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毛泽东词两首》参考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毛泽东词两首》参考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09 22: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毛泽东词两首》参考资料
沁园春 长沙
1 .文本全解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911 年,时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 13 年之久的火热生活。
1913 年到 1918 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尔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小等校任教。读书的 5 年间,毛泽东勤奋批判地学习,刻苦顽强地锻炼,倡导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学习知识、改造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同时,酷爱体育,风浴雨浴,徒步远行,体操拳术,无所不练。登山和游泳是他最喜爱的锻炼项目。第一师范所傍靠的湘江,江宽水深,是理想的游泳场所,毛泽东常常邀集众同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畅游,顶风踏浪,常年坚持, “直到隆冬,犹在江中”。词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他当时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早年练就一身出色的游泳技术和强健的体魄,故到 70 岁以上高龄仍能“万里长江横渡”,豪情不减当年。与第一师范隔江相望风景秀美的岳麓山,也是他与同伴闲暇的好去处。他常和蔡和森等健步登上山巅,极目远眺,四面起伏的层峰绿浪,天际灿烂的夕辉朝霞,江上竞逐的百舸千帆,尽收眼底。有时还顶风冒雨,夜晚登山,借以锻炼身体和意志。在长沙的日子里,他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道,成为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17 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一起谈古论今,切学磋艺,登山游水,
抒怀壮志。 1918 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当时毛泽东身五分文,却心忧天下。此后,他去北京又返长沙,主编《湘江评论》,主张“民众大联合”, “砸烂旧世界”,并于 1920 年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 7 月在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回湘后组建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次年出席中共二大, 1923 年出席中共三大,直至 1923 年 4 月,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 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五卅”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进一步唤醒工农大众;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了统一战线,成立了国民革命政府,这些都预示着大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时年 1 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共四大,同年 2 月即携夫人杨开慧及爱子毛岸英、毛岸青由上海回到湖南故居韶山。在韶山,他发动组织农民运动,筹建秘密农协,创办农民夜校,创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把众多的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当地农民运动日益蓬勃发展引起了当地土豪恶霸的极度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遂下令通缉和捉拿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秘密经宁乡回长沙。同年秋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漫步湘江,游橘子洲。看山光水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 1957 年 1 月号。
(2) 基本解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开篇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熟悉的故地,寒秋的着色,诗意昭然,笔力遒劲。 “独立”统领立看、立忆、立思的全篇结构,作者故地重游,饱览山河秀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形象呼之欲出。 “寒秋”点明时间,也渲染了秋气清寒、充斥宇内的凝重氛围。 “橘子洲”点明故地,引发情感,开篇精练,交待清楚。下文山川之秀美,天地之寥廓,乃至日月之变迁,家国之忧患,人生之奋斗,一引即发,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开篇的确不同凡响。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及写伫立之地的秋景。远山、近水、飞鹰、游鱼,宏伟辽阔,生机勃勃,这完全是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绚丽多姿、立体交错的江南秋景图。妙手神笔,词如画卷。先是远眺山光,岳麓一带群峰,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满山云锦,如烁彩霞,美不胜收。 “红遍”,指范围之大,视野之宽。 “尽染”,指色彩之浓,切合寒秋时令。一个“染”字,独具匠心,泼墨淋漓。而江面的帆踪樯影,往来如梭,以“争流”二字着笔,贴切自然,又富动感,更增不少盎然奋进之画意。在远眺山景江色之后,接着仰望长空,俯视大江,领略鹰击鱼翔之趣。作者借鉴前人,又超越前人,一“击”一“翔”,把飞鹰、游鱼写活了,使其情态和气势跃然纸上。写具体自然景物,眼光敏锐,洞察入微,远的近的、静的动的、红的绿的、飞的游的,物物入画,极富生命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观万象;神来点睛之笔。作者纵览山河,审察万物,一切在动,一切在变,一切都在寻觅通向“自由”之路。此处景中含情,情景并茂,借秋景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奋斗的革命情怀。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自“看”到“怅”,由“怅”而“问”,词句化景为情,笔锋陡转,且情真意切,意境高远,诗味深长。作者并不盲目乐观,而是头脑清醒,辩证地沉思、预感、展望到了隐伏在革命形势下的严重问题: “怅”,并不是惆怅悲叹,而是久经思虑和郁积后引发的感慨之辞,抒发了作者对革命重大而关键的课题的忧虑关怀之情,意境丰富而深刻。 “问”,也不是茫然求答,而是似问非问,虽为排空而下的问句,实际答案已蕴藏其中,不过是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想像余地,也表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委婉而不浅露、曲折而致深远的高超写作技艺。 “谁主沉浮”并不是偶感而发,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尽管革命形势发展快,但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封建军阀统治仍在维持,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主要任务。而在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右派加紧夺权;在我们党内,陈独秀错误估计形势,拱手让权于资产阶级。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成为一个尖锐、迫切而关键的问题。毛泽东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虑,借词句含而不露地提出问题,引人深思。上阕到此收煞,下阕追忆往事,借事抒情。
