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臂震脚砸拳》
教学设计
区 县:
学 校:
授课班级: 四 年 级
授课内容: 抡 臂 震 脚 砸 拳
授课教师:
《抡臂震脚砸拳》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发展武术项目,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合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
二、教学内容
1. 抡臂震脚砸拳 2. 游戏:贴字、连线接力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教科书 <体育与健康> 教师用书 四年级
三、教学单元计划
本单元共设计6个课次,本课为第4个课次
内容课次 技能目标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掌握抡臂拍踢腿动作。 重点:拍手、击打脚背位置。 难点:拍手与击打脚背时机的掌握。
2 再次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巩固抡臂拍踢腿动作,掌握抡臂打地动作。 重点:打地后右腿伸直。 难点:抡臂动作协调。
3 继续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巩固提高抡臂拍踢腿与抡臂打地动作。 重点:动作的熟练与规范。 难点:动作之间的衔接。
4 继续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85%的学生能够了解“抡臂震脚砸拳”动作规格、技术要求、技击特点,并且能够运用此动作进行小组合创编。 重点:两臂伸直、砸拳有力,定势舒展大方。 难点: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
5 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完整动作。 重点:组合动作的熟练与规范。 难点:动作之间的衔接。
6 武术小套路组合动作考核。
四、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武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之一,其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通过对武术小组合的练习,能够发展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等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灵活性,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武德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四(1)班学生,共29人,其中男女比例均衡,体态匀称,无特殊肥胖学生。通过水平一阶段以及本单元前3节课的学习,该班学生在腿功、肩功等方面有一定的练习基础,对武术中的拳、掌、勾三种手型、弓步、马步、蝎步、扑步、虚步五中步型、以及抡臂、抡拍等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纪律良好,思维敏捷,对于武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教学计划
四年级(1)班 人数:29人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1.武术小套路组合---《抡臂震脚砸拳》 2.游戏:贴字、连线接力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武术小套路组合,本节课学习“抡臂震脚砸拳”动作,85%的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动作规格、技术要求、技击特点,并且能够运用此动作进行小组合创编。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等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3.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崇尚武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主要方法与组织 时间 次数
开 始 部 分 3 分 钟 一、课堂常规 1.军体整队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4.提出要求 二、队列练习: 1.三面转法 2.梯形散开和集合 一、组织:四列横队 ★ 教法:1.教师核实上课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教学内容 二、组织:同上 教法: 1.跟随口令,学生完成三面转法。 2.完成梯形散开集合练习。 要求:1.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2.排面整齐、口号洪亮。 1 2 1 1
准 备 部 分 6 分 钟 三、准备活动 1.慢跑 2.专项准备活动 三、组织: 教法: 1.学生完成慢跑。 2.跟随教师口令,完成专项活动操。 要求: 1.动作准确、熟练。 2.节奏感强。 6 1
基 本 部 分 28 分 钟 四、抡臂震脚砸拳 重点: 两臂伸直, 砸拳有力, 定势舒展大方。 难点: 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 五、游戏:贴字、连线接力 游戏方法: 1.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以接力的形式,跑到指定位置,将准备好的字,按照《抡 臂震脚砸拳》动作要点顺序贴好。2.通过软梯,完成连线游戏。 3.每人一次只能完成一项任务,率先完成任务且正确的队伍获胜。 四、组织:成体操队形 ★ 教法: 1.教师演示抡臂拍踢腿、抡臂打地、虚步亮掌动作,教师大屏展示,学生回答动作名称。 2.学生练习。 3.教师展示组合动作,引出本课内容。 设疑:如何将学过的动作串联起来? 4.复习左右抡臂动作。 5.完成游戏“抡臂接力”。 6.教师做砸拳动作镜面、背面示范。 7.教师分解教学,学生跟做。 8.大屏展示动作“七字诀”,学生分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9.大屏展示动作要领,学生连贯练习。 10.学生展示,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11.教师带领学生做组合动作练习。 12.学生自主创编小组合,并做展示。 13.教师展示、点评。 要求: 1.练习专注认真。 2.注意安全。 五、组织:游戏队形 教法: 1.教师说明游戏细则。 2.学生开始游戏。 要求: 1.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2.团结协作,相互鼓励。 2 2 1 2 2 3 2 1 3 10 1 4 1 2 4 4 1 4 1 2
结束部分 3 分钟 六、放松(八段锦) 七、集合站队,教师小结 八、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九、收还器材 六、组织:四列纵队 要求:放松认真 集合快、静、齐 3 1
器材 多媒体大屏 标志桶 标志旗 软梯 展示板
运动负荷曲线预计 练习密度预计 课后小结
40% ~ 45%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法
学生展示组合动作,依照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
(二)评价指标
等级 评价指标
优秀 动作连贯;定势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
良好 动作较连贯;定势较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配合较协调。
加油 动作不连贯;定势不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配合不协调。
七、本课特点
1.遵循教育理念与学生认知规律
本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克服困难,积极主动的学习。授课过程中,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抡臂接力小游戏”复习学习过的抡臂动作,并为本节课学习的《抡臂震脚砸拳》做准备,化繁为简,通过分解教学,使抡臂、震脚、砸拳单个技术有机的组合,学生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掌握动作技术。
2.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把快节奏的连贯动作转换成图片、视频等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每个环节的动作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3.合理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抡臂接龙”游戏的设置,学生既可以充分活动肩关节,锻炼身体,又可以将之前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4.自创小组合,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最后组合动作的创编,不仅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且将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加以巩固提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1. 注重学生武术素养的养成
武术素养是指习武者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进行武术课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把渗透武术传统礼仪和文化放在首位,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武术精湛多彩的技艺,而且使得中国武术源远的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儿童身上得以传承。
2. “玩中学”——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
本节课,我把枯燥的“抡臂”、“砸拳”等动作换成了学生喜爱的游戏和小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练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很好。“小组合”的创编,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