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美国《独立宣言》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3-1美国《独立宣言》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9 22:06:18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1878年使用的美国国旗
1960年后的美国国旗
《独立宣言》
发表时的美国国旗
1777年6月14日正式
使用的美国国旗
美国国旗的由来
1607---1733
《五月花公约》
早期移民的“五月花号”船
1620年, “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建立了北美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一、背景
2、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4、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的发展(理论基础)
  
5、潘恩的《常识》推动北美人民走独立道路
6、北美殖民地同英国矛盾的激化
富兰克林、杰斐逊
征税问题-波士顿倾茶事件(战争导火线)
1、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形成自治传统
二、主要内容
1、发表: 1776年7月4日
2、组成部分:四个部分
3、体现的民主思想
(1)平等与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思想
(2)主权在民(popular sovereignty)学说
(3)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
试比较《独立宣言》的天赋人权与欧洲的天赋人权思想的异同点
《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
(4)社会契约
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了天赋人权 ---洛克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
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
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都阐述了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相同点:
洛克把人权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适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法治的民主要求。
《独立宣言》把人权概括成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
不同点:
《独立宣言》的积极意义
1、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3推动了法国、亚洲、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4、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历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评价
(在美国史上)
(在文件史上)
(在革命史上)
(在解放史上)
(历史局限性)
三、评价
材料三:宣言中谈到“人人生而平等”,它所说的“人人”,实际并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主要是指WASP,即白人……宣言的初稿中,最初曾有一段谴责美洲奴隶贩卖和奴隶制度的文字……在最后定稿时这段话被删去。这一历史性错误以后长期影响着美国的人权观念,黑人乃至有色人种的人权不断遭到破坏……其间美国实行奴隶制长达89年之久,这是西方“文明国家”中唯一在本土而不是在殖民地实行奴隶制的国家。
1、没有废除奴隶制
2、真正参与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只是
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
契约奴工和黑奴被排除在外
1.《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B.强调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
C.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独立战争前,北美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①华盛顿 ②富兰克林 ③潘恩 ④杰斐逊: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因为它
A.最早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
D.与法国《人权宣言》目标一致
4.《独立宣言》中体现了下列哪些思想 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②主权在民③三权分立④人民革命权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美国《独立宣言》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和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上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后来却把这一段删掉了,其原因不包括
A.它具有煽动黑人反抗白人种族歧视的意味
B.它不利于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对付英国
C.它指责英王犯下了侵犯人权的罪行
D.北美存在种族歧视,而这段文字替黑人辩护
6.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强调
A.人的自然权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D.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能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人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自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束之上的……
——法国某启蒙思想家的名著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源于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著作?
(1)摆脱枷锁,按社会契约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杰弗逊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
(2)天赋人权。
材料三 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带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
——潘恩《常识》
(3)材料三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其依据何在?
(3)抛弃和解,追求独立。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宣传的观点。
材料四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权、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独立宣言》
(4)材料中阐述的北美独立的理由是什么?
(4)英国的殖民统治损害了北美人民的自
由和人权。
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
由于英国与北美殖民地远隔重洋,交通和
通讯很不方便。在各个殖民地,总督是母国的
代表,但各级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国人更广泛的参与政治
的机会和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培养了自治的意
识和能力。
殖民地的初等教育相当普及,就读于欧洲和北美
大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8世纪中期,有三万余人获
学士学位。欧洲的启蒙思想也传播到了殖民地。许多
人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耳熟能详,把新思想奉为“不
言而喻的真理”。
从邦联到联邦
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但是,此时的邦联仍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各邦自行其是,彼此矛盾重重。1787年,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麦笛逊等人提出几种宪法草案,经过辩论最后通过了1787年宪法,其中设计了一系列分权制衡的机制。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独立战争的根本起因是什么?导火线?开始标志?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波士顿倾茶事件
莱克星顿枪声
你认为《独立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哪些原则?倡导这些原则的思想家是谁?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人民革命论
斯宾诺莎、洛克、卢梭
税务局的人
毕业证书
也要征税
吗?
连糖都要上税?
苦啊
18世纪中期北美的三幅漫画
北美
英国
苦啊苦
英法七年战争(1856—1863年)耗费英国大量财力,英国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向北美人民征税。
对印花税条例的讽刺漫画,描写了被英国征税人强迫喝茶的波士顿居民
印花税税票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夜里,一批波士顿青年晚上登上在波斯顿港强行靠岸的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东印度公司3艘船只所载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使公司损失达一万五千英镑。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独立宣言》的发表 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潘恩发表《常识》;独立战争爆发;杰斐逊等五人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启蒙思想与北美独立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比较分析《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以及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和独具的历史价值。 资料研读情景再现历史比较 《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独立宣言》的意义、作用和局限性。 《独立宣言》继承并发展了启蒙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 资料研读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难点

