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1.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1.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9-19 23: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1.分析雷迪的实验,实验单一变量是什么?归纳其主要遵循的实验原则有哪些
提示:单一变量是苍蝇是否与肉接触。雷迪的实验主要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2.阅读教材P7分析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斯巴兰扎尼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生命不会自然发生。
(2)斯巴兰扎尼前后共做了4组实验,这些实验共可以组成几组对照实验?分别是哪几组?
提示:4组,分别是A与B、C与D、A与C、B与D。
3.巴斯德把瓶颈拉成弯曲的鹅颈状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使外边的尘埃沉积在曲颈部而不致进入瓶中,这些瓶子虽未密封,亦能保持无菌。
4.分析科学家们的四个实验,你认为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因为通过雷迪、巴斯德等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生物不能自然发生,不管微生物还是苍蝇,都是由亲代繁殖而来的。
科学实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等。
(2)平行重复原则。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多的实验次数,才能够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
(3)单一变量原则。每组对照实验设置一个实验变量,其他无关变量保持相同。
(4)对照原则。实验中设置一个对照组,一个或几个实验组。
典例 植物的叶一般都是绿色的,因为叶片内含有叶绿素。研究发现叶绿素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但不确定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体内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是否有差别。根据上述材料,请完成下列过程,探究红、绿色光与叶绿素形成的关系。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材料和用具:红、绿两种光源,盛有沙土的花盆,大豆种子,清水及其他所需条件。
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各30粒,用清水浸泡后,分别种入盛有沙土的两个花盆中编号A、B,并________,再每天定时浇适量的水。
②数天后,统计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预测:①A、B盆中大豆幼苗的叶片全部是绿色的;说明_________。
②只有A盆中大豆幼苗的叶片是绿色的;说明_________。
③只有B盆中大豆幼苗的叶片是绿色的;说明_________。
解答本题的关键:
依据实验目的判断出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不同颜色的光,即红光和蓝光。
【规范解答】本题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红、绿色光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是否相同。材料中有红、绿两种光源、花盆及种子等,就可以想到将大豆种子均分成两等份,清水浸泡后种入A、B两个花盆中,再分别放在红、绿两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培养,并统计记录A、B盆中大豆幼苗的叶片是绿色的植株数量。以此来判断红、绿色光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
答案:(1)红、绿色光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是否相同
(2)红、绿色光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相同
(3)①分别放置在只有红光或绿光的条件下培养
②A、B盆中大豆幼苗的叶片是绿色的植株数量
(4)①红、绿色光对植物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是相同的,都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②红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而绿光不能
③绿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而红光不能
【拓展延伸】(1)实验步骤①大豆种子为什么用清水浸泡?
提示:种子吸水萌发。
(2)本题中体现了实验设计应遵循什么原则?
提示: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科学家对“自然发生说”的探究过程,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
提示:通过分析前面的几个实验,可以看出,他们在观察自然现象或研究前人的实验后,提出了新的问题,斯巴兰扎尼还作出了新的推断(即假设),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断,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可总结如下:
科学实验的方法
观察→测量→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安全实验。
只有合理、科学地使用这些方法,才能使实验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为了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常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空白对照能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3)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对照。
【特别提醒】①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实验变量不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且适宜,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最后的结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
②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论应包括所有的可能性情况,保证实验分析的全面和严谨。
典例 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本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是有机肥的有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本实验中还应有空白对照,即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规范解答】选B。本题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题控制的单一变量为对农田施用的肥料种类,在设置对照时,一组施用有机肥,一组施用化肥,还缺少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空白对照组。
实验设计要符合实验设计原则,本题缺乏空白对照实验,即施肥后植物生长状况的共同参照标准。
【变式备选】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将生理状况相同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条件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实验最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
【解析】选 D。由题目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有:(1)影响豌豆发芽的因素可能有光照、温度和水;(2)进行分组对照实验。解答本题时由表格中各条件变化可以看出,甲和乙对照,丙和丁对照,还可将甲、丙对照,乙、丁对照,将每组对照分析即可得出最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的棉花状态为潮湿即需要水分,光照的有无对种子发芽无影响。
