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16: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古人对“死”的讳称有很多,主要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二)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其中,三大著名的悼亡词是:
蝶恋花(纳兰悼亡妻的词) ——纳兰性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贺铸 
二、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二)词牌简介
“江城子”是词牌名,首见于韦庄所作的《花间集》,据说因五代时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因南宋诗人韩淲biāo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三)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苏轼他是在19岁的时候娶了他的妻子王弗,王弗当时16岁。他们的婚后生活是琴瑟和谐,举案齐眉,情深意笃。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王弗已经去世了,王弗26岁就去世了,很可惜,他中间因为跟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在密州,40岁。这一年的正月20日的夜晚,他梦见他的亡妻王氏,就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公元1055年,19岁的苏东坡跟16岁的王弗成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贤淑端庄,《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四)补充阅读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情劫。
苏轼一生中有三个女人,三个女人各不相同,也各自陪伴苏轼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阶段。
1.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在十七岁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他跟随父亲的好友王方在这灵山秀水的书院中读书,学识大有精进,也颇受王方的喜爱。
有一天苏轼在寺丹岩赤壁游玩,看这里碧水如镜、不禁感叹到:“好水岂能无鱼?”抚掌三声,瞬时群鱼涌现,凌空浮翔。苏轼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于是王方便邀请诸贤投笔竞题,可是这些秀才的题名不是太俗就是太雅,最后苏轼将自己的题名缓缓展出,王方和众人均拍手叫好!就在这个时候,王方的女儿王弗也让丫鬟从家中送来了题名,纸上写着:唤鱼池。居然和苏轼的一模一样,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苏轼和王弗互相吸引,加上王方对苏轼也大为欣赏,于是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苏轼。那一年,苏轼十九岁,王弗十六岁。这段姻缘被人称之为“唤鱼姻缘”。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十一年。但天有不测风云,王弗突然身染重疾,苏轼想尽一切办法救她,可终究无济于事,王弗还是走了。
十年后,苏轼写下最感人肺腑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至今展读,依然为之动情!
2.王闰之:空对亲舂老孟光
王弗在重病期间,知道自己大期将至,但她放心不下苏轼,于是便将苏轼托付给给了自己堂妹,也就是王闰之。可是苏轼对王弗情深似海,不想这么快就续弦,但这是妻子最后的嘱托,苏轼不应,王弗死难安心,于是王闰之嫁给了他。那一年,苏轼三十三岁,王闰之二十一岁。
王闰之没有王弗的文化水平高,无法与苏轼到达心灵相通境界。但是她性格温和,知足惜福,也非常理解苏轼,总是在苏轼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王闰之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们先后历经了“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她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还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正是有了她给与的生活支持,苏轼才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不幸去世,这对于已经五十八岁的苏轼来说是个沉痛的打击!他万分悲痛地在祭文中说道:“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在王闰之与苏轼生活的这二十五年里,我们看到的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3.王朝云:唯有朝云能识我
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十二岁的歌妓王朝云被送给苏轼做丫鬟,此后,一直陪伴在苏轼身边二十二年。
如果说王弗是苏轼的红颜知己、王闰之是苏轼生活中的及时雨的话,那王朝云则是苏轼的灵魂伴侣。比起之前的两位夫人,苏轼为王朝云写的文字最多,据说苏轼的名篇《蝶恋花·春景》也与她有关。
在古代,妾本是男人富贵的点缀,没有义务与主人荣辱与共,但是王朝云对苏轼始终不离不弃。在苏轼被贬惠州时,她不惧生活艰苦,陪苏轼一起南迁。苏轼不忍让她吃苦,她却大为恼怒,认为苏轼看不起他,这让苏轼极为感动。
惠州多瘴气,身子虚弱的王朝云得了瘟疫,终日与药为伍,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年仅三十四岁的她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这三个女人,代表了苏轼人生三段不同的风景,她们各不相同,却都不可或缺。苏轼的人生因为有了她们才得以绽放光彩,永照青史!
(五)观照课本
注释1:缘由——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学习提示:体裁——悼亡词
情感——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内容——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三、初读文本
卯mǎo 量liáng 鬓bìn如霜shuāng
轩xuān 短松冈gāng
四、研读文本
(一)任务一:记梦
1.梳理整首词的思路
以“记梦”为线索
2.按照“记梦”划分层次
(二)任务二:解梦
1、赏析“梦前”诗句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怎样理解?
明确:“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②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这种思念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①你认为词人想要说哪些“凄凉”
明确:a.政治失意之凄凉。
在王弗死后的十年时间里,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一直被放逐外地,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在颠沛窜谪之中饱尝人世的艰辛。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所带来的身心折磨也让他倍感疲惫和痛苦。
b.朋友远离之凄凉。当时,许多朋友都疏远了他,这使苏轼几乎处于一种茕茕子立的境地。
c.生死两隔之凄凉。苏轼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但唯一可以听他诉说的人已化为坟茔,远在千里之外。当然,在词人心中,“孤坟”中的王弗也是孤独与凄凉的。
②赏析
“千里”,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①“纵使……”:是一个假想。
问: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应不识。
问:为什么不识?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几句话描绘的作者的形象。
——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②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③赏析:
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 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2.上片小结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3.赏析“梦中”诗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①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②问: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③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④赏析“小轩窗,正梳妆”的场景描写。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⑤赏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蕴含的情感。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4.赏析“梦醒”诗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上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
①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对写。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赏析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景结情。作者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对亡妻的思念,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5.下片小结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6.小结
①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②思考: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中、梦后的情感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任务三:绘梦
作者是如何去“记梦的。
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悼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
4.语言朴素自然 ,系白描。
五、情景默写
1.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3.“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4.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
6.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