《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叙述了《独立宣言》这一伟大历史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及深远影响。应引导学生探究密切相关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二是《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在探究中学生应明确《常识》和《独立宣言》两个重要概念。

由于学生在初中教材和高中必修Ⅰ和必修Ⅲ已初步学习掌握了独立战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启蒙运动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其已有知识储备的调动将决定本课教学的纵深程度。

在“《独立宣言》的发表”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五个问题:

①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

学习此目之前,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必修Ⅲ中欧洲启蒙运动的内容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鉴于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教学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对《独立宣言》影响最直接的洛克思想的介绍上,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这些抽象的政治学术语,为下一目及下一课《人权宣言》的教学打下基础。

作为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洛克的学说具有很强的兼容并包性。他发展论证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指出“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这是人类与生俱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洛克也用“社会契约”来解释国家的起源。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彼此间的自由会发生碰撞,每个人都主张自己所有的自由,他人的自由就会受损害。为了趋利避害,人民决定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产生了保护人们整体利益的国家和公共权力。

洛克强调,这种让渡并非全部权利的转让,一些极为重要的权利,如财产权、对政府的监督权和反对权仍旧保留在人民手中。仅得到部分委托权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政府不可能拥有专断、绝对的权威,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是人民。因此,只有在人民自由表达意志的基础上、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政权才是合法政权;合法政权也必须按人民的意志来行使权力;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或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收回委托,并将它重新交给能够保障自己安全与权利的人,为此他们甚至有权使用武力推翻政府。这就是“人民主权论”的核心内容。

洛克认为,限制政府、防止权力滥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对主权进行分割、实行分权的原则。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成由议会行使的立法权和由君主行使的行政权及对外权,前者是最高权力,后两项受其控制。至于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思想的发展,可作为下一课《人权宣言》的理论背景再进行重点介绍。

②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

民族自由意识与个人自由意识的觉醒,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两大观念前提。“美利坚民族形成”这部分内容学生较熟悉,可略讲,后者则可适当作些补充。《论美国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指出,最初抵达北美的英国人中,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讲道德守秩序、追求平等自由的清教徒。他们离开欧洲到新大陆,根本不是为了淘金发财,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他们极为珍视的、不惜为之牺牲一切的宗教理想。

此外,独立前英属北美各殖民地实行的政治制度含有程度不一的民主因素,如基本设有立法机构,实行代议制,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议会掌握征税权等。这种传统不仅是民主意识得以不断生长的前提保证,也是日后共和制度得以确立的历史根基。

欧洲启蒙思想的长期熏陶,催生了北美殖民地的本土思想家。著名的有痛恨种族歧视、反对奴隶制、主张各殖民地在英帝国范围内实现统一和自治的富兰克林,有思想更激进、被誉为“美国民主运动中涌现出的最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的杰斐逊。在《英属美洲权利概述》一文中,杰斐逊大胆抨击英王的高压政策,否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权利,强调人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美洲人民有权进行革命反对暴君、建立一个新社会。这些观点唤醒了北美争取独立的民主意识。

③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这部分内容初中教材有所涉及,可采取较灵活的处理方式。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为摆脱因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困境,英国议会陆续通过了向北美征收糖税、印花税、茶税的一系列法案,结果遭到了强烈的反抗。北美人民提出了捍卫自身权益的口号──“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结合教材中“历史纵横”的资料讲解)“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进一步趋向强硬。1775年,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战争的第一枪。但即使这时仍有很多人幻想能与英国和解,如富兰克林就作为殖民地的全权代表赴英谈判。由于英国的一意孤行,依靠和平手段调解矛盾的努力最终失败。1775年8月,英王颁发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而各殖民地的分散反抗也逐渐朝着同仇敌忾的联合斗争发展。 

