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课件(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课件(6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14: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新课导入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学习《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时,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关于鲁迅小时候的许多童年趣事,而我也交给同学们一项在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小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本《朝花夕拾》,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题目解说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8年出版。
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朝花夕拾》的内容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的分类(一)
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断穿插在一起,有较浓的杂文色彩 :
《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有传记文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情寓于描述之中: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1)抨击正人君子的:
《狗·猫·鼠》《无常》
(2)控诉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
《二十四图》
(3)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摧残的: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表现童年的乐趣,对大自然热爱,对知识追求,又有对封建教育批判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的分类(二)
(5) 对庸医误人的愤慨,批判迷信,弘扬科学的:
《父亲的病》
(6) 写家道衰落,饱受人冷眼。表现世态的炎凉,与封建主义决裂的是:
《琐记》
(7) 追念师恩的是:
《藤野先生》
(8)怀念友人的是:
《范爱农》
《朝花夕拾》的分类(三)
主题思想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主要内容
1.《狗·猫·鼠》——写童年仇猫的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讽刺了“自鸣清高”、“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3.《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作者叙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借迎神赛会及舞台上所见,描写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性”,而被“下等人”所喜爱的动人形象。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又给讲“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以一击。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叙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主要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1.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保姆
人物形象—— 长妈妈
作者的保姆,愚昧、迷信、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淳朴、善良、真诚、热爱关心孩子
相关故事:
1、踩死我的隐鼠
2、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3、喜欢切切察察
4、“大”字的睡相
5、懂得许多“规矩”和“道理”
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7、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2.藤野先生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学子的学业,其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恩师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故事:
1、穿衣服马虎,曾在火车上被人疑心为贼。——不拘小节
2.添改“我”的讲义——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3.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的认真、严格、循循善诱,对科学的尊重;
4.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5.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严谨求实的精神。
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
3.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向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朋友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相关故事及鲁迅对他的态度
1、“绣花鞋风波”“让座事件”(初到日本留学,关吏检查行李时,被翻出所带的绣花鞋;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
【鲁迅很是鄙视】
人物形象—— 范爱农
人物形象—— 范爱农
相关故事及鲁迅对他的态度
2、范爱农的老师被杀,但他在东京同乡会反对鲁迅等人发电回国,与鲁迅作对。
【鲁迅非常愤怒,认为他冷漠无情、懦弱,与人背道而驰,觉得他“可恶”】
3、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
【鲁迅认为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人物形象—— 范爱农
相关故事及鲁迅对他的态度
5、绍兴光复后鲁迅当了师范学校的校长,范爱农当监学,工作认真勤奋。
【鲁迅与他成为战友、知己】
6、报馆案风波后鲁迅去了南京,范爱农失去了工作,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鲁迅得知后作诗悼念他。
【 鲁迅同情、悼念他。】
4.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从中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相关故事 1、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
2、父亲患水肿,长年延医治病,却无法康复。
3、父亲临终前,“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一直叫父亲,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
人物形象——父亲
邻居——衍太太
[相关故事]:
1、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
2、鼓励小孩吃冰;
3、鼓励小孩打旋;
4、怂恿孩子看下流书籍;
5、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谣言;
6、 无论孩子闹出什么乱子,也决不去告诉个人的父母;
7、假如有的孩子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
人物形象—— 其他人物
性格特点:一个十足的两面派,经常在背后怂恿孩子们做坏事儿,事后又在人前做好人。心术不正 ,虚伪自私。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鄙视她
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相关故事]:
1、“我”向他询问 “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迂腐,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
2、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人物形象—— 其他人物
庸医
陈莲河——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人物形象—— 其他人物
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 猫 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艺术手法
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艺术手法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艺术手法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 猫 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片段赏析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片段再现:《范爱农》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赏析: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片段再现:《父亲的病》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文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所谓的 “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抒发感慨极具讽刺意味。
赏析: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片段再现:《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岁,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文章欲扬先抑,介绍了长妈妈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等,以孩子的口吻写出了长妈妈迷信、封建的一面,衬托了下文写长妈妈善良的描写。
赏析:
中考真题
(2015·江苏南京)你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①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A、F
D、E
I、J
2.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沉的情感
理性的批判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深沉的情感
理性的批判
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精彩选篇或自选一篇《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一篇专题探究。
2.参考课本的自主阅读推荐,进行课外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