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1 17:36: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980年3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决定,根据社会需要,可以批准部分城镇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当年12月,我国颁发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个体经济重获新生。这表明
A.个体经济逐渐成为了主流 B.个体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
C.市场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D.单一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3.1992年12月,山东省诸城市政府因国企亏损以致财政负重不堪,将国营电机厂变卖给本厂职工,电机厂由此成为我国第一家改制的国有企业,并以“股份合作制”公司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诸城改制”最终得到中央的认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股份合作制”被正式承认为国企重组的手段之一。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C.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D.公有制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
4.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 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5.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提出首先要突破把计划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反映了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 B.市场经济框架的基本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发展 D.建设市场开放体系的需要
6.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这旨在说明(  )
A.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 B.改革要激发民众创造力
C.市场经济助推农村改革 D.农村改革引领城市改革
7. 1988年,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提出了“实现住房商品化”“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的构思和方案。同年,国务院又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的私有化。”这些改革方案(  )
A.反映了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从法律上肯定了住房产权的私有
C.体现了城市居民住宅的市场化导向
D.表明政府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8. 如表是“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统计表,关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中,表述最贴切的是(  )
年 1952 1956 1965 1978 1984 2012 2018
收入(元) 62 78 100 132 355 8389 14617
A.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B.经济特区的带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9. 1984年,乡镇企业达到606.52万个,其中户办、联户办企业占69.3%。乡镇企业总收入为1537.08亿元,比1983年增长65.5%,1985年,户办、联户办的企业又增加600多万个,乡镇企业总收入比1984年增长66.9%,1986年,乡镇企业总数中户办、联户办企业占88.6%,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29.8%。其原因是(  )
A.国企改革的进行
B.市场经济的推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10. 如图是1983﹣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T)和外商直接投资额(FDI)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保持同步增长
B.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快速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外商对中国投资的步伐
D.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11.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国籍立法工作,直至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如表是这部法律的内容节选,它反映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节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四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第六条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第七条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一、中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中国的;三有其它正当理由。第十条中国公民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一、外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外国的;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备
B.中国实行有条件的双国籍政策
C.国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D.国籍选择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12. 1978年4月,经济学家薛暮桥调研后发现,江苏国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如地方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又不如社队工业(农村集体的副业)。因为地方工业留利比例(60%)超过国营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而社队工业的留利比例(80%)又超过地方工业。这一现象在改革初期所引领的方向是(  )
A.鼓励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 1990年1月,国家体改委针对东欧剧变、苏联濒临解体的敏感问题召开研讨会,得出的结论是:“东欧剧变、苏联危机的原因不是经济市场化;相反,这些国家的现实是市场极度不发育。”这一认识(  )
A.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有利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型
C.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
D.扫清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障碍
14.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15. 1993年航空航天部被撤销,国家设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被改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单一所有制经济被打破 B.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完善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二、综合题
16.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 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 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采取抑商损商的举措,但在清末的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就对商人,特别是官商给予了颁爵的奖赏。1907年,政府颁布的《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中,对资本在二千万元以上就要“特赏一等子爵”,资本五十万元以上“奖三品衔”。在政策的激动下,商人投资办厂的热情高涨。如1907年状元张謇于崇明创建大生妙厂,其资本为一百二十一万元。上海的李平书,浙江的沈云沛,直隶的周学熙,江苏的王同愈、尤先甲等都由官而商,由绅士而商。
材料二: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始的实施,经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管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商人阶层地位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动的原因。
(3).谈谈你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认识。
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C项正确;AB项是在改革开前,排除;D项是2001年,是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排除D。
2.D
【详解】
根据“可以批准部分城镇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个体经济重获新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个体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故选D;出现个体经济不代表个体经济成为主流,排除A;材料没有标明个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排除B;材料不涉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排除C。
3.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股份合作制”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最终获得了中央的认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008年左右,排除A;C项是1984年,排除C;冲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公有制一直占据主体,排除D。
4.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故C项正确;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指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未能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故A项错误;“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未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故B项错误;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实现伟大转折的前提,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是伟大转折的依据,故D项错误。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现了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C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故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B
【解答】
根据材料“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可知,基层民众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以迎合改革的潮流,这说明改革要激发民众的创造力,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众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说明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故A项错误;
农村改革在市场经济实行之前,故C项错误;
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而非引领,故D项错误。
故选:B。
C
【解答】
根据材料“实现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1988年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中央确立住房制度改革的市场导向,为此项改革指明了方向,故B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住房改革,并未反映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A;
材料未涉及到立法,不能说明从法律上肯定住房产权私有化,故排除C;
材料未涉及到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故排除D。
故选:C。
C
【解答】