④《常识》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1774年,年仅37岁的托马斯·潘恩离开英国远航北美。此时殖民地的反抗更多还是出于对英国当局高压政策的不满,而非基于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考虑。所以,大陆会议发表的宣言仍宣称忠于英国王室、依附大不列颠,希望恢复双方“旧有的和谐关系”;所以,北美大陆军的军官餐厅里,每天晚上都还在为英王的健康干杯。

1776年1月,潘恩发表《常识》,号召人们不仅要以武力反抗暴政,还要运用常识来判断独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他首先破除人们的忠君思想,指出君主制本身是一种荒谬政体,英王乔治三世则是所有君主中最坏的一个。潘恩强调,一旦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获得独立,不仅将避免遭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而且将就此摆脱欧洲的各种纷争。最后他批判了反对独立的种种遁词,认为独立的时机已经来到,只要北美人民团结一致,就能赢得胜利。《常识》三个月发行12万册,许多大陆军士兵行囊中都装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坦承引用过它并对此“引以为荣”,以上事例足见其对美国革命影响的程度。《常识》的发表打破了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的幻想,也“打碎了把革命冻结起来的坚冰”,要求独立成为了普遍呼声,共和制成为了人民的必然选择,独立战争获得了崭新的内涵。

⑤《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亚代表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提议。会议决定在表决前先指定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项公开声明,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又年富力强的杰斐逊成了最重要的执笔人。从11日到28日,他将自己关在下榻处,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创作之中。7月2日,大陆会议做出支持独立的选择。7月4日,讨论修改后的《独立宣言》获得一致通过,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在“《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一目的教学中,可采用“重温经典”的方式让学生回归到具体文本,以前面所学知识为支撑,通过自身的阅读比较,获取更直接更感性的认识。

①关于《独立宣言》的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为前言,简要说明发表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作为殖民地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鲜明地表达了北美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第三部分历数了英王迫害掠夺殖民地的27条罪状,进一步强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四部分庄严宣告独立。

②《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

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提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宣言强调“追求幸福权利”的深意。(参见“教学设计与案例”部分)

“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弊政和侵夺证明这个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种强调人民是主权所有者、政府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主权在民”思想,以及人民为保障自己权利有权革命、起义的理论,显然与洛克学说相一致,当然,宣言的表述更为酣畅淋漓。

③《独立宣言》发表的重大历史意义。

可引导学生从“对美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两个层面来认识。《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殖民地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人民斗志、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崭新国家的诞生,而且深深地影响到她的未来。作为美国立国精神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不仅通过宪法得到了切实的实践,而且至今仍然是吸引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从世界范围看,《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这些以往只是写在学者著作中的思想第一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它不仅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和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也有着深远影响。

④《独立宣言》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南部蓄奴州代表的反对,《独立宣言》修订稿删除了杰斐逊原稿中谴责奴隶制的内容。从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看,宣言提出的“人人平等”、 “主权在民”这些原则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实际上还存在着财产、性别、种族的各种限制。因此,真正有权参与政治、享有这些原则的还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穷苦白人、妇女及广大黑奴在当时仍被排除在外。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的缺憾。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单元三课的内容具有相当强的关联性,三篇战斗檄文除了思想渊源的一致性外,前者对后者又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第一课的教学在整个单元中具有奠基意义。“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这些欧洲启蒙思想家核心观点的介绍,以及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是重中之重。

通过“美国国旗和国庆节的由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可采用全景式的、由远及近的解读,其中启蒙思想的介绍应侧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常识》的掌握以学生自己领会探究为主。可适当补充北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相关材料。

以学生阅读翻译课本第28页《独立宣言》英文原文的方式,实现最后一目重温经典、回归文本的教学设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意义分析的基本模式──关注“现实”,着眼“将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介绍潘恩的《常识》

老师:朱学勤先生在《两个世界的英雄》这篇文章中写道:“没有一个人在他那个时代参与了那么多的重大事件,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在他那个时代赢得过那么多的读者,但也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被同时代人遗忘得那样快……”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的哪部作品直接推动了美国革命的爆发?

