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统编版·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 ·第 1 课
目录
CONTENTS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0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1.夏朝
(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
天下为公
禅让制
天下为家
世袭制
禹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
——遂公盨铭文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2.商朝
(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
外服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商汤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天子控制的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3.西周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序列:
③分封地区:
④诸侯权利:
⑤诸侯义务: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分封制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
3.西周
(2)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3)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示意
夏朝:对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通过部族间接统治
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主要通过宗法制,将王畿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
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学缘或姻亲关系。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4.原始民主遗存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2)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3)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①神权政权结合
②家国一体
③等级制度鲜明
④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02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权独尊
制定许多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权至上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秦始皇
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
皇位世袭
秦始皇畅想着: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
信息素养高
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
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最高监察官。
三公
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统领百官。
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废分封
置郡县
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
皇帝日夜批阅大量文书,文书十分繁密
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文书制度
03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
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一)西汉——中朝
(二)东汉——新的行政中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汉朝时期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①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②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减少了个人决策的失误。
两宋时期——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元朝时期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吏
户
工
刑
礼
兵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明朝时期
(一)废除宰相(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朝时期
(二)内阁制度(明成祖)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地方机构的演变:西汉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
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郡(太守)最高长官
郡尉(军事)
郡丞(行政)
各曹属吏
县丞
县尉
分曹属吏
具体事务
县令或长
具体事务
西汉地方机构设置:郡国并行制
王国、侯国
地方机构的演变:东汉
东 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郡
县
东汉地方机构设置
州(刺史)
地方机构的演变:隋唐至明清
县
隋朝地方机构设置
州
县
唐朝前期地方机构设置
州
道
县
唐中期以后地方机构设置
州
节度使
藩镇割据
县
州(府)
路
宋朝地方机构设置
县
州(府)
路
元朝地方机构设置
行省
县
府
明朝
三司(巡抚)
清朝
县
府
省(巡抚、总督)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郡县制 加 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汉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造成三冗局面,导致积贫积弱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是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外朝制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本课思维导图
(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链接高考
B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2021·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亲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链接高考
A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链接高考
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