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7-4《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课件及教案(人教版历史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9 22:06:18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P93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争取民主的斗争
抗战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国民党一党独裁
中共“七大”:1945,4 P106
国民党“六大”:1945,5 P106
回顾:详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年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对象?
形式:
和平斗争武装斗争
→美国侵略者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P108
课标要求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背景:(内战以前)
1、社会状况:
2、国民党:
3、美国:
4、人民:
P10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坚持独裁内战
扶蒋反共
求和平、反内战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一)内战前——“假和平,真内战”
1、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政治欺骗 原因
2、被迫谈判
3、“校场口血案” 1946,2
4、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夏——内战爆发
P108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二)发动内战,镇压人民
1、军事进攻:全面进攻→局部进攻
2、召开“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
3、国统区:镇压民主运动
①镇压群众运动:
②迫害民主人士:
P108
“一二·一血案”“五二〇血案”
“下关惨案”“李闻血案”
陕北、山东解放区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三)实质:
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P108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
(一)内战前——和平斗争
1、共产党
①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②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内容
③参与政协会议——政协协议(和平建国)
2、民主人士
参与政协会议,支持和平建国
P108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
(二)内战期间
1、共产党
①武装斗争
②解放区:
③国统区:
组织群众运动:P110六点 资料
建立第二条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P108
土地革命
领导人民民主运动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
(二)内战期间
2、民主党派
①拒绝参加“国民大会”
②示威、请愿
③民主同盟与国民党决裂
P108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民主力量的增强 图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内战结束)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资料
1、主要内容 详
2、意义:民主性、广泛性,实现政治民主
(三)新中国成立(独立、民主、统一)
标志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作主
P111

小结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历史条件
2、表现:
资产阶级
改良派:渐进改良、君主立宪
革命派:激进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无产阶级):
抗战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
解放战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双减双交)
第一条战线
第二条战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新中国的成立
小结
中国之道路:民主、和平、人民民主专政之路
小结
抗战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国民党一党独裁
练习:基础题
下列血案中,属于全面内战爆发后发生的是
①“较场口血案” ②“一二·一血案”
③“下关惨案” ④“李闻血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练习:基础题
反饥俄、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属于
A.中共领导的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
  B.知识分子的反蒋爱国运动
C.国统区人民自发的争取民主的运动
  D.民主党派发动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假和平”
①国内舆论的压力——社会“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②国际舆论的压力——苏美英不赞成中国内战
③内战准备未完成
“真内战”
阶级本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重庆谈判
中共代表团飞离延安前合影
  
国共《双十协定》-主要内容
1.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 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3.召开政协
4.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根据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一个国家由乱到治,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北伐战争的结束是军政时期的结束,训政时期的开始。但何时结束“训政”,开始“宪政”,国民党一拖再拖。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宴会上频频举杯互相致意
重庆谈判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表
党派名称 人数
中国国民党 8
中国共产党 7
民主同盟 9
青年党 5
无党派人士 9
1945年12月1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武装镇压,造成血案。
→图为被袭击后的西南联大校门。
“一二 一”血案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45年“一二 一血案”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在大街上游行
1946年6月23日,南京发生下关惨案。当日以马叙伦为首的请愿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当特务的围攻殴打。周恩来赶赴医院慰问受伤的马叙伦。
下关惨案
李公朴
闻一多
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连续杀害了著名的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
“李闻血案”
天津学生反饥饿、反内战游行
北平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1948年5月3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致公党等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反对“行宪国大”的选举,揭露国民党的独裁暴政。各民主党派人士于香港共谋合作。左起: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铠、沈均儒、何香凝、马叙伦。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4人,选举产生了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图为常务委员会合影。
1949年9月21日--9月30日 北平
主要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民族资产阶级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与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没有太多联系,资本相较于官僚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资产阶级团体。
小资产阶级
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或少量资金的个体劳动者阶级,包括中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业主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以及知识分子,都属于小资产阶级。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因此,政治上倾向于无产阶级,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小资产阶级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一般不剥削别人,或对别人只有轻微的剥削。小资产阶级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们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作为私有者,他们希望保持自己小私有者的地位和利益,不喜欢社会化大生产,容易接受资产阶级的影响。
大资产阶级
顾名思义,就是富可敌国能够操纵国计民生的资产阶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的阶级,他们不是按照正当竞争手段而是垄断和政治性的手段来获取大量财富,其财富来源与封建制度和军阀割据、帝国主义的支持等有关系,典型的代表是孔祥熙等4大家族,操纵国民经济,滥发纸币就是其所为。三座大山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就是指的他们,他们是蒋介石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是必须被消灭的对象。
比较:中共“七大”与国民党“六大”
中国“七大”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国民党“六大”
①一党专政 ②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③准备发动内战
引向黑暗
争取光明
战略防御阶段1946夏-1947夏
战略反攻阶段1947.6开始
战略决战阶段
最后胜利
全面内战爆发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经济:土地改革 1947年
军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序幕)
解放战争
(标志?)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北平和平谈判
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的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理解政协会议的意义;理解国民大会和《中华民国宪法》的实质;知道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分析民主党派在民主运动中的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知识比较、史料解读、问题探究,探究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民群众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认同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
教学难点: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提出了怎样的民主思想?(学生思考回答)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1945年8月--10月
1、重庆谈判背景:引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国民党:国内舆论的压力;国际舆论的压力;没有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
2、签署《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3、意义: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我党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
4、政协会议
5、蒋介石践踏政协协议。制造“较场口血案”。
二、国民党的“宪政”和人民民主运动
1、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946.11.
通过了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伪“国大”。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野心彻底暴露,蒋介石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2、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三、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转变:国民党独裁统治;卖国、内战;迫害民主力量。
2、国民党对民主党的迫害:各民主党派通过议会道路,建立中产阶级共和国的“中间路线”彻底破产。与中共合作。
3、民主党同国民党独裁斗争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1、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3、新中国成立
课堂小结: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有什么意义?
(1)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为推翻国民政府作出了重大贡献;
(2)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并走上独立、民主、统一之路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政治制度的开创;
(4)使民主观念、民主协商精神深入人心。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945—1946年,中共领导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据此回答 1~2题。
1、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B、美国不主张内战
C、中共力量的强大 D、争取部署内战时间
2、抗战胜利后,迫使国民党签署《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国民党结束“训政”
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D、改组国民政府
由于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和内战政策,引发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民主党派也走上了同蒋决裂的道路。据此回答3~4题
3、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B、青年学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
4、有人说“民盟被解散,是民盟史上的一大挫折,同时也正是民盟转变的起点”。这里的“转变”是指
A、由公开斗争转入地下斗争 B、由和平斗争转入武装斗争
C、由寄希望于国民党转入完全决裂 D、放弃中间路线,与中共联合反蒋
5、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
A、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D、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