学生:(回答)

老师:1776年1月,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在这本不过50页的小册子中,潘恩用酣畅淋漓的笔调抨击英王,呼吁独立,倡导共和。他宣称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一个诚实的人要比亘古以来所有戴上王冠的坏蛋更有价值”,“乔治三世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牲”;“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一个大陆怎能永远忍受一个小岛的统治?在自然界从来没有使卫星大于主星的先例”,“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常识》在结尾处写道:“自由到处遭到追逐。迎接这个逃亡者,及时为人类准备一个避难所吧!”“美国革命的圣经”由此诞生。对潘恩思想及经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他的作品,朱学勤先生《书斋里的革命》这本书值得好好读一读。

案例二 《独立宣言》对洛克天赋人权学说的发展

老师:《独立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26页,想一想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老师:在人类享有的诸多权利中,洛克十分珍视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认为它们是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而《独立宣言》用“追求幸福权”取代了洛克最为看重的“财产权”,强调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三大天赋权利。由于“幸福”这一观念在18世纪往往和“平等”密切相关,暗含着对经济剥削的否定,因此,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当时北美人民对平等原则的强烈关注。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解题关键:阅读教材,归纳《独立宣言》产生的国内外因素,把握其产生的历史进程。

思路引领:启蒙思想的影响、《常识》的激励作用、战争的爆发、《独立宣言》的草拟和通过。

答案提示: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潘恩发表的《常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战;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杰斐逊为首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通过。

2.《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

解题关键:研读教材,准确理解、概括《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思路引领:主要体现在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三方面。

答案提示:平等与自然权利: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是上帝所赋予的、与生俱有的,因此是不可剥夺或转让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主权在民: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革命权利:指出如果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为了保障这种权利,就有权起来革命以改变或推翻它。

【学思之窗】

请同学们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为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解题关键:比较近代中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作用。

思路引领:相同的社会状况和任务,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对中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作用。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社会,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和奴役,与北美社会状况(殖民地)相似,面临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相同任务。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这对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效仿的榜样。因此,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探究学习总结】

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翻译这段文字,并探讨其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解题关键:仔细阅读并翻译材料,联系教材内容,探讨其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思路引领:这段文字有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思想。

答案提示: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平等与自然权利、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2)下面这幅漫画发表于1779年。请同学们辨认并尝试翻译这幅画的标题,理解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并回答图中的马和马背上被掀翻的马的主人分别代表什么?

解题关键:注意漫画发表时间这一重要信息,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识读漫画。

思路引领:准确理解马和主人的寓意。

答案提示:表达的思想是:北美殖民地奋力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获得独立。图中的马和马背上被掀翻的马的主人分别代表正在为独立而战的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殖民统治者。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历史久远的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作了很大的牺牲。我们曾经自夸受大不列颠的保护,不去注意它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它并没有为了我们的原故保护我们免受我们敌人的侵犯,而是为了它自己的原故防御它的敌人,为了任何其他原故防御那些与我们并无争执的人,并且为了同样的原故防御那些将会经常与我们作对的人。如果英国不放弃它对北美的自作主张的要求,北美就得摆脱这种从属地位……

──转引自:潘恩著:《常识》,载于《潘恩选集》
(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第21页。

洛克关于“天赋人权”的论述

人们既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或许多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他就自然享有一种权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即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认为其他人罪有应得的违法行为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而有此需要时,处以死刑。但是,政治社会本身如果不具有保护所有物的权力,从而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一切人的犯罪行为,就不成其为政治社会,也不能继续存在;真正的和唯一的政治社会是,在这个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力,把所有不排斥他可以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

──转引自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下篇第53页。

独立宣言(1776年)

在人类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与另一个民族之间迄今所存在着的政治联系、而在世界列国之中取得那“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所规定给他们的独立与平等的地位时,就有一种真诚的尊重人类公意的心理,要求他们一定要把那些迫使他们不得已而独立的原因宣布出来。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这新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并且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庶几就人民看来那是最能够促进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的。诚然,谨慎的心理会主宰着人们的意识,认为不应该为了轻微的、暂时的原因而把设立已久的政府予以变更;而过去一切的经验也正是表明,只要当那些罪恶尚可容忍时,人类总是宁愿默然忍受,而不愿废除他们所习惯了的那种政治形式以恢复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当一个政府恶贯满盈、倒行逆施、一贯地奉行着那一个目标,显然是企图把人民抑压在绝对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时,人民就有这种权利,人民就有这种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而为他们未来的安全设立新的保障。──我们这些殖民地的人民过去一向是默然忍辱吞声,而现在却被迫地必须起来改变原先的政治体制,其原因即在于此。现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就是一部怙恶不悛、倒行逆施的历史,他那一切的措施都只有一个直接的目的,即在我们各州建立一种绝对专制的统治。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把具体的事实胪陈于公正的世界人士之前:

