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智取生辰纲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智取生辰纲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14: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不读水浒, 不知天下之奇。”
——金圣叹
施耐庵像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水浒》是明代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写作背景
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其波及的地域,大概为今天的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起义具有一定的声势,曾使官兵闻风丧胆。其结局史料记载不一,有说投降的,有说被剿杀的,也有说被生擒的,总之是以失败告终。到了南宋时期,“说话”这种市民艺术形式盛行,为适应生活在封建压迫之下的广大人民寄托苦难与抗争理想的需求,说话人就把宋江起义的史实敷演成故事传说,出现了诸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说话人的底本经过文人的加工,特别像施耐庵这样的高手,凭着他们高超的文笔,依据历史脉络,把独立短篇连缀一体,形成既能单篇独立,又有连贯性的长篇章回小说。可以说,《水浒传》的成书是民间文学的丰厚积累和作家的杰出创造相结合的结晶。
押送
智取
杨志
吴用
杨志
吴用
押送
智取
十 六 回
金银担
生辰纲
“生辰纲”是什么?
编队运送的大批寿礼
谁送给谁的寿礼?有多少?
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梁中书)送给东京(汴梁)他岳父蔡京。
“十万贯金珠宝贝”
智取“生辰纲”是不是犯抢劫罪?
不能用今天的法律评价农民起义的英雄。蔡京是宋代有名的大贪官,他女婿梁中书送与他的“生辰纲”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正如《水浒》中公孙胜所言: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1、读准字音。
2、古今异义词。
3、把握故事情节,把握矛
盾冲突,并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读一读,写一写
趱行 怨怅 端的 气喘
虞候 怄气 恁地 罗唣
省得 寻思 勾当 聒噪
尴尬 逞辩 兀的 面面厮觑
zǎn
nèn
xǐng
guō

òu

gān gà

zào
古今异义词
1、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2、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3、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4、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5、你理会得甚么!
古义:赶。
今义:拿,拿走。
古义:有必要。
今义:做某事有意义。
强人 古义:强盗。
今义: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
作为的人。
去处 古义:地方。 今义:去的地方。
古义:遮蔽,躲藏。
今义:名词,影子。
古义:懂得,知道。
今义:理睬。
7、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8、我们胡乱也买这桶吃。
9、连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10、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6、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什么
不紧?
古义:付给。
今义:借了钱归还别人。
古义:(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
今义:宽恕,饶恕。
古义:索性,干脆。
今义:任意;马虎,随便。
古义:被。
今义:吃东西。
古义:计策。
今义: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整体把握文意 提炼故事梗概
第一部分(第1—4段):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押送起程。(故事开端)
第二部分(第5—11段):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以智取对智押。(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分法
第一部分(1-4):杨志押送生辰纲——开端。
第二部分(5-6):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四部分(10):杨志无奈买白酒——高
潮。
第五部分(11):杨志误失生辰纲——结
局。
第三部分(7-9):白胜设计诱军官。—
第一个高潮。
发展
第六部分(12):吴用智取生辰纲。-尾
声。
人物
押送方:杨志、谢都管、两个虞候、11个军健(士兵),共15人。
智取方: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共8人。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
阮氏三兄弟
主要矛盾:
杨志押送与晁盖、吴用等人夺取的
矛盾冲突。
次要矛盾: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
的内部矛盾冲突。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
杨志失花石纲丢官
2.汴京城杨志卖刀
4.杨志比武获重用
5.杨志押送生辰纲
3.杨志杀牛二被充军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 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 中病故。
《智取生辰纲》前文内容
“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原为殿司制使,“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但因失陷花石纲丢官。于是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第12回)。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后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
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由刘唐开始,串珠子一般牵出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贵重的财宝,并由吴用定了一条“智取”之策。
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此行的凶险,他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问题探讨1: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
结论:
精明能干 小心谨慎
急功近利 粗暴蛮横
杨志性格发展的历程:
失意——得志——幻灭
问题探讨2:
双方是如何斗“智”的?
杨志智送生辰纲
好汉智取生辰纲
智1:做了精心的安排
智3:逼赶催行,不许 随意歇凉
智4:三问枣客
智5:千方百计阻拦士兵买酒
黄泥冈
胜3:智用计谋 先美酒,后药酒
胜4:智用矛盾 麻痹迷惑,蒙骗引诱
胜1:智用天时 天热人乏,斗力不足
智2:更改行路的时间
胜2:智用地利 人烟稀少,模糊视线
中计
施计
失纲
劫纲
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固然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杨志内部的分崩离析,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这属于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为吴用等人智取提供了可乘之机。
败因
内因
急功近利
欠理智
人不和
外因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杨志之“智” 吴用之“智”
起止时辰变更:出城后“五七日”
安排;“五七日”后安排
催促军健赶路,不敢大意
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
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
审察七个“贩枣客商”,以攻为
守,连发三问
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智用天时
智用地利
智用人和
智用计谋
一是乔装惑敌
二是酒为诱饵
三是卖酒戏法(卖而不卖——
买酒喝酒——饶酒夺酒——巧
下蒙汗药)欲擒故纵
杨志的思想性格
出身名门,但地位不高,本“是个遭死的军人”,因杀了泼皮牛二,发配大名府,受梁中书抬爱,做了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但此人是个智勇兼备的英雄,多外年流落在外,深谙江湖凶险,故押送途中不打旗招摇,而作行客打扮。机警善变,有见识。途中“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虽遭同行14人的埋怨指责,也坚守初衷,不仅表现为一个“智”,更是一个“忠”字,为报知遇之恩,为讨“诰命”荣身,尽心竭力。及至正面交锋,也十分谨慎从事,不许“买酒”,最后,眼见别人喝了酒都没事,虽“口渴难熬”,也只喝了半瓢,表现出他的精明与练达。
杨志的典型意义
用来衬托吴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题。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押送”的是不义之财,怎能不失呢?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8位英雄夺取不义之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为全书的主题张目。
胜战计:
1、瞒天过海
2、围魏救赵
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
5、趁火打劫
6、声东击西
敌战计:
1、无中生有
2、暗渡陈仓
3、隔岸观火
4、笑里藏刀
5、李代桃僵
6、顺手牵羊
并战计:
1、偷梁换柱
2、指桑骂槐
3、假痴不癫
4、上屋抽梯
5、树上开花
6、反客为主
败战计:
1、美人计
2、空城计
3、离间计
4、苦肉计
5、连环计
6、走为上
攻占计:
1、打草惊蛇
2、借刀还魂
3、调虎离山
4、欲擒故纵
5、抛砖引玉
6、擒贼擒王
混战计:
1、釜底抽薪
2、混水摸鱼
3、金蝉脱壳
4、关门捉贼
5、远交近攻
6、假道伐虢guó
讨论:
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暗渡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混水摸鱼——偷酒
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
走为上策——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杨志断了升官梦
找出文中关于“天热”的环境描写,看看各有什么特色及作用。
方式
一、直接描写(太阳、云彩、)
二、间接描写
1、写人的言行
2、写人的感觉
3,写其他事物
作用
一、渲染酷热的氛围
二、烘托人物烦躁不安 的心情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有何妙处?
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作者却没点明,等杨志一行被麻翻在地,读者也坠五里雾中,不明白蒙汗药怎样下到了酒里。
作者最后才将原因揭开,便造成意外效果,从而突出“智取”。
假若从晁盖吴用角度叙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