从表中可知,1952﹣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1952年,故A错误;
B是对外开放,排除;
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C
【解答】
由材料可知,乡镇企业的数量、总产值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故C正确;
乡镇企业不属于国企,故A错误;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错误;
D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
故选:C。
B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快速发展,故答案为B项;
A项中的“同步增长”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1992年中共十四大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中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D
【解答】
据题意可知,《国籍法》对取得中国国籍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尊重当事人本人的意见,由此可知国籍的选择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故选D;
仅根据一部《国籍法》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完备,排除A;
中国承认双国籍,排除B;
根据《国籍法》的规定不能体现中国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排除C。
故选:D。
C
【解答】
材料中不同企业发展速度取决于留利比例,即企业经营自主权,在这一认识指导下,改革初期采取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措施,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主旨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国营、地方、社队三级企业,A项只涉及乡镇企业、B项是农业管理体制,故排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改革深入发展的方向,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故选:C。
B
【解答】
1978年改革开放后就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东欧剧变、苏联危机在于这些国家的市场极度不发育,说明国家体改委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国内经济体制转型,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是肯定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体现巿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故C项错误;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很多障碍,不是召开一个研讨会就能扫除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B
【解答】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苏联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改革收效甚微,导致农业生产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A项错误;
苏联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影响经济发展,而不是政局不稳,故C项错误;
中国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发展高科技,故D项错误。
故选:B。
C
【解答】
1993年航空航天部被撤销,国家设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被改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减少,故C正确;
材料重点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没有涉及所有制,A错误;
B说法太绝对,宏观调控体系得到发展,并非完善,排除;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
故选:C。
16.【答案】 (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一生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0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特点: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②覆盖范围日渐扩大;③政府主导;④逐步推进;⑤城乡兼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分析、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 (1)变化:商人阶层从被轻视到地位逐渐上升。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利干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原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私有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3)认识:社会阶层流动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采取抑商损商的举措,但在清末的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就对商人,特别是官商给予了颁爵的奖赏。”可以概括出商人阶层从被轻视到消末地位上升。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冲击传统观念、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等视角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始的实施,经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化加快、第三产业等方面回答。(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反映。结合当前的现实可以总结出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故答案为:(1)变化:商人阶层从被轻视到地位逐渐上升。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利干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原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私有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3)认识:社会阶层流动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与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可根据题意从史料中最大限度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28课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课程标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内容: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做了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二宪法 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城市推进
(1)农村突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分田到户”契约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开始实施:对内改革
改革的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1)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始实施:对外开放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改革的进程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南方谈话
逐步深化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改革的进程
1987年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1982年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2001年加入世贸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992年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逐步深化
改革的进程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稳步推进
改革的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是在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公司、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基本概念
萌芽
酝酿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80年代后邓小平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一)、和平统一策略的形成过程(连线)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前提和核心
主体
1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2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3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







港澳回归的意义:
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港澳--
对祖国--
对世界--
对理论----
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地位、民族自信等)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停火
交流
会谈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隔绝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正式停火
80年代 “小”三通
暖风
新发展的原因?
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坚决立场
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9条方针政策:
1995年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也称“江八项”)
契机:
实现和平统一(也称“叶九条”)
四个“决不”:(2008年“胡四点”)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内容: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
意义: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统一之望:
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必须、必然统一台湾(讨论归纳)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历史依据:
根本保证:
正确方针:
经济联系:
人心所向:
榜样借鉴:
课堂检测
1.“给企业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它反映了企业要求( )
A.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B. 实行股份制改造 C. 扩大经营自主权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
【解析】【分析】“松绑”的意思是解除束缚,联系80年代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放松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加强企业经营自主权,故C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改造后建立了公有制,排除A;B、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松绑”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在80年代国企改革中具体表现为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而扩大企业自主权。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的是( )
A.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 确定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解析】【分析】A.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B.这是1984年作出的决定,而中共14大是在1992年。
C.是60年代初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中共14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学习时注意历次重要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