携来百侣曾游, ,,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在宏观揣摩人生、社会、历史、现实的大课题后,旧地重游,情不自禁地想起青年时代的往事。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 “曾游”点明故地, “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 “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人一个新的境界。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以“恰”字为衔接和转机,五个四字短句,句式整齐,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愈来愈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由叮咚之流泉顷刻间化成浪拍云天的江潮。笔墨工巧,感染力非同一般,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和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这些四字句,既要从字面上来理解,更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革命仁人志士,或江中游水,或盘沙对话,凉风习习,水波助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愧天之骄子,一代风流。他们绝非一般的游山戏水的等闲之辈, “身无半分文,却心忧天下事”,追求革命真理,讨论祖国前途,寻找救国方案。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他创办工人夜校,组织“新民学会”,主办.《湘江评论》,驱除反动军阀,文字上是回忆旧事,事实上是当时革命斗争生活的真实写照。种种追忆和革命斗争激情交织在一起,终于进发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强音: “粪土当年万户侯 ! ”使词作思想情感达到巅峰,表现了毛泽东及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革命品质,其心态形象,内涵外延,无不闪射着飞扬腾踔、不受羁绊、风流大度的豪迈气概。有这种革命品质和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革命的脊梁,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主宰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与上文的“谁主沉浮”互相照应,使全篇构思缜密,浑然一体。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结尾又是一个发问,语轻意重,冲击力强,实写虚指,运笔自如。实写水涨浪高时节,作者和同学战友在湘江中流,搏击风浪,兴致高昂;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不但表现了作者及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也暗含对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土仁人的号召动员。结尾总揽全篇,收束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3) 精华鉴赏。 ,‘
毛泽东的这首词堪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名篇佳作,作者的艺术才华委实令人倾倒,使人叹奇。其一,寄情于景,情理交融,景、情、理浑然一体。词的上阕描绘的是一幅秋水长天,“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色图,提出的是“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抒发的是革命者“浪遏飞舟”的豪迈情怀和昂扬斗志。把富于地域特色的景物和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斗争生活,同主体思想感情、艺术想像及对人生、社会、革命问题的深沉哲理思索结合,景、情、理水乳交融,构成整体完美的艺术境界。其二,佳句连篇,妙字生辉,风格独特。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要求极其严谨,千锤万炼,精益求精。该词之所以能饮誉社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用语工巧,炼字造句,堪称一绝。上下阕的四字句,意境优美,感情动人,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炉火纯青的程度,充分反映了他的语工意新的文笔才华。全诗凝炼,处处妙词,字字珠玑。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恰”一“记”,互相联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异常自然,使通篇生色。写秋景时,一个“染”字,浓墨着色,一个“击”字辽阔强劲,
一个“翔”字活泼自如,一个“竞”字独步点睛,字字传神。 “飞”字尽管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过十多次,但处处工巧,处处奇绝, “浪遏飞舟”一个“飞”字,更把“中流击水”者的超凡气魄、飞扬豪情、搏击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三,豪情满怀,激情喷发,催人奋进。表现了作者作为诗人的激情与才气,也表现了政治家的胸怀与风度。写寒秋,一改前人“萧瑟令草木摇落而变衰”及“其色惨淡”、 “其意萧条”的伤秋、惜秋、悲秋情调,而是热烈的赏秋、赞秋。作者笔下的寒秋,爽朗、活泼、生机盎然,从“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词句中,谁不感染其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挥斥方遒”的劲头, “指点江山”的情态, “中流击水”的神气,表现了革命者奋发有为、敢于斗争、激流勇进的英勇气概。展望前景,则情怀火热,势不可挡, “谁主沉浮”、 “浪遏飞舟”,如春雷,似鼓角,呼唤革命者投身革命洪流,奋起斗争,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全篇格调雄浑,意境壮阔,出神入化,不愧为雄奇壮丽的不朽杰作。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和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及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革命品质,其心态形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
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同时,这两句与上片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而且能够领略其炼意的作用。
