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文档属性

名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9 20: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1910-1996)
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自幼喜欢美术,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边工作边学画。这时接触哲学和文学,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与同仁一起组织“春地画会”,一次所写诗歌《会合》偶然得以发表,从此兴趣转向文学。同年7月因参加反帝爱国活动,被法巡警逮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歌。 1935年10月出狱。
抗战爆发后,辗转武汉、临汾、西安、桂林、重庆等地,作编辑、教员,写诗歌。 1941年到延安,任边区参议员。 1942年后在鲁艺任教,并兼《诗刊》(延安版)主编。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国后到北京,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多次出国访问。 1958年后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农场劳动。 1975年回到北京,1978年重返文坛。
“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
——七月派诗人牛汉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中,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思考:
1、此诗构成怎样的意境?
2、此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
3、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4、“我”在诗中是怎样的形象?
5、谈谈此诗的艺术手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唱出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艾青天生具有诗人气质,他感受敏锐,感情深沉,文笔疏放而流畅。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就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  
艾青的诗歌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诗人穆旦1940年说,艾青的诗“会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斗争,朝着光明。”诚然,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大堰河——我的保姆》悲悯与感恩
  在 “狱中诗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1 月14日,这是个数九寒天,大墙外雪花纷飞,囚室里寒气彻骨。艾青以颤抖的手、颤抖的心,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一百多行的长篇抒情诗。他以无比的激情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勤奋与善良品性的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对为富不仁、世道不公等现象的仇恨和诅咒。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大堰河”是艾青幼小时候的奶妈,曾对艾青关怀备至,使艾青感念一生。艾青说,这首诗“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艾青本是地主的儿子,但他憎恨他那庸俗、势利而愚昧的父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反而歌颂起佣人来;这表现了他进步的社会观以及只有大诗人才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北方》诅咒与呼号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在十二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
艾青似乎更喜欢以北方的旷野作为他的诗歌的背景。艾青以舒缓、忧郁而流畅的调子,宣泄了那弥漫在他心头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哀。“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牛汉先生说一读此诗的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艾青的“北方诗”使我这个江南人也追求起了雄迈、粗犷的诗风。
  
《黎明的通知》安慰与鼓舞
  在抗战期间,艾青不忘对光明、温暖、美好世界的期盼和颂赞。他写了如《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都是战斗的号角,催人醒来、起来、出发;又如明亮的火把,照亮了战士的征程。“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艾青把个人的感受融入到了群众的洪流中,把个人的命运焊接到了抗日的崇高使命上。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艾青是一个以笔为枪、为鼓的战士形象。
1939年7 月,为了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抗日宣传的高潮。桂林作为大后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而以火把游行达到最高潮。艾青也在这浩大的队伍中,他的热血顿时沸腾了。不久之后,他写下了气魄恢弘的长诗《火把》。艾青在诗的最后写道:“孩子,别哭了/来睡吧/天快要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