他一向拒绝批准那些对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

他一向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那些紧急而迫切需要的法令,除非是那些法令在未得其本人的同意以前,暂缓发生效力;而在这样暂缓生效的期间,他又完全把那些法令置之不理。

他一向拒绝批准其他的把广大地区供人民移居垦殖的法令,除非那些人民愿意放弃其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此项代表权对人民说来实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只有对暴君说来才是可怕的。

他一向是把各州的立法团体召集到那些特别的、不方便的、远离其公文档案库的地方去开会。其唯一的目的就在使那些立法团体疲于奔命,以服从他的指使。

他屡次解散各州的议会,因为这些议会曾以刚强不屈的坚毅的精神,反抗他那对于人民权利的侵犯。

他在解散各州的议会以后,又长时期地不让人民另行选举;这样,那不可抹杀的“立法权”便又重新回到广大人民的手中,归人民自己来施行了;而这时各州仍然险象环生,外有侵略的威胁,内有动乱的危机。

他一向抑制各州人口的增加;为此目的,他阻止批准“外籍人归化法案”;他又拒绝批准其他的鼓励人民移殖的法令,并且更提高了新的“土地分配法令”中的限制条例。

他拒绝批准那些设置司法权力机关的法案,借此来阻止司法工作的执行。

他一向要使法官的任期年限及其薪金的数额,完全由他个人的意志来决定。

他滥设了许多新的官职,派了大批的官吏到这边来箝制我们人民,并且盘食我们的民脂民膏。

在和平的时期,他不得到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就把常备军驻屯在我们各州。

他一向是使军队不受民政机关的节制,而且凌驾于民政机关之上。

他一向与其他的人狼狈为奸,要我们屈伏在那种与我们的宪法格格不入,并且没有被我们的法律所承认的管辖权之下;他批准他们那些假冒的法案来达到以下目的:

把大批的武装部队驻扎在我们各州;

用一种欺骗性的审判来包庇那些武装部队,使那些对各州居民犯了任何谋杀罪的人得以逍遥法外;

割断我们与世界各地的贸易;

不得到我们的允许就向我们强迫征税;

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在司法上享有“陪审权”的利益;

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我们逮解到海外的地方去受审;

在邻近的地区废除那保障自由的英吉利法律体系,在那边建立一个横暴的政府,并且扩大它的疆界,要使它迅即成为一个范例和适当的工具,以便把那同样的专制的统治引用到这些殖民地来;

剥夺我们的“宪章”,废弃我们那些最宝贵的法令,并且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政府的形式;

停闭我们自己的立法机关,反而说他们自己有权得在任何一切场合之下为我们制定法律。

他宣布我们不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并且对我们作战,这样,他就已经放弃了在这里的政权了。

他一向掠夺我们的海上船舶,骚扰我们的沿海地区,焚毁我们的市镇,并且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他此刻正在调遣着大量的外籍雇佣军,要来把我们斩尽杀绝,使我们庐舍为墟,并肆行专制的荼毒。他已经造成了残民以逞的和蔑信弃义的气氛,那在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时期都是罕有其匹的。他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一向强迫我们那些在海上被俘虏的同胞公民们从军以反抗其本国,充当屠杀其兄弟朋友的刽子手,或者他们自己被其兄弟朋友亲手所杀死。

他一向煽动我们内部的叛乱,并且一向竭力勾结我们边疆上的居民、那些残忍的印第安蛮族来侵犯。印第安人所著称的作战方式,就是不论男女、老幼和情况,一概毁灭无遗。

在他施行这些高压政策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曾经用最谦卑的词句吁请改革;然而,我们屡次的吁请,结果所得到的答复却只是屡次的侮辱。一个如此罪恶昭彰的君主,其一切的行为都可以确认为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

我们对于我们的那些英国兄弟们也不是没有注意的。我们曾经时时警告他们不要企图用他们的立法程序,把一种不合法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身上来。我们曾经提醒他们注意到我们在此地移殖和居住的实际情况。我们曾经向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呼吁,而且我们也曾经用我们那同文同种的亲谊向他们恳切陈词,要求取消那些倒行逆施的暴政,认为那些暴政势必将使我们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归于破裂。然而,他们也同样地把这正义的、血肉之亲的呼吁置若罔闻。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与他们有分离之必要,而我们对待他们也就如同对待其他的人类一样,在战时是仇敌,在平时则为朋友。