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毛泽东继承了这种手法,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简练的十几字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而“梧桐叶下黄花发”一句,只是一般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较为逊色。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总结“顶针”这一修辞格的特点与作用,加深对这修辞手法的认识,尝试用这一修辞格写作。
这些句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顶针,就是临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顶针的作用,是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贯,音律流畅,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等关系。
忆秦娥 娄山关
(1) 写作背景简介。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
的: “红军二渡赤水, 24 日攻占桐梓, 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 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 340 页 ) 。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962 年 5 月毛泽东在修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 ( 词六首 ) 》 ( 见《人民文学》 1962 年 5 月号 ) 加写的一段话中,细致而深情地回忆了本词的创作过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2) 基本解读。
词的上阕,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一开始,即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词人继承了这种手法,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简练的十几字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原型意象。雁是一种候鸟,秋向南来,春往北去。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雁的记录,《礼记 婚礼》中即有“婿执雁人”的记载,雁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很早,《诗经》中已有“雍雍雁鸣,旭日始上”的诗句。但雁成为原型意象却与苏武有关。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 19 年,宁死不屈,不堕志节,手持节旌,北海牧羊,即使啮毡饮雪也心向汉朝,不改初衷。后来汉使向匈奴要人,匈奴王诡称苏武已死,汉使于是托言汉武帝已在上林苑中得雁足传书,匈奴王只好交出苏武,从而使苏武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回汉朝。此后,雁就作为原型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包含两种含意:一是比喻信函,常言所说的“鸿雁传书”或“雁足传书”来源于此,唐沈如筠 ( 闺怨》诗“雁尽书难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是从反面用典;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江南木落草衰之际,月白风清之夜,随时可以看到一列列排成“人”字的雁阵,自北向南飞行,偶尔还可以听到雍雍的雁鸣,此时此景,使诗人们的心潮激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闻雁思乡的佳作,唐韦应物有《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也有《闻雁》: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而“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毛泽东这首词中未必有明确的思乡之情,但联系当时红军指战员大多是江西、湖南、湖北人,现在厂仄远寓家乡、转战南北的实际来看,潜意识里未尝没有见月思乡、闻雁怀家的成分。词的前两句虽只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又一个“霜晨月”,这一方面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因《忆秦娥》词牌规定,上下两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另一方面又与下两句构成完整的画面:在天空幽蓝、残月如钩、寒霜落地的拂晓时刻,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碎”、 “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人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纡盘,军号声不像平地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了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上阕触目所见有广渺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排成阵的大雁、铺满地的白霜,所闻有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这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既精练又形象,艺术手法十分高明。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惯用,如王籍《人若耶溪》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即以动衬静,不过这只单纯写景。写战争这种手法也常见,如《诗经 雅 车攻》: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杜甫《后出塞五首 ) 其二: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即是以有声写无声,突出凛然庄严肃穆的军旅场面。词人在这里亦用此法,不过已运用得出神人化,不仅写了战地行军的肃穆,而且写出了红军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同时也为下阕预蓄了气势。与毛泽东诗词一向气魄宏大、豪放雄奇、昂扬乐观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上阕的意象十分苍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词人自注说: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首词正是诗人这种心境形象的反映。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年的红军战士也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娄山关前后》,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 ,可见娄山关确是坚固险峻、易守难攻的雄关、险关。