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
一、积累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要求正确、工整。(4分)
慰jiè ( ) 渊bó( ) 心kuàng( )神怡 提纲qie( )领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①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 《岳阳楼记》)
②江山代有人才出,___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③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人们常用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⑥《沁园春 雪》中能够表明作者写作主旨和豪迈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国际________、国内________、两岸________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
A.和平 和谐 和气 B.和平 和谐 和解
C.和平 和气 和解 D.和气 和谐 和解
4.请你写出课外所读名著中主要人物有代表性的话语,并以此分析其性格特征。(5分)
话语:
性格特征: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4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 ( )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 )
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
④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 )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3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3.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3分)
1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作者引用张鷟的话,既说明了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突出了桥的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16.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划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作用。(3分)
例句:
作用: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中国的大西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②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着虬曲苍劲的胡杨树。放眼望去,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③任何生命要生存、要延续、要繁衍,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威胁。惟独胡杨林遇到的威胁是最残酷无情的。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必须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荒原漫漫,朔风浩浩,戈壁瀚海满目萧瑟。一片一片饱经风霜、斜插横卧的胡杨林,凄凉中含有悲壮,孤寂中注满宏阔。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杨,它的树干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的佳肴;甚至它的流出的“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已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黑鹳,世界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的庇护而生存……千百年来,它置身荒野,迎战风沙,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⑤面对胡杨林,使人想起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也使人想起那些正在大西北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建设者……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也是可以抵抗的,凭着最强大的忍耐力、最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伟业。
17.阅读选文②③④段,然后填空。(4分)
文段②描写胡杨树的 外形 ,展现了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文段③描写胡杨树的 ____________,点明了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段④描写胡杨树的 ____________,突出了 默默奉献 的精神。
18.从文段②中找出最能体现胡杨树外形及精神的一句话,写在下面。(2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文段①中“倒而不朽l00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⑤中“千年不朽的伟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赞美了胡杨树,更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22.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之情。(2分)
23.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任意选择两句分析诸葛亮的性格。(4分)
25.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6.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
27.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4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三、写作(60分)
28.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校)名和人名。
期末试题二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18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4分)
荣膺( ) 戏谑( ) 翘( )首企盼 应( )运而生
2.下列各句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4分)
①书桌上堆满了书藉和化学仪器,还有一张单人床,卧具凌乱。( )
②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霄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③最近我市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读书调察,不少学生觉得外国文学作品描写过于琐屑,情节发展缓慢,令人难以卒读。( )
④蓝天给你以自由暇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韧勇敢。( )
3.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按要求改正。(4分)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颗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1)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 改法:
(2)语序不当的一句是: 改法:
4.在下面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10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
(6)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7)《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春夏景象的两句是: , 。
5.回顾所读文学作品,按要求答题。(3分)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写出他的法名,并客观说明你对他的看法。
人物法名:
看法: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2分)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3分)
第二部分 阅 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16分)
过 河
周 涛
①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②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③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④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⑤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⑥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⑦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
______________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⑧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⑨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⑩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7、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3分)
8、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为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3分)
9、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三处对比。(6分)
①
②
③
10、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4分)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13分)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震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据《科技之谜》罗声/编译)
11、第⑤段中加点的“不仅仅”“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12、文章举蜂鸟、海豚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3分)
13、生物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3分)
14、随着人类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仿生学在改进工程技术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请结合日常获取的信息再举一个仿生学的例子。(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
15、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3分)
16、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17、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4分)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18、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6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2、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
第三部分 写 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会表达自己。花儿开放,鱼儿戏水,鸟儿鸣叫,都在传递某种信息。人类更是如此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能都需要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即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机,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效果就会不同。而有时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请以“表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答案:
语文期末试题一答案
1.略。
2.略。
3.B
4.能写出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句子即得2分,出自课本内容的不得分。性格分析准确得1分。
5. 答案示例:(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6.(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7.略
8.略
9、A
10、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11、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12、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14.略
15.外形 形式优美
16.略
17.虬曲苍劲 生存环境 残酷无情 作用(或价值)
18.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
19.不腐烂 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0.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具有胡杨树精神的人
21.围绕其中一方面谈,言之有理得2分;如能结合两方面辩证地谈得3分。
(四)共20分
22.庄严肃穆 喜爱(或敬仰)
23.本题答案只要与《出师表》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即可。示例: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24.B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C句:治军严明,不徇私情。
25.出师未捷身先死。(答:“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满泪襟”得1分。)
26.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1分)表现出书写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和壮志凌云、精忠报国的性格特点。(2分)
27.(1)知恩必报(或“士为知己者用”等) 千秋。
(2)能从个人品格、聪明才智、民族气节、历史成就等方面,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28.写作
期末(二)参考答案
1、 yīng xuè qiáo yìng
2、①籍 ②萧 ③查 ④遐
3、(1)第①句改法:把“当我们”改为“我们在”,或者在“在参天”火“碰上了”前面加上“我们”。
(2)第③句改法:把“比我们的坐骑还高”放在“阻断了我们的去路”前面。
4、①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④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参考答案:孙悟空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等。 猪悟能 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玄奘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悟净 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忠于职守等;但缺少自己的见解。
6、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 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7、觉得它“愚蠢”是因为这马不敢过河,怕水;说它“灵性大”,是因为我从它的表现看出来,“它完全懂得骑在它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谁是真正的骑手;说它“过分”是说我觉得它先前是在欺负我。
8、示例: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得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
9、示例:①我骑着马时,它的前后反应不同,走平原,“极轻快而平稳”,看到河流就不敢走了。②我骑它与老太太骑它时,马的表现不同。③老太太在马下和骑在马上的精神状态不一样。④我对老太太前后的态度不同。
10、老太太虽然枯瘦衰老,到了垂暮之年,连上马、过桥都需要别人搀扶,但是,一旦上马,就立刻精神矍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马背上的民族的那种雄强的生命意识,那种无坚不摧的个性精神,那种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执著的气概,让人感动。
11、“不仅仅”说明不是唯一,而“几乎”说明不是全部,都是虚指,而非确指;如果去掉,则与事实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12、说明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这两类不同动物的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
13、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其曾经具有的运动速度;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14、示例:①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计算机的性能;②模仿昆虫的视觉器官,制造电子眼等。
15、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16、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17、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18、D
19、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0、C
21、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2、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3、作文(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