时,他只填写个《清平调》而已。
唐代进士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
天宝初,召见於金銮殿,元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元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
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
时公(李白)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布衣之遇,前所未闻。公自量疏远之怀,难久於密侍,候间上疏,请还旧山。
元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刘禹锡的人生选择:
第一次被贬谪是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触犯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宪宗皇帝即位打击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王叔文被杀,他被贬朗州十年。
第二次贬谪是在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在回京游览玄都观时作诗得罪权贵,立即受到打击报复,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后因柳宗元以死护友,请求“以柳易播”,以及大臣们为刘禹锡请求,改贬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僧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苏东坡的人生选择:
苏东坡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上万言书批评新法的缺陷,而触怒了执政新党,因而被罢黜为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朝中新党与旧党依然争执厉害,苏轼请调至密州。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宣仁太后掌朝听政。宣仁太后起用曾经激烈反对过新党的司马光任宰相,并把因反对新党而被贬出去的人都召回来。苏轼因不同意将新法一概废除而得罪了旧党。结果苏轼便以与司马光论政不合为由自请外放,做了杭州知州。
苏东坡一生经历自杭州而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又杭州、颍州、惠州、儋州等十多次贬逐与流放。
正如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此生足迹遍中国,不像吴复古完全听自己,他是受别人的命令所驱使。
君子之道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论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余秋雨的翻译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五、君子坦荡荡。
君子之道
六、君子中庸。
(“中”是指避开两头的极端而权衡出的一个中间值;“庸”,是指一种寻常实用的稳定状态和延续状态。儒家把君子看作是君子应有的美德。)
七、君子有礼。
(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行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由礼构成的仪式,便是礼仪。)
八、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是器具。在当代的思维中又可以引申为“抵抗人的异化”、“防止全面工具化”等等。)
君子之道
九、君子知耻。
(余秋雨翻译关于《荀子 非十二子》中的儒家“耻学”: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修,不耻别人诬陷;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因此,不为荣誉所诱,不为诽谤所吓,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自己,不为外物倾倒,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说一说,在他们身上,中国文人的集体人格———君子之道得到了充分彰显。
李太白的君子之道是 ;
刘禹锡的君子之道是 ;
苏东坡的君子之道是 ;
他们都 。
拓展 悟君子之道
拓展 悟君子之道
总结
李太白的君子之道就是不为自己的得失而忧愁,而是为大道的沉浮而抉择,做一个豁达敞亮、坦坦荡荡的君子。所以他豪迈向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的君子之道就是蔑视权贵,坚守仁德大义,任何打击都不能使之屈服。所以他乐观唱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东坡的君子之道就是无论宦海沉浮,都不结党营私,不为诽谤所吓,不为荣誉所诱,不做皇权的器具,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自己,不成人之恶,而是成人之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