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11 18:3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感受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学习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习运用透视规律,创作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运用艺术手法进行美术表现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和技能的出现,是为适应学生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五年级学生正处在从“儿童期”(3岁~10岁)向青少年“转型期”的过渡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画面的空间表现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构成画面,还不能准确真实地表现物象的立体空间关系。本课学生通过对前一课的了解,和本课知识技能的学习及运用,可以感受绘画作品中的空间感,初步体验运用简单的透视规律,表现真实生活中物象的立体感和距离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的绘画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绘画方法上,学生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增强了绘画表现的自信心,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透视现象表现有空间感的画面。
4新设计
从生活入手,导入课题
播放视频
教师播放生活中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一辆汽车从身边向远处驶去,会发生什么现象。
概念描述
这种由于同样的物体处在远近不同位置,观者眼里发现了近大远小等一些客观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在绘画中被称为透视现象,它可以使画面具有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并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
板书课题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新知学习,感受体验
播放课件
教师通过课件播放更多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寻找其中的透视规律。
板书透视规律
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最后远到消失。
通过学具加深理解
⑴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引导学生制作、组装学具。
制作要求利用学习材料,设计制作一件有透视现象的小学具。
⑵引导学生观察学具,说出看到的现象。
①在开关门时,门有什么透视变化
②门旁的路与远处的路面感觉一样宽吗
③门与远处的影壁尺寸是一样的,但观察到的感觉一样吗
④观察路上高矮一样的物体,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画家绘画作品和学生绘画作品中透视方法的运用。
⑴展示书中和其他画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透视方法。
⑵展示书中和其他学生的绘画作品,分析里面的绘画方法,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运用了哪些透视规律。
技法运用,艺术实践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透视规律修改画面,使画面中人物间的距离感增加。
动画内容一幅空间感不强的画面中有前后两排人物,但高矮没有区别,单击前面人物可以变得更大,单击后面人物可以变得更小。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没有画完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添画的形式完成作品,要求画面要具有透视规律。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参与画面构思。
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前面学生设计的小学具。主要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使画面具有空间感。 还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如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等。
艺术实践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绘画工具,运用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表现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
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根据的评价要点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介绍自己作品中哪里运用了什么透视规律。
互评欣赏其他同学作品,说说那件作品空间感明显,其中表现出哪些透视规律。 学生把自己作品张贴到一面墙上或黑板上,距离远些坐在座位上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按评价要点进行交流评价。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拓展提高
开阔思维,巧妙运用透视规律。
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摄影作品,其中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近处景物与远处景物在构图安排上巧妙结合,使画面充满趣味性。如一个大人(近处)手中托起一个小人(远处);一个人(近处)两个手指捏住太阳(远处)等等。
欣赏有趣的摄影作品,感受其中巧妙的构图,用透视规律欣赏评价每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