因此,我们这些集合在大会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吁请世界人士的最高裁判,来判断我们这些意图的正义性。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作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享有全权去宣战、媾和、缔结同盟、建立商务关系、或采取一切其他凡为独立国家所理应采取的行动和事宜。为了拥护此项“宣言”,怀着深信神明福佑的信心,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神圣的荣誉互相共同保证,永誓无贰。

〔各州代表签名从略〕

转引自: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下册,
第770—774页。

2.课文注释

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是出生于英国的政治哲学家,1737年生。他一生贫困。13岁辍学后,做过裁缝、教师和税务官。1774年,他来到北美投入独立运动,历时13年。在此期间,他曾任报刊编辑、大陆会议外交委员会秘书等职。他发表的政论文章,对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独立后,潘恩回到欧洲,往返于英法两国,积极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斗争。1802年,他再度赴美国,1809年病逝于纽约。

《常识》

《常识》(Common Sense)是潘恩抵达北美后于1776年1月在费城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文。在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中,潘恩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

潘恩首先指出,英国的政体夹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和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国王体现着君主暴政的残余,上议院体现着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而下议院体现着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英国整体之所以有毛病,是因为国王已经垄断了下议院。国家权力掌握在同一阶层和政治背景的政客手中,而失去了相互制约的功能。

关于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王室的关系,潘恩指出,英国“并没有为了我们的缘故保护我们免受我们敌人的侵犯,而是为了它自己的缘故防御它的敌人”。北美殖民地人民必须与英国一刀两断,建立自己的共和政体。真正的共和国家的权力必须而且只能来自人民。

《常识》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对英国政体的无情解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现实运用和对未来美国的政治期望,切断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残存的与英王的最后一根感情纽带,把那时尚犹豫不决的殖民地领袖推向与英国决裂的不归路,也激励了更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坚定地投身于独立革命。

“天赋人权”思想

“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又译为“自然权利”,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绝不应该被剥夺。较系统的天赋人权理论可以追溯到荷兰哲学家、法学家格劳秀斯(1583-1645),他提出“自然权利乃是正当理性的命令”。他的追随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这些观念被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者霍布斯(1588-1679)和洛克(1632-1704)所继承和发扬。霍布斯认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都有保存自己、企求安全的欲望,都有大自然赋予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由、平等和财产都是人们自然的权利。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也都提倡“天赋人权”。

欧洲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在各自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反对封建专制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之一。

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在民(popular sovereignty)又译为“人民主权”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天赋人权”在理论上的延伸,其理论要点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来自广大人民的同意,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如果变成损害人民利益以保障自己权利的政府,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建立新的政府。

主权在民原则产生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依据社会契约论来解释国家主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授”观念。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对“主权在民”原则进行过较为详尽的阐述。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他们的政治社会都起源于资源的结合和人民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和政府形式的相互协议。”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提出了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学说,即国家是“由全体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只能建立在自由人的“社会契约”之上,社会契约赋予了国家权力,国家代表着“普通利益”和“公共意志”,享有主权的应该是人民,而不是君主。

独立战争爆发前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

美国革命前,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中始终存在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殖民地在英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二是殖民地居民在这个体系中的权利问题。英国光荣革命前,这两个问题并不突出。在英王眼里,北美殖民地人民只是一群在蛮荒之地谋生的英国臣民,没有资格介入上层政治。18世纪后,英国对殖民地加紧了控制,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

1756年,英法之间爆发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为了打败法国,英国一方面雇用德国人在欧洲战场与法国作战,另一方面鼓励北美各殖民地组织民兵参战。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而结束。战争结束后,英国调整殖民地政策,改变过去对北美殖民地的宽容政策,通过增加殖民地税收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英国议会颁布的《糖税法》(1764年)和《印花税法》(1765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在罗得岛、马萨诸塞等殖民地发出公开抗议,谴责英国的这些法律破坏了殖民地的商业利益。他们认为,英国议会向殖民地征税,但殖民地人民在英国议会中却没有代表权。“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这句原本是英国新贵族在与王室斗争中使用的口号,此刻被殖民地人民用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表面上看,殖民地人民争取的是殖民地在英国议会的代表权,实际上它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即殖民地人民所要捍卫的是自己的政治权利。这表明殖民地人民对其与英国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看法。长期以来,殖民地人民认为自己是英国的臣民。英国对殖民地的强行征税和所施行的暴政,促使殖民地人民更多地接受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理论。在对英国的抗议中,殖民地人民提出了其享有的“一切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的思想。