1.最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质疑的科学家是( )
A.雷迪 B.尼达姆
C.斯巴兰扎尼 D.巴斯德
【解析】选A。在给出的四位科学家中雷迪首先通过观察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实验,斯巴兰扎尼也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说”,而巴斯德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证明“自然发生说”是错误的。只有尼达姆是“自然发生说”这一论点的支持者。
2.雷迪通过实验回答了“蛆是从哪里来的”,实验中,他考察的单一变量是( )
A.腐肉上是否有苍蝇 B.腐肉上是否有蛆
C.苍蝇是否与肉接触 D.蛆是否与肉接触
【解析】选C。本题考查雷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通过阅读教材可知,苍蝇是否与肉接触是本实验的单一变量。
3.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实验加以解决,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 )
A.单一变量原则 B.等量原则
C.对照原则 D.前三项均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三个主要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是科学实验应遵循的主要基本原则。
4.下列哪种提法使斯巴兰扎尼的实验缺少足够的证据否定“自然发生说”( )
A.肉汤加热时间不够长
B.软木塞不能完全隔绝细菌
C.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D.烧瓶中缺少足够的氧气
【解析】选D。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密封阻挡了外部微生物,密封使瓶内缺氧,缺少了微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加热杀死了内部微生物,微生物都不能自然发生,所以选D。
5.“天地合气万物有生”“腐草为萤”和“蝉固朽木所化也”
这些说法与下列哪位科学家所支持的生物学观点一致( )
A.雷迪 B.尼达姆
C.斯巴兰扎尼 D.巴斯德
【解析】选B。“天地合气万物有生”“腐草为萤”和“蝉固朽木所化也”等说法,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说”。在给出的四位科学家中雷迪首先通过观察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实验,斯巴兰扎尼也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说”,而巴斯德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证明“自然发生说”是错误的。只有尼达姆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6.(2011·巢湖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②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③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④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A。实验中控制的量称为自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为因变量,如实验材料、温度和时间等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故①正确;有些实验运用的方法并不是最常见的单一变量法,有可能是自身前后对照变量法,或者多变量求差距实验法,故②错误;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③正确;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不一定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故④错误。
7.(2011·哈尔滨高一检测)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下处理: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
A.乙花盆放在光亮处
B.甲花盆放在黑暗处
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解析】选D。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所以控制的单一变量应为光照的有无,而其他条件如温度、水分等都应适宜且相同。
8.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观察
B.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件作出推断
C.预测必须是正确无误的
D.通过测量,科学家能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得更加精确
【解析】选A、B、D。预测是一种推论,不一定正确,正确与否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观察是指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信息的过程,通过测量,科学家能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得更加精确,故C项错误。
9.下面是疟疾发病因素的研究过程:
①19世纪,疟疾非常猖獗。研究人员根据疟疾的发病及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低洼多水、气温较高地带容易使人得疟疾。
②为什么这样的地带容易流行疟疾呢?如何解释?研究人员设想: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如果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即污水果真能导致疟疾,那么清除污水可减少疟疾的发病率。于是人们开始清理污水,结果疟疾的发病率果然大大降低,说明研究人员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污水可引起疟疾的正确结论。
③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污水是如何引发疟疾的呢?水是否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呢?在研究过程中,人们直接饮用污水,结果并未引发疟疾。
④后来,研究人员经过无数次的“假说-实验”过程,最终得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以上材料体现的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分析材料②,写出科学研究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
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③中“污水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的假说能称为一种学说吗?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以上疟疾致病因素的研究,最科学的学说应如何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包括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提出新的假说或学说。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安排对照,控制单一变量,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本题为研究疟疾发病的因素,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引起疟疾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最终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答案:(1)观察—假说—实验—学说
(2)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
清除污水能降低疟疾发病率
污水确实能引发疟疾
(3)不能。因为直接饮用污水后并未引发疟疾,所以不能称其为解释疟疾发病因素的一种学说
(4)污水中的蚊子是导致疟疾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