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9 22:06:18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修2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造。理解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孙中山民主思想和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不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分析,认识到民主思想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而言是巨大的进步;不管是近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追求民主是永恒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民主思想内容的比较和理解。
【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内容
导入 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分析、概括、比较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异同
总结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进步与局限
【板书设计】表格
主张 特点 实践 异 同
康有为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①②③④公车上书;多次上书;编译书籍;领导戊戌维新 改良;君主立宪 思想来源;目的;作用;结果
梁启超 君主立宪;兴民权;广民智 民权与批判专制结合 ①②宣传民主思想;领导戊戌维新
孙中山 共和国;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紧密联系 资产阶级共和制;体制创新 ②创建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革命;共和国;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我们从中得知: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对中国的出路都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答案。
(打出PPT:魏源、郑观应、张之洞像)
师:以上各派做出的答案各是什么?
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郑观应、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那么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打出PPT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像;写板书: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师:我们首先看看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打出PPT3康有为的生平介绍)
阅读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思考问题: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张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他的实践活动有哪些?
(打出PPT3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概括)
“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
儒家认为历史进程: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康有为认为:
“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文教全备也。”“《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政论集》
生:回答问题,老师写板书
人物 主张 特点 实践
康有为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公车上书;多次上书;编译书籍;领导戊戌维新(可在书上表明)
师:我们通过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来探究一个问题:
探究1:儒家思想真的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吗?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呢?
生:思考,可以小规模的讨论。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很好!我们来概括一下:
康有为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的原因:一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的旗帜,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保护神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依据。三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
师:我们再看看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思考梁启超民主思想的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其实践活动有哪些?(打出PPT4梁启超的介绍及主张,概括;)
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徇庇(xun bi徇私庇护);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梁启超
写板书:
人物 主张 特点 实践
康有为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公车上书;多次上书;编译书籍;领导戊戌维新(可在书上表明)
梁启超 君主立宪;兴民权;广民智 民权与批判专制结合 宣传民主思想;领导戊戌维新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问题:
探究2:比较康梁民主思想的异同。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概括:
相同点:他们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不同点:康有为的民主思想是通过传统的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而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综上所述,说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师:维新思想家除康有为、梁启超外,还有严复、谭嗣同,严复我们已经上节课学过了,谭嗣同课下同学们自学。注意谭嗣同思想的特点,比较其他的维新思想家,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师: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看材料,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内容。其特点是什么?其民主实践活动有哪些?
(打出PPT5孙中山的介绍及主张,分析概括)
材料一: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
分析概括:这是孙中山1906年12月21日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中的一段话。
从这条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孙中山把“民权主义”定性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明确指出它“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明显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②孙中山阐释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基于中国当时特定的政治情况,将颠覆满洲贵族统治与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统一起来而防止偏弊的重要认识。
材料二:
三权宪法,人皆知为孟德斯鸠所倡,三权以后不得增为五权。…宪法者,为中国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吾不过增益中国数千年来所能、欧美所不能者,为吾国独有之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
──孙中山
分析概括:这是孙中山1906年11月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的谈话中的片段,内容主要涉及对“五权宪法”中“考试权”和“纠察权”的阐说。所谓“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借鉴并增益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计出的拟在将来建立的新国家中采用的一种政体模式,并要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肯定。“五权分立”是孙中山提出的一种宪法原则。它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特色的具体创造。“五权分立”是在西方通行的“三权分立”政权模式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情况,为兴利除弊而作出的政治设计。当然,事实上所谓“五权宪法”,也不可能成为解决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弊端的灵丹妙药,不过由此可见孙中山力图在政治体制方面补失防弊的良苦用心。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全集》
分析概括:关于三民主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其中推翻清朝的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和颠覆君主专制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也要一次完成;总体说来,这三种革命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板书:
人物 主张 特点 实践
康有为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公车上书;多次上书;编译书籍;领导戊戌维新
梁启超 君主立宪;兴民权;广民智 民权与批判专制结合 宣传民主思想;领导戊戌维新
孙中山 共和国;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紧密联系 资产阶级共和制;体制创新 创建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师:以上我们了解了三位思想家关于民主的主张,我们探究第三个问题:
探究3: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康梁的民主思想的异同。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分析、概括)
人物 主张 特点 实践 异 同
康有为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 公车上书;多次上书;编译书籍;领导戊戌维新 维新派;改良;君主立宪; 思想来源;目的;作用;结果;
梁启超 君主立宪;兴民权;广民智 民权与批判专制结合 宣传民主思想;领导戊戌维新
孙中山 共和国;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紧密联系 资产阶级共和制;体制创新 创建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 革命派;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
异:手段(方式)不同——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方式;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目标不同——康有为、梁启超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孙中山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同:思想来源相同——都来源于西方,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目的相同——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注:因板书容量有限,只写出异同的方面)
师:必修1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必修3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选修1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选修2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我们一起做个探究和小结。
探究4:中国近代前期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了怎样的历程?(1840~1919年)
生:思考、讨论
师:概括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进程(1840~1919年)
派别 思想主张及活动 社会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 睁眼看世界
洋务派 中体西用、追求自强、求富 促进了中国的工业、教育近代化进程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发展工商、兴办西学、革新政治 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未付诸于行动;成为康梁思想来源
维新派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
革命派 提出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激进派 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思想空前解放、民主科学弘扬、推动五四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师:该历程呈现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由改良到革命,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器物(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师:其产生和演变的动力是什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每加深一层,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就前进一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师:我们在此修3里学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了解了西方民主思想产生的过程。大家可能要问一个问题:即