尽管如此,不少殖民地人民仍然对与英国和解抱有幻想。那时,他们谈论更多的不是独立,而是如何与英国建立一种理性、合理和互惠的关系。

随着抗议活动的不断升级,英国对殖民地人民的反英行动的血腥镇压,潘恩《常识》的发表,以及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为传播,终于导致北美殖民地人民起而与英国决裂。“不自由,毋宁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曾任弗吉尼亚总督的北美著名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 1736-1799)的这句名言,表达了当时广大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决心。《独立宣言》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

1776年弗吉尼亚代表亨利·李提出一个议案,称“这些殖民地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6月10日,大陆会议设立一个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实际工作由托马斯·杰斐逊负责。1776年6月11日至28日间,年仅33岁的托马斯·杰斐逊在他费城的临时住所,草拟了这份文件。7月4日,《独立宣言》获得通过。当晚,它被印刷成册,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说,他的目的是想表达一种美国想法,并非寻求从未想过的原则或从未说过的东西,而欲以平淡而坚定的措辞,说明殖民地人民被迫采取独立立场的合法性。

实际上,《独立宣言》所体现的民主思想,如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和人民革命权利等,早在17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及潘恩的著作中已有详细论述。但是,这些观点用《独立宣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它继承并发展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美国革命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包括:

平等和天赋人权思想。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说,将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明确写入。宣言写道:“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社会契约理论。宣言写道:“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主权在民原则。宣言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主权在民思想,即“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人民革命的权利。宣言写道:“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3.图片说明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著名政论家、印刷家、作家、外交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独立战争做出了伟大贡献。他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早年当过排字工和印刷工。经过刻苦学习,成为知名的学者和政论家。后经营印刷所和办报,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富兰克林曾从事电的实验,以发明避雷针而著名。他反对奴隶制,主张实行普选制;拥护美国独立,并捐出个人财产支持战争;参与起草美国《独立宣言》,并在该文件上签名。

《独立宣言》文书

《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亚当斯在草稿上做了两处修改,富兰克林改了五处,杰斐逊自己又修正了16处,就成了第二稿。1776年6月28日,草稿被交给大陆会议。讨论期间,杰斐逊不参加辩论,除了静静地倾听,就是开始莫名其妙地拿着温度计测量室外气温。到8月份他回家时,留下了一天数次大陆会议会场外气温、气压、风向、风力的全部记录。这个习惯后来他保持了一生。

大会主席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在《独立宣言》上第一个签字,他故意把名字写得大大的,说:“让乔治三世看得清楚点。”从此,他的名字在美国英语里变成了签字的代名词。直到现在,美国人在需要别人签名时还常会说:“可以给我你的汉考克(签名)吗?”(May I have your Hancock?)

4.学术观点

关于《独立宣言》的进步意义,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在于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宣言》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1页。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他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李道揆:《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上册,第3~4页。

关于《独立宣言》的历史局限,美国学界和政界人士所讨论的主要焦点在于,虽然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但在当时,“人人”指的是有产白人男性殖民地居民,并不包括妇女、黑人、土著印地安人、穷苦的白人男性,以及其他无权者。《独立宣言》发表后不久,约翰·亚当斯的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在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不要忘记妇女们,应该比你们的前辈更宽厚和善待她们。不要把如此无限的权力交到丈夫们的手中……如果没有给予女性特别的关注,我们就决心掀起反叛,并且不会受没有我们的声音和代表的任何法律的束缚。” 她的这番话代表了当时觉醒了的美国妇女的心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中,有女权主义者建议将《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改为“所有的男性和女性平等”,即将“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改为“that all Women and Men are created equal”。

以往中国学者多强调宣言的资产阶级性质,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所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而宣言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肯定宣言进步意义的同时,着重从妇女、少数族裔的平等权利的角度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5.参考资料目录

① 潘恩著、马清槐译:《常识》,载《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② 约翰·洛克著、瞿菊农 叶启芳译:《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③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上、下册。

④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⑤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⑥《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5年版。

⑦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上卷。

⑧ J.艾捷尔编,J.卡尔顿点评,赵一凡、郭国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⑨ Pauline Maier, “Introduction,”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A Bantam Classic, 1998.

⑩ George Brown Tindall and David E.Shi, America: A Native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94, v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