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难点 1.新中国法制建设由奠基到发展再到完善的历程。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及作用。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根据材料,概括治理国家的方式。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规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二)重大挫折时期(1966—1976年)
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院内经受了又一次被打得鼻青脸肿“坐喷气式飞机”的残酷批斗之后,刘少奇手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请谈谈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越强,法制就越能得到加强。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规定了对民主权利的行使和制约,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规定了破坏民主的制裁措施。因此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二)重大挫折时期(1966—1976年)
(三)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成就:
(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近代西方在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平等”概念
成就:
(2)以“八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民法
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法律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一字之改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制度,又重视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成就:
(1)中共十五大: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但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积聚起来的社会问题逐渐凸现。
——董和平《宪法修改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宪法的发展》
成就:
(2)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期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全面依法治国时期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
宪法宣誓誓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 进行宪法宣誓。
③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四)全面依法治国时期
④ 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
时传祥
焦裕禄
王进喜
孟泰
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个人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数学家:华罗庚 地质学家:李四光
①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②爱国奉献,为国争光是时代呼声。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魏立帅、李婷《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刍议》
2.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
背景:
成就: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四有公民
2.改革开放后
(2)20世纪90年代:
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但这些中国当年最为精英的人,却大都留在了海外。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81.5万,留学回国人数仅为19.8万人。
——卜凡、陈冰淳《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海归人数首超出国留学人数》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
②爱国主义教育
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改革开放后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5.98万,是2005年4倍,但回国人数却是2005年的10倍。截至这一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历史性地占出国留学累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卜凡、陈冰淳《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海归人数首超出国留学人数》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3)21世纪初:公民道德建设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高度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改革开放后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1C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年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
社会层面
个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21C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盛世,盛世的形成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道德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规制社会、调整行为。
——影片《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82 1990 1997 2001 2004 2010 2018 2020
法制进程
精神文明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文革破坏
八二宪法
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民法典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C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是( )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民主、法治、文明
B
3.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 )
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 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
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
D
4.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A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在中国法律体系中( )
A.独具开创性意义 B.起到引领性作用
C.属于根本性大法 D.居于基础性地位
D
6.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B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A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这一时期我国(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B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6分)
【答案】
(1)背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任意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每点 2 分,任意 2 点 4 分)
(2)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负责;兼顾各类法律。(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