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13: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过多篇说明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说明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也都有所了解。对于“环境保护”这一类的题材,学生在社会宣传,校内活动,科学课以及课外阅读中都有比较广泛深入的接触,所以学生在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方面较为容易,在理解体会“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这一论证方法上面稍显吃力。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关键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教师导:“只有一个地球”,所以_________。
  (预设并板书:保护地球, 保护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同学们齐读课题的过程就是喊出口号的过程,加之在预习时学生已经通读过课文,此处就自然地带出了作者的“呼吁”,直入主题。】
  3.同学们非常会读书,能从题目推想到作者要呼吁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词语,哪个容易写错、哪个容易读错?词语的意思你是否都弄明白了。
  晶莹 包裹 摇篮 和蔼可亲 矿产 资源 映入眼帘
  慷慨 提供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即使 渺小
  4.指导书写:莹 蔼 慷慨 裹(形近字:褒 衷 衰 哀 衮)
  5.强调读音:映入眼帘 提供 滥用 即使。
  6.理解词语。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渺小:非常微小。
  【设计意图:扎实字词基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抓关键句,梳理内容
  1.出示课后第一题。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逐段批画关键句,注意抓住要点不遗漏。
  (2)第1、2自然段关键句。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要点:美丽 渺小)
  (3)第3、4自然段关键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引导认识: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因为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枯竭。可再生资源因为人们滥用化学药品,不但不能再生,而且威胁人类生存。)
  (4)第5、6、7自然段关键句: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引导认识:在一定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建造移民基地也不可行。)
  (5)第8、9自然段关键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引导认识:引用宇航员的感叹,以假设式的递进写出人类的选择只有这一个)
  【设计意图:扎实字词基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集体交流讨论,明确主要内容。
  随着学生讨论,相机出示:
  (1)地球美丽但渺小;
  (2)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3)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4)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和明确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为体会各要点关系做铺垫。】
  三、厘清每段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以上四个内容,作者最想说的是哪一个内容?这个呼吁,也可以叫作“结论”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第9自然段: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一部分,请2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1、2自然段。同学们一起说说,课文从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又渺小”?
  (引导认识:从宇航员的视角,抓住颜色、形状等特征描写地球的美丽,接着以列数字的方式说明地球相较于宇宙而言是渺小的。)
  其余的三个方面,作者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默读课文,自主批画。
  集体交流,聚焦:
  第二部分从“自然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首先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另外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另外,从“但是”这个转折句前后可以看出自然对人类的态度是“无私的、慷慨的”,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不加节制的、随意毁坏、不顾后果的”。
  第三部分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这里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40万亿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过举例,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40万亿千米大约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到达,同时要强调对“至少”这个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从而使学生明白:就算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也无法到达,因此,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种种设想,即使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况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第四部分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抓住“可爱、容易破碎”再次体会地球的“美丽、无私”与人类的“丑陋贪婪”,体会作者说明事物,表达情感从“感性——理性——升华情感”的手法。
  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的:
  内容上,作者首先写宇航员介绍太空看地球美丽壮观的样子,通过列数字和同整个宇宙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地球是渺小的;然后通过地球是无私、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的典型事例,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接着以“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的问题,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宇航员的感叹令人为之一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不能再破坏地球的资源了,进而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逻辑关系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前者是依据,后者是结论。使得作者的呼吁经过问题的说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表达情感方面,从“感性——理性——升华情感”,首尾都以宇航员的视角,同时也是看待问题的最高视角,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体会特点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批画句子,进行佐证?
  (大量采用说明方法;多种修辞或描写或抒情;连词的使用;句式的变化)
  2.集体交流,感受课文语言准确、严谨、科学以及生动的特点。
  以下为预设:
  (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展开想象。“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晶莹的球体”可以感受到,在宇航员的角度看地球的美丽壮观,从而也更能够体会“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4)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6)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聚焦课文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表达的妙处,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
  1.说一说: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破坏环境”“滥用化学品”现象进行自由地表达交流)
  2.设计环保宣传语。
  (现象:乱砍乱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污染等现象。)
  标语:(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3)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地球 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