探究5:西方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概括:西方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动力:①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迅速,很快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和占有主导地位;②西方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迅速壮大,政治上的敏锐程度和成熟度比较高;③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动力;④资产阶级自17世纪中后期起,逐渐发动了革命,逐渐掌握了政权;
师:通过我们以上的概括,中西方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动力的异同点就很明确了。那我们再探究一个问题,即
探究6: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进步与局限。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生:思考、讨论
师:概括
进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社会进步,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局限: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例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斗争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贵族,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目的认识不清,因此没有明确提出反侵略反封建。而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一是外国的侵略和掠夺,二是本国的封建统治,革命纲领就存在缺陷。
对实现民主思想所依靠的力量认识不清。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我们看到的是少数思想家们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思想舞台上,是他们在忧国忧民,而他们的背后却少有支持者,反侵略反封建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共同需要了吗?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并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和革命的洪流,在新旧力量对比上严重的不平衡。
师: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生:思考
师生:共同概括
1、民主思想的进步是由浅入深的,是以资本主义发展为基础。
2、民主成为现实经历了民主思想、实践、民主制度三个层面。
3、在近代、现代社会,中国面临比西方更加艰巨的民主建设任务。
4、世界任何一种民主,都是由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是人民所需要的。
师:以上所讲的内容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未来中国的民主建设需要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
PAGE
1(共26张PPT)
思考:以上著作的作者是谁?上述著作中提出了什么思想?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什么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特点和影响,其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要是考辩长期以来为人们笃信
不疑的“古文经”均系伪造,对于动摇封建统治
的思想根基具有很大的冲击,为维新变法制造舆
论,作思想准备。
孙中山: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推翻满清贵
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低价,平均地权。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资产
阶级举行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
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晚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一、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从 洋务派中分出
2.代表人物
——冯桂芬、郑观应、王韬
3.主张:(1)初期:正式提出“中体西用”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民共主”、议会制度)
二、资产阶级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3.主张
——“变政”、君主立宪制
(较早期维新派有明显深化)
4.实践
——戊戌变法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背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
速发展。
1.代表人物
——邹容、宋教仁、孙中山等
2.主张
——民主共和
3.实践
——革命团体、刊物、辛亥革命等
材料: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思想的异同
同: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异: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性;而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康、梁、孙观点的异同
同: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
异:
1.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渐进改革
2.梁启超认为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主张先制定宪法和培养新民再实行立宪
3.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五权分立。
康有为( 1858~1927)
  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
1.著作一:《新学伪经考》
(1)内容:
考证古文经是伪造的,否定了古文经的权威性。
(2)目的: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恪守祖训”的传统。
2.著作二:《孔子改制考》
(1)内容:
A.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B.“通三统”理论:说夏商周分别代表一个“统”,文物制度各不相同。每逢新朝取代旧朝,制度都要有所损益。
C.用西方学说改造“张三世”理论。
(2)目的:
用孔子和今文经来论述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托古改制”理论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
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
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
性。
籍 贯 年 代
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广东南海
1858-1927
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儒 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内容:君主立宪制(核心);
主张设制度局
康有为
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A.君主立宪制
(1)理论基础:90年代初期----“托古改制”
(2)具体表现:公车上书后
(3)思想变化:维新变法前
B.建立制度局:
性质——全国变法机构,有民主成分
说明——康有为思想的保守性
梁启超( 1873~1929 )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籍 贯 年 代
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梁启超
广东新会
1873-1929
内容: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教育改革.
特点: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维新运动后思想更进步.
①、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维新运动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
教育改革。
(2)维新运动后——一度倾向革命
②、梁启超思想的特点:
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
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 (1866-192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民权思想:
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
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
(2)五权分立思想: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②、孙中山思想的特点:
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
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③、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学思之窗]
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使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环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
想想孙中山是如何认识和借鉴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
参考答案
孙中山认为数十年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了,尤其是没有很好的解决革命后广大人民的生存问题,而一时也很难解决.他认为中国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同时进行,一起完成.这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借鉴.
创办《新民丛报》(日本横滨)——《新民说》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
吾爱古人,吾尤爱自由。
——《新民说》
维新运动后梁启超思想一度激进
《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这时初编《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
“新民”思想 ——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而不是中国传统时代的“臣民”或“良民”。
1.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理论依据是 ①《新学伪经考》②《日本变政考》③《俄彼得变政记》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同盟会的纲领中属于“政治革命”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3.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5.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呼吁中国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实行“变政”,其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实行君主立宪
C.建立皇族内阁 D.推翻皇帝统治
6.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①“中体西用” ②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 ③建立君主立宪 ④实现民权 ⑤实行共和制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7、对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借用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借用孔子权威,为维新改制创造根据
C.将儒学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
D.《新学伪经考》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8、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其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洽上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民族革命要求
C.表达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D.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正确途径
9、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思想的是
A.驱除鞋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根据中国的实际和对西方的研究,对西方民主思想加以改造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①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 ②提出民生主义③实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