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章末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四种做法中,可以使物体的质量发生改变的是( )
A.小章同学把刀磨得更锋利些 B.一块冰在密闭容器中融化成了水
C.物理教科书被小周同学从上海带到了北京 D.一张方形彩纸被折叠成一只千纸鹤
2.常温常压下,水银的密度是,关于该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读作每立方米千克
B.它表示每立方米水银的质量是
C.大于
D.50g水银的密度大于20g水银的密度
3.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如图所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4.质量为3×106mg的下列物体最可能是( )
A.一头大象 B.一只鹅 C.一头小黄牛 D.一只蚂蚁
5.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B.交通工具、航天器材中常采用高密度的材料
C.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时密度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6.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满了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三个杯中,使水溢出质量最多的是(已知铜>铁>铝)( )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不能确定
7.关于密度公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8.要想一次比较准确地用量筒量出120g煤油,应选用下面哪一个量筒(ρ煤油=0.8×103kg/m3)( )
A.0~100 mL,5 mL B.0~200mL,2 mL
C.0~200 mL,5 mL D.0~500 mL,5 mL
9.托盘天平调节好后,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线的右边,下边操作可行的是(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C.调节称量标尺游码向右移 D.把右盘上的砝码换小一些
10.小明利用天平和烧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则烧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液体与量杯质量 40 60 80 100
液体的体积 20 40 60 80
A.20g,0.8g/cm3 B.60g,0.8g/cm3
C.60g,1.0g/cm3 D.20g,1.0g/cm3
11.某钢瓶内所装氧气的密度为,若在某天的气焊中用去其质量的,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
A. B.
C. D.
12.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跟物质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13.小明自制了一杯橙汁,想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橙汁的密度,现有如下可以选择的操作步骤: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②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③将橙汁全部倒入量筒,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④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⑤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为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小明应该选择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④① C.②④⑤ D.①②④
14.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B.如果铜球是实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如果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D.三个球都不可能做成空心的
15.小欢在探究水结冰的实验中,将水杯装适量水后放入冰箱冷冻室内,部分水结冰,冰表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此时水的体积刚好为总体积的一半,此时冰、水和杯子的总质量为110g;然后将水杯取出,当冰全部熔化后,向杯中加入5cm3水,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已知水的密度为1.0g/cm3,冰的密度为0.9g/c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全部熔化后质量减小5g B.杯中结成冰的水的体积为45cm3
C.空杯的质量10g D.冰熔化前杯中水的质量55g
二、填空题
16.小明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再将游码调到“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调好天平后,他进行了正确的操作,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______g。
17.铝的密度是2.7×10 kg/m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将铝块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的质量________,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18.如图所示是利用量筒测不规则金属块体积的实验。左侧量筒液面为实验时倒入50mL水的体积,右侧量筒液面所示为浸入金属块后的总体积,由两量筒的液面差可得金属块的体积为 ______cm3。
19.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___________物质的密度大;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质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
20.小明想知道所喝奶茶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奶茶的总质量为 76.2g,倒入量筒中 40cm3 后,再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剩余奶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示,则倒入量筒中奶茶的质量为___________g。经过计算可知,奶茶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21.小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时,捡到一个正方体金属块。她想知道金属块的密度,于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如图甲所示;用托盘天平测它的质量时,右盘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边长为______cm,质量为______g。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g/cm3。
22.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__比木头大,一物体的质量是2.7×104kg,体积为10m3,则其密度为__kg/m3,若把该物体切去一半,则剩下部分的质量________,密度将__。
23.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实验原理是______,用______测量铝块的质量。对比“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实验目的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需要测的物理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探究液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已有的电子天平、量筒、水和烧杯,为得出比较完整的结论,还需要的实验材料是______。
24.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烧杯测量了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则该液体密度为______g/cm ,烧杯质量为______g。
三、实验题
25.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某品牌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______处,然后调节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如图乙所示;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如图丙所示;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知烧杯和老醋的质量为______g,由图丙知量筒中老醋的体积为______cm3,老醋的密度是______g/cm3。
26.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当他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此时,他应该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调。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 cm3。
(3)用托盘天平已测得矿石的质量是175.6g,则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_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在使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按规范的操作来称量矿石的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边一点,这时应该___________。
A.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从右盘中减砝码
C.从右盘中加砝码 D.向右移动砝码
四、计算题
27.建筑工地需要400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已知空桶质量为2kg,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2kg,再用这只桶重新装满一桶水,测得此时总重为220N,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桶的容积;
(2)沙石的密度;
(3)若用一辆载重6t的卡车将沙石运送到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28.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倡议,2016年我县公共自行车系统上线,中学生小明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他学完密度知识后,测出一辆公共自行车的总质量为,并得知该车所用钢材质量为,其中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求:
(1)该自行车所用钢材的体积。
(2)该自行车上橡胶的密度。
(3)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体积相等的、密度为的某合金材料,则该自行车的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D
6.C
7.D
8.B
9.D
10.D
11.D
12.D
13.C
14.A
15.B
16.左 52.4
17.1m3铝的质量为2.7×103kg 变小 变小 不变
18.20
19.甲 1:4
20.42 1.05×103
21.2.00 21.6 2.7
22.密度 2.7×l03 变小 不变
23. 天平 不相同 相同 不同种类的液体
24.1 20
25.零刻度 平衡螺母 BCA 82.4 40 1.125
26.左 70 偏小 B
27.(1);(2);(3)174车
28.(1)4×10-3m3;(2)0.65×103kg/m3;(3)14.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