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升华和凝华练习题2021-2022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物理
一、单选题
关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
B.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蒸发的汽化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的
C.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D. 云里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积累合并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其中小冰晶下降过程中发生液化,形成了降雨。
关于如图所示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
B. 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放热
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 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C. 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
D. 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在“冰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嘴中呼出的“白气”是凝华现象
B. 用冰制成的雕塑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小,是汽化现象
C. 雪的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
D. 冰放在手上熔化了,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 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汽化现象
C. 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
D.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下列现象中涉及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 B.
C. D.
年月日,甘肃省通过人工降雨促进地表绿地增加。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升华、凝华、熔化 B. 升华、凝固、熔化
C. 升华、熔化、凝华 D. 凝华、液化、升华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 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 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 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的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汽化放出大量的热
B. 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
C. 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重,是因为出冷库时空中的水蒸气在肉表面液化成霜
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蒸发所致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后的气态二氧化碳
B.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容易液化出现小水珠
C. 夏天,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D. 自然现象“雪”、“霜”、“冰雹”都是凝华过程
二、填空题
冬天将用热水洗过的衣服拿到室外去凉时,会看到衣服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它的形成是______现象,过一会“白气”消失了,但衣服变硬了,这是______现象,又过了一段时间,衣服变干了,这是______现象。
“长鼻子”校车安全性能比较高,如图所示。
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小明早晨点乘校车去上学,点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______。
校车经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要提前鸣笛,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来提醒其它方向车道的司机注意。
冬天,小明发现校车的窗户玻璃______填“内”或“外”表面有一层冰花遮挡视线,这层冰花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当司机打开车内暖气,车内温度升高,会看到冰花______成水沿着窗户流下来。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循环: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______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会______成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如果在高空中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______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直接______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一部分直接________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______成水,变为小溪或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以上各空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如图所示是小矾同学为探究物质凝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中碘吸热后升华成碘蒸气,不一会儿看到盖住杯口的玻璃板内表面有颗粒碘出现,这是碘蒸气________形成的。
于是她提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猜想可采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_____,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在盘内盛放适量的______冰块热水。
实验时,握住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______升高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______填序号
A.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B.通过洒水,给地面降温
C.蒸笼蒸馒头
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掌握物态变化概念是解题关键,是中考中必考的知识点。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根据各物态变化的概念分析此题。
【解答】
A.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蒸发的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的,说法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云,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云里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积累合并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其中小冰晶下降过程中发生熔化,形成了降雨,说法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
【解析】解: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结冰,水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打开冰箱门,能看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冰箱冷冻室侧壁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
D、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冷冻室的管子温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
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冰箱的原理就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物质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部,从而起到制冷的作用。
本题是根据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分析冰箱制冷的原理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答案】
【解析】在运输车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
把食材放在冰块上,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B正确;
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C错误;
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的是冷凝剂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
【解析】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解答】
解:、嘴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雕塑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冰属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
5.【答案】
【解析】解:、樟脑丸变小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B、雾是液态的,散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C、灯丝是固态的,烧断是因为变成了液态,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D、冰花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故选:。
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我们中考考查物态变化知识的最常见的方式,是一道重点题。
6.【答案】
【解析】
【分析】
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凝华。将图中的物态变化判断出来以后,就可以知道哪些选项是需要放热的。
【解答】
A.昆虫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凝华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东湖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成液态的水,熔化需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热的水蒸气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液滴,属于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
【解析】 当向高空喷撒干冰时,干冰会直接变为二氧化碳,发生升华现象,升华时需要吸热,所以周围温度会下降很快;这样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暖气流熔化成小雨滴;所以先后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个过程。
8.【答案】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因其存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推断,确定丙的状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
9.【答案】
【解析】解:、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的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出大量的热,故A错误;
B、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故B正确;
C、冻肉出库时,肉上会有一层白霜,它是由库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所致,故D错误。
故选:。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0.【答案】
【解析】略
11.【答案】小水滴 液化 凝固 升华
【解析】【试题解析】
解:冬天把洗好的衣服拿到阳台外晾晒,会看到衣服冒“白气”,这“白气”是小水滴,是由于从衣服中蒸发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衣服上的水在低温下,慢慢结成冰,变硬了,是凝固现象。
收回衣服时,冰冻的衣服也变干了,是冰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小水滴;液化;凝固;升华。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属于常见题目的考查。
12.【答案】运动 最大速度 信息 内 凝华 熔化
【解析】解: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时间:::;
由可知,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校车经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要提前鸣笛,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来提醒其它方向车道的司机注意;
冬天,车外的空气温度很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窗玻璃会变成小冰晶附在窗玻璃上,所以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冰花是水蒸气变成的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所以发生的凝华现象;
车内温度升高,冰花变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所以发生的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运动;最大速度;;信息;内;凝华;熔化。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限速是指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超过某个速度值;
利用计算出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鸣笛是给对方一个提示,所以是传递信息;
冬天,车外的空气温度很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窗玻璃会变成小冰晶附在窗玻璃上;
根据原来的状态与后来的状态去判断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
本题考查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限速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声音传递信息以及物态变化,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不大。
13.【答案】汽化;液化;凝固;凝华;升华;熔化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自然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物质由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据此分析。
【解答】
海水在阳光下,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降落下来变成雨;雨在下落过程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变成冰雹;冬天,水蒸气在高空中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一部分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熔化成水,变为小溪或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固;凝华;升华;熔化。
14.【答案】凝华
玻璃板内表面有颗粒碘出现,是凝华放热而形成的
用酒精灯加热碘一段时间,再把水滴滴几滴在玻璃板上表面,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会看见固态碘出现在玻璃板内表面,同时水滴不见了。用手摸玻璃板,可以发现玻璃板比较热
【解析】略
15.【答案】小水珠 液化 冰块 升高
【解析】解:
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小水珠。
要使金属盘的温度变低,可加入冰块。冰块熔化吸热,使金属盘变冷,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升高,说明水蒸气液化要放热,蒸馒头时就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馒头成熟的。是熔化吸热,是蒸发吸热,是凝固放热。
故答案为:小水珠;液化;冰块;升高;。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
温度越低,气体越容易液化;
液化放热。
此题考查了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雨”的形成,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考查了有关的实验器材和运用。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