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7-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9 22:06:18

文档简介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课标要求: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及其特征;分析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的意义;知道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的召开,理解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对实现中国人民光明的前途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知识比较、史料解读、问题探究,探究抗日战争胜利前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中国选择民主、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其特征和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
教学难点:延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提出了怎样的民主思想?(学生思考回答)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出示图片:1933年杨杏佛被特务杀害图。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2)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
(3)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当时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争取自由民主、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并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动了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总结: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建立1927——1936;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过渡: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有何意义?
二、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
1、背景: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学生看图,一九四一年晋西北解放区群众参加政权选举。
(l)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2)实行“二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
学生观看材料:实行三三制政策,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相反,只有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叫做党的领导。
    ——林伯渠
“林公崛起宰边区,民主维新众口誉;选政三三行伟制,名扬何让古唐虞。”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开明绅士、79岁的前清拔贡李丹生先生曾作诗赠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总结:背景:1940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目的:巩固政权,渡过根据地困难局面。
含义: 共产党、左派分子、中间派在政权中各占1/3。
特点:基本方式——选举制;政治主导——共产党员;运作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协商。
评价:第一,缓解了根据地内紧张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二,体现了相当的民主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一种成功尝试。
第三,造就了一批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对战时及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3、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面临两种制度的抉择
1、国民党“六大”,坚持一党专政,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准备发动内战
——把中国向黑暗
2、中共“七大”,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和命运
课堂小结: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原因:国民党独裁统治。
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抗日根据地了民主政治建设。抗战胜利前夕两种命运的选择。
练习: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特点是
①一党专政 ②保甲制度 ③特务统治 ④独断专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论联合政府》报告的主要目标是
A、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建立反蒋联合统一战线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府
3、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课后反思:略(共36张PPT)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课标要求:
了解抗日战争前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主力红军长征后,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部分干部。左一是陈毅同志。
1939年周恩来和部分新四军领导的 合影。左起盱衡毅、粟裕、傅狄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新四军部分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的周恩来的题诗
新四军军长叶挺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
从中国方面看:
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于是,蒋介石集团从其阶级本性出发,执行了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学习探究
从日本方面看:
1938年秋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
从英美方面看:
为推动日本去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建立:1927---1936
2.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特征:
一党专政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表现
(1)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933年杨杏佛被特务杀害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枪杀女共产党员
1、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
戴笠
杜月笙
国民党特务搜捕嫌疑分子
(2)抗日战争时期:
2、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
3、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当时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争取自由民主、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并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动了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宋庆龄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一、国民党独裁专制
4.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史实:
(1)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胜利前后继续维护专制统治
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
1946年“国民大会”召开
(3)1946年夏发动内战
(4)制造一系列血案(五个)
(5)打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革命圣地延安
政权建设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经济建设
“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
实行“精兵减政”,提高效能,减轻人民负担
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
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中国面临两种制度的抉择
国民党“六大”,坚持一党专政,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准备发动内战
——把中国向黑暗
中共“七大”,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
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有
何意义?
问题探究
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
背景: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标志:“三三制”原则的制定
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l)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2)实行“二三制”原则.建立“三
三制”政权。
一九四一年晋西北解放区群众参加政权选举
实行三三制政策,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相反,只有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叫做党的领导。
    ——林伯渠
“林公崛起宰边区,
民主维新众口誉;
选政三三行伟制,
名扬何让古唐虞。”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开明绅士、79岁的前清拔贡李丹生先生曾作诗赠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如何正确认识“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
(1)背景:
1940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2)目的:
巩固政权,渡过根据地困难局面
(3)含义:
共产党、左派分子、中间派在政权中各占1/3
(4)特点:
基本方式——选举制
政治主导——共产党员
运作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协商
(5)评价:
  第一,缓解了根据地内紧张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二,体现了相当的民主精神,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一种成功尝试。
第三,造就了一批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对战时及战后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三制的评价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中国面临两种制度的抉择
国民党“六大”,坚持一
党专政,拒绝建立民主联合
政府,准备发动内战
——把中国向黑暗
中共“七大”,废除国民党一党
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争取中国光明的前途和命运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命运抉择的原因
(1)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反共高潮:
(2)召开国民党“六大”
(2)召开中共七大:
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
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
合政府
(1)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①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动实质和阴谋。
②发动社会舆论,谴责其罪行。
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
七大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劳动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原因何在?
问题探究
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原因:
国民党独裁统治
抗日战争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抗日根据地了民主政治建设
抗战胜利前夕两种命运的选择
抗战胜利前,针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争取民主的斗争。请回答1-3题。
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特点是
①一党专政②保甲制度③特务统治④独断专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论联合政府》报告的主要目标是
A.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建立反蒋联合统一战线
C.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D.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府
3.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4.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不包括
A.防共限共 B.保甲制度
C.一党专政 D.特务统治
5.下列有关1928年国民党中央全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打出了“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
B.此后为巩固独裁统治,建立了特务组织
C.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D.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剿共产党员
6. 抗日民主政权实行选举制度首先是在
A.晋绥地区 B.陕甘宁边区
C.晋察冀根据地 D.中央根据地
7、中国共产党为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组织撰写批判文章回击
B.严正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挑衅
C.皖南事变后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
D.在延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8.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正确的是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D.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蒋介石一再强调:“制裁共产党活动,应尽量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要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它表明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是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