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分)
1.常温下空气的密度为1.29千克/米3,一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最接近于( )
A.2千克 B.20千克 C.200千克 D.2000千克
2.在日常生活中,书包带做的很宽,目的是( )
A.减小压强 B.增大压强 C.减小压力 D.增大压力
3.下列器材或装置中,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吸盘式挂钩 B.船闸
C.牲畜饮水机 D.密度计
4.下列器材或装置中,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锅炉液位计
C.注射器 D.下水弯管
5.把一实心金属块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ρ酒精=0.8×103千克/米3),从杯中溢出8克酒精,若将该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杯中,则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
A.大于8克 B.等于8克
C.小于8克 D.大于10克甲乙图1
6.装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两只烧杯,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当物体静止后两烧杯中的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若液体对甲、乙两烧杯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液体对两物体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则( )
A.p甲>p乙,F甲=F乙 B.p甲=p乙,F甲>F乙
C.p甲<p乙,F甲=F乙 D.p甲>p乙,F甲<F乙
二、填空题(共22分)
7.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它的单位读作 ,若有3×10﹣3米3冰块吸热后融化成水,则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的质量为 。
8.压强是表示 的物理量。用1200牛的压力作用在3米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为 帕,它的物理意义是表示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上 。
9.著名的 实验有利地证明了大气压存在且很大,人们依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制成了 气压计,并发现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10.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a)所示为逃生锤,它的敲击端设计得很尖,是应用 的知识;如图(b)所示为三峡大坝,设计成上窄下宽是应用 的知识;如图(c)所示为飞艇,它能升空,是应用 的知识。(均填写所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
11.如图所示,将重为10牛的物体A从空气