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 “犬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而又以“漫道”两字轻轻抹倒,意谓:不要说守备森严的雄关真是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因此, “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一词,在诗词中的含意很难确切地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有重新开始之意,岳飞《满江红》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即是一例,这里用意相同,因此, “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红 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如今红军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关。这句还体现了毛泽东的时间观。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树立了立足现在、超越古今的时间观: “竖尽劫来,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 《讲堂录》 ) ,这样,他往往与时间的运行取一致的态度,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更以新的世界观充实自己的时间观,认为自己的生命,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与时间同步前进的,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时间观,使得他在极其残酷、异常恶劣的环境里,在革命失利的条件下,没有伤时心态,只是牢牢地把握现在,自信地面向未来。这首《忆秦娥》也是在心情沉郁的情况下写成,虽然悲凉,但颇为豪壮,是毛泽东时间观、人生观的生动说明。上阕意象苍凉凝重,这悲咽沉郁的情调一变而为雄劲豪壮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雄放胸襟。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以波浪喻山,古有其例,如隋李臣仁《登名山篇》诗: “叠峰如积浪”,诗人在此以博大的胸襟代用之,直接把山比做海。以血形容太阳,古亦有之,杜甫《喜雨》诗: “日色亦如血”,诗人也巧加点化,并加进深沉的内涵。这两句是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佳句,是多年战争中所积累的景物观察的印象与娄山关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互相交融而成,也许是诗人所见实感自出机杼,也许在潜意识里化用了熟悉的前人诗句而不自知。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沉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 ( 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 ) 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3) 精华鉴赏。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独具特色。其一,风格上,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其二,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其三,以景传情,景情并茂——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以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其四,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词中的,”‘碎”、 “咽”是炼字的范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忆秦娥》是一种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其词调特征是,句子短促,又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忆秦娥》又有《秦楼月》等异称,且有多种异体,毛泽东所填的这首词是常格,在音调上完全合谱。 《忆秦娥》词,相传始自唐代大诗人李白,该词曾被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推为“纯以气象胜”的千中数一的神品,尤其是词结尾“西风残照,汉有陵阙”,更被认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该词写的是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就为该词牌定下了调子,此后所作该词,大体不离怀人窠臼,或为春闺少妇怀人念远,如宋范成大《秦楼月》其一“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或为作者自己怀念情人,如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之同名词作: “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园,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 西陵渡口,古今离别。”这些词大都写得比较柔弱纤细,只有李白那首确实写得悲壮而富人生悲剧意味,但与毛泽东这首相比,李词不脱伤离念远俗套,境界、内涵均也有所不及,即使结尾八字,也有衰飒之感,远不如“苍 I 山如海,残阳如血”之豪壮。毛泽东同志为这一词牌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气象。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和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及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革命品质,其心态形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
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同时,这两句与上片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而且能够领略其炼意的作用。
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毛泽东继承了这种手法,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简练的十几字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而“梧桐叶下黄花发”一句,只是一般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较为逊色。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总结“顶针”这一修辞格的特点与作用,加深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认识,尝试用这一修辞格写作。
这些句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顶针,就是临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顶针的作用,是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贯,音律流畅,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等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