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课件+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课件+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19 21:55:1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知识回顾: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晒干了
(2)把两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
创设情景: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一、水的分解
水的电解实验
问题一:
水通电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


氢气
氧气
【注意事项】
a、加稀硫酸溶液目的:
b、为什么实际实验中,H2体积往往大于O2体积的2倍?
增强水的导电性
原因主要有:
① O2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H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②电极材料消耗了部分O2
共同关注化学方法:
两电极处生成的气体经检验:正极的气体是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 体是氢气(H2),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电解水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种类体积可简单记忆为: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读法
水 氧气 氢气
通电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表示“生成”
表示“和”
读法: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跟踪练习:
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
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
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
我发现:
判断分解反应的方法 : 1、化学变化 2、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
问题二: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是怎样变化的?
一、水的分解
水通电的微观过程
水 氢气 + 氧气
H O
2
2
O
2
H
通电
在直流电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可见,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被破坏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电解水反应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
旧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旧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二、水的合成----氢气的燃烧
二、氢气的燃烧
现象:
1.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2.(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文字表达式:
氢气 +氧气 → 水
点燃
(H2 O2 H2O )
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变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变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一变多 AB → A + B
多变一 A + B → AB
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授课日期: 2012 年 9 月 17 日 星期 一 第 2 节课
课型: 备课人:
课题: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的实验探究以及对该变化的微观分析,首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意识到就连水这样简单的物质组成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组成的探究欲望;其次通过水电解的宏观现象的观察与微观实质的分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认识;再次,让学生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实验事实中,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另外,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认识水可以发生分解、氢气可以燃烧和氧气可以助燃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习根据物质的性质验证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2.化学反应的表达方法
本节教材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另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化学反应表示方法。这两种表示方法虽然都不够科学,但是都能反映出化学变化的一些信息,例如文字表达式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分子模型表达式还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变化。在学生初学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掌握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学习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学习目标:
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
2.通过对水的分解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的含义,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知识点(重点、难点):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分解反应的概念;
2.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3.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表示化学反应的分子模型表示法。
学习建议:
1.组织好实验探究;
2.科学地描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变化;
3.重视对表示化学变化的两种方法的教学 。
实验准备: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水电解器、火柴、酒精灯、学生电源、水(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情景示标】 1.投影水分子循环图 2.提出问题,投影揭示目标 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水分子是否发生变化?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问题提出后及时投影目标)一、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环节一:通过实物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环节二: 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水在通入直流电的作用下的变化,要求仔细观察现象,同时将观察的实验现象填写到课本31页相应位置。[由于水电解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学生等待气体产生的过程中老师提出思考问题:水通直流电后得到的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用点燃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环节三:1.组织学生按实验探究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时,指出在化学上常根据某物质特有变化现象来验证该物质。2.归纳总结实验结论(板书): (1)电解水是________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需要 能量。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正极的 和负极的______,二者的体积比为_____。(可简单记忆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投影: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读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详细的指导) 提出问题:观察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说一说此化学反应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这种反应类型都有什么特点?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交流共享】在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投影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演示,结合课本分子结构模型图组织学生讨论水电解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总结归纳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被破坏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观看图片信息。 积极回答问题,揭示物理变化的实质,就新问题做出自己初步的思考,同时明确学习目标。 聆听老师介绍。 分组完成各自的探究实验。 学生猜想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并且设计实验验证。例如:学生可能结合生活中电热器烧水想到气体是水蒸气。 展示交流本实验的现象,归纳得出此探究实验的结论。 理解识记。 学生总结理解化学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观察总结分解反应的含义和特点:一变多、新物质。 观看动画演示,结合前面所学的物理变化中分子变化的情况,讨论交流两种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变化的情况。归纳总结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根据投影进一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感知在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变化。 引起思维上的碰撞,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的探究方向,引导其深入思考。 了解电解水的仪器装置。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实的感受到水在通入直流电后发生了变化。 学会实验时问题的解决方式,同时明白任何猜想和假设都需要科学的验证才能成立的,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明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时获得验证具体物质的方法。 体会化学变化的宏观实质就是生成了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学习化学变化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使学生了解化学变化是有很多类型的,我们在研究时要进行分类研究。明确了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通过分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与结构的不同。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投影] 课中检测1、 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 :VO2 =2 :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食盐水——水+食盐 B、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C、氧化汞——汞+氧气 D、氢气+氧气——水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4、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此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反应。(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气,B管收集到________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 (6)在D管处,将使用燃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______________。 (7)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了一段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收获: 通过本节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有什么收获,最好从知识、技能、方法等不同方面谈起。 思考总结,展示交流。 概括总结第二节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课本35页“挑战自我”第1、2、3题;助学“课后评价”部分。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实验探究,不要为了完成实验而完成实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水电解的实验探究,真实地感受到水通入直流电后发生变化,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物质的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水电解的宏观现象的观察与微观实质的分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加深物质微粒观的观念;加强化学验证技巧和化学用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