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目
录
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贰
“文化大革命”
叁
伟大的建设成就
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1)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课本谈谈这三十年我们取得过哪些成果?又犯过哪些错误?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1)短短2年为何为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的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加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
政治
总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以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
共
经济
八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
继续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政策
“准备同一切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大
外交
(1)短短2年为何为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这件事(三大改造)告诉我们,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1955年12月27日)
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去年下半年一股风,把这个口号扫掉了,我还想恢复。
——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1957年10月)
冒进 → 反冒进 → 反“反冒进”
(1955) (1956八大) (1958)
1、超高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毛泽东首先提出15年赶超英国, 以后又进一步提出7年赶上英国, 再加8至10年赶上美国;
2、向重工业(其中主要是钢铁工业 ) 倾斜的产业政策,粮食解决吃饭间题, 钢铁解决生产资料问题;【大炼钢】
3、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
2017年超级水稻亩产2298斤
(2)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的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史料: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史料: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史料:干不干,三餐饭。
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所编《中国灾情报告》披露的资料,1960年春荒期间,全国共有1.2亿人口忍饥挨饿,其中山东省3100万人,河北、四川各有2000万人和1500万人。迄至当年5月,北京市粮食库存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库存,而上海已经见底。辽宁省10个主要城市也只有8天的存粮。12月底,国家统计局对市场情况作出了分析报告:1-10月累计,粮食收购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生猪下降31%,棉花下降23%。到1960年9月,各地凭票供应的商品已达30余种。这年的粮食产量,根据1961年的核实,只有287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
——夏明方、康沛竹《三年自然灾害——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中国大饥荒》
政策调整
(1)表现: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7年封面人物毛主席
文字:CHINA IN CHAOS
1、背 景
二、“文化大革命”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9年
4月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1970-1971年
1972和1975年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2、过 程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性 质:
3、评 价
材料一
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分别分析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史料研习
1957—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果。
材料二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任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史料研习
历史作用:奠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其中的失误为以后的建设提供深刻教训。
注意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要科学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事件 时间 特征 影响
1958年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958年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58—1983年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1966—1976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深化拓展
(一)时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三大改造完成前,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简称过渡时期。
从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到文革(1966)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1)成就: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中日正式建交。
(2)意义: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一)时间
(二)成就
(三)时代精神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2.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一)时间
(二)成就
(三)时代精神
(四)影响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课堂检测
1. 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D
2.1960—1963年,黑龙江省西部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涌现出了王进喜等一批劳动模范,最终建成大庆油田。这一成就发生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4.195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共设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原子能、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等15个展览馆,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B.“百花齐放”方针指导的正确性
C.“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
D.“大跃进”运动推动工农业高速发展
答案:A
5.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东北亚对峙的中美两国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两国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 )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奠定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奠基
C.受到了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影响
D.打破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答案: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选择题
1.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很严重的经济危机,有人用歌谣描述为∶“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下列哪一项是较为成功应对歌谣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A.让农民减少农作物产量 B.修改计划调整工农业比重
C.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策略 D.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1957年,中央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发展速度太慢,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推广农业机械化 D.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D.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4.有学者评论道:“这次会议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该学者评价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七千人大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5.1961年,毛泽东将重新发现的写于1930年的《调查工作》印发,并在文章选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时将其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等问题。毛泽东这一指示旨在
A.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地位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施行
C.指导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D.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
6.如下图情景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握手”的原因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⑤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首次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显著增强的的突出事件是( )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 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D.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9.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出席万隆会议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0.它的超重发射令世界震惊。它的出现证明“天大的事,文革中也不能耽误”,它还诞生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人的企业文化与精神。据此分析,它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长征一号 C. 南优二号 D. 神州一号
11.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据此可知( )
A. 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 B. 中美达成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
C. 中国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D. 美国外交政策决定两岸关系走向
1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 )
A. 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 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 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 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
13.下图是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一幅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B. 其深刻寓意是解放思想
C. 图中人们迫切改变落后面貌 D. 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4.1949年,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鹰厦铁路的修建通车说明了( )
A. 全国政协会议发挥了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积极作用
B. 中央人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促进了福建地方经济建设
C. 铁路建设工期过短,犯了盲目求快的“左”倾错误
D. 福建成为过渡时期我国铁路建设成就最大的省份
15.党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后来发展成为( )
A. 农业合作化 B. 包产到户 C. 公私合营 D. 国企改革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当时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物价上涨的原因。并回答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1952年与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
材料二 下面是“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1)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危害?对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B
【详解】
歌谣描述了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去炼钢铁,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此歌谣反映的是我国大炼钢铁运动期间情况,针对于当时的经济困难局面,党中央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修改经济计划,调整工农业关系,让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岗位,故B符合题意;歌谣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再让农民减少农作物产量会加重困难局面,故排除A;当时中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以解决困难局面,而没有实行私有化策略,私有化不适合中国国情,故排除C;歌谣现象没有涉及农民税负重的问题,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不适合当时的中国,故排除D。
2.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1957 年"和“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中央抵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排除A项;“文革"结束后,中国才开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3.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62年中央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D;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与1962年史实不符,故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基本核算单位的缩小,不能说明中央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城乡关系,故排除C。
4.D
【详解】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上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故选D;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A、C;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毛泽东印发《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旨在纠正“左”倾错误,指导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C项正确;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地位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不符,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基本完成,B项错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动早在1956年就已经开始了,D项错误。
A
【解析】
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①②选项主要是中国方面的背景;③④选项则是美国方面的背景,故A项正确;
而⑤选项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故BC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美关系的演变,类似的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找出备选项中符合题意的,再找出与题意不合,综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C
【解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故答案为C项。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苏核垄断早已被打破,排除A项;
星火计划是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的指导性科技开发计划,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与核技术无关,排除B项;
秦山核电站的建立是在我国掌握核技术后,和平利用核能的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故A项正确,C错误;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场浩劫,故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化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故C项正确;
A项是1954年召开的;
B项是1955年;
D项是2001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难度简单。本题容易误选B项,这主要是忽视了时间限定“20世纪70年代”,万隆会议是在20世纪50年代。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超重发射”和“文革”等词可以确定此次发射为1970年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东方红一号。重量达到了惊人的173公斤。故A正确。
BCD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期间的科技成就,解题关键在于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相关史实的了解。
A
【解析】
由材料“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日……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可知中美建交,中国改变了对台的武力政策,实现了两岸间的真正停火,所以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故A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美达成解决台湾问题的共识,故B错误;
一国两制是8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D项“决定”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美建交,中国改变了对台的武力政策,实现了两岸间的真正停火,所以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
D
【解析】
A.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只是经营权的变化。B.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C.材料的措施没有出现私有制变化。D.材料的措施是农村经营模式的改变,他利用市场激活了农村的资源,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措施和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体现的是人们迫切改变落后面貌,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是浮夸风、是鼓吹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其深刻寓意不是解放思想而是虚报产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左倾错误而非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大跃进的相关知识点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跃进体现了人们迫切需要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急躁冒进,给党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
【解析】
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排除A;
鹰厦铁路的修建通车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视,给予的支持经济支持,故选B;
材料不能反映盲目求快的“左”倾错误,排除C;
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得出D结论,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成就,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A
【解析】
由“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故选A;
包产到户是解决集体生产大锅饭问题的方式,故排除B;
C是指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结果,故排除C;
国企改革也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1956年我国逐步对农业实施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16.参考答案(1)原因:国内的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投机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措施: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2)问题: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之一。
17.答案: (1)经济发展情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有所发展;第一产业产值高于第二产业产值,但第二产业发展较快。
原因: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仍是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很低。1953年,我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措施: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
解析: (1)经济发展情况,根据表格回答即可。原因,根据表格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了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2)危害,根据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危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措施,针对“左”倾错误的危害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从1960年开始采取“八字方针”进行纠“左”,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