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过秦论》教学参考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教育版《过秦论》教学参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09 22: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广东教育版《过秦论》教学参考
段篇含义
  本文五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是一篇有代表性的史论文。
  第一部分(第一到第四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一自然段,秦孝公时秦王朝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
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
的成果。
  第二自然段,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这个时期九十年,包括秦孝公之始
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五。后两位“享国之
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王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该时期内纷
繁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
,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
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第三自然段,秦始皇统一全国。这一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
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空前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
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
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
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作铺垫。
  第四自然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重点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
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
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众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
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燎原。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
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五段)论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前一层分析
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
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
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
;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最后照
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
  本文是“借古喻今”的史论文中的杰作。在论证过程中,先陈述史实,通过
对照比较,然后归纳议论,前后照应,直到文章末尾,才总结点明中心论点。本
文还运用了衬托、对照的手法来加强说理的份量。如尽情夸说六国纵约的声势,
衬托出秦之强大;极力现实性陈涉直义条件之差,衬托出秦亡之惨。在语言方面
或列举一串人名、地名、或变换使用同义、近义的词语、词组,或者连续使用结
构相同的句式来表示含义相同或相关的内容,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也
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关于《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史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
篇。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
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
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
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难解句子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直译为:诸侯们恐慌害怕,开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
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盟约。“而”,连词,
承接前后二事,可译为“来”。“弱”,使动用法,使……弱。文言中,名词前
边的形容词(在它们之间不是偏正关系的情况下)大都用作使动词(或意动词)
。“弱秦”就是“使秦国(势力)(被)削弱。”泰国的所向披糜,让诸侯们感
到了恐慌,结盟联合起来成了对付泰国的可行的办法。用奇珍异宝和肥沃土地招
缆人才,各诸侯国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最终也没有挽救各国衰亡的命运。在这
个句子当中,要注意“爱”字古今意义的不同,在本句中为“吝惜”的意思,这
是理解本句的关键。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直译为:好的将领手拿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司员、精锐的士卒拿
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过往行人。
  解释为: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是守卫好要塞的保障
。秦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明白:获取人心比守卫关隘更重要。这一句当中“陈利
兵而谁何”有些难于理解,“谁何”是盘问他是谁的意思。“陈”布置的意思。
如:陈兵百万。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直译为:(他们)斩断树木作为兵器,撑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象云集般汇
聚,象回声般响应,身背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
  解释为:这里形象地说明了陈涉的感召力。兵,兵器。揭,举。为(wéi),
动词,作为,当作。云集,像云一样聚集起来。云名词作“集”。响应:象回声
一样应声而起。响,名词空气中回声,作“应”的状语。赢,担负。而,连词,
只起一般的承接作用。景从:像影子一样跟随。“景”同“影”,影子,作“从
”的状语。
④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
可同年而语矣。
  直译为: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假使拿山东诸国
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解释为:“然而”在本句中是一个表承上启下的转折词。“然”承上,“而”
启下,相当于“虽然这样,但是……。”
  “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度长絜
大是一个联合词组,“度”与“絜”都是“比量”的意思。这一句采用了对比的手
法来分析成败的原因。
特殊句式
①为天下笑,何也?
  为:介词,表被动的标志,译为“被”。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天下:天下人
  何也:什么原因呢?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谪戍之众: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的卒子。
  抗:高,强。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并不比九国军队更强。“于九国之师”介词结构后置。
  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的卒子,并不比九国军队更强大。
③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这是一个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句子。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并吞八荒之心。
  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用席(包、囊)……装。
  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
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大量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句子。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这地,并收要害之郡。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
破的策略。
  斗:使……争斗
  拱手: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
  这个句子当中关键是“斗”字的理解,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对外实行连横策
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那么样险固的地势,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
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
八荒之地的野心。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
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
斗。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了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
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
的州郡。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
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
一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君子都聪明、忠诚、讲信用,对人宽厚而友爱,尊重贤士,相约用"合纵"
来离散秦国的连横,联合了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
、中山国的兵力。于是,东方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替
他们出谋献策,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替
他们统帅军队,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率领百万大军,逼临函谷关进攻
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逃之夭夭而不敢
进击。秦国既未丢失土地、又不花费兵力,而各诸侯国已陷入了困境。于是合纵
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秦国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国诸
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漂浮起
大盾。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
投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重
大的战事。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世祖先积聚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周
王朝,又灭亡了六国诸侯,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了天下四方,
手执棍棒鞭挞天下百姓,威震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和
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把绳索套在脖颈上前来投降,听命于秦朝的官吏。于
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守边境,把匈奴击退了七百多里。匈奴人
不敢再南下放马,士兵也不敢挑起战事报仇。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
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东西六国的名城,杀
割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造成钟鼓,又制
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咸阳的城墙,凭借黄河作
为护城河,据守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为这样就固若金汤
了。又派遣良将手持硬弓,驻守要害之处,派遣忠实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
执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安定了,秦始皇的心思,自以为关中地
势的坚固,就像千里铜墙铁壁,真是子孙后代称帝万世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波及偏远地区。然而,陈涉,这位用破瓮作窗、用
草绳拴着门轴的穷家子弟,卑贱的农夫,后来是谪罚戍边的士卒,才能不如一般
人,又没有孔子、墨子的贤能,陶朱公、猗顿的富有,置身于士卒之间,却崛起
于行伍之中,率领疲惫散乱的士兵,统领着数百人的队伍辗转推进,攻打秦朝。
他们斩断树木作兵器,撑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象云集般汇聚,象回声般响应,
身背着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于是崤山以东的豪杰英俊就一齐起来消灭秦
王朝了。
  至于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受到侵夺而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
的险固,仍然和过去一样。陈涉的地位,也不比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宋国
、卫国、中山国的君主尊贵;他手中的锄头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谪罚
守边的士卒,战斗力并不超过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略战术,又
比不上过去六国的谋士。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田土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
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以
天地四方为家,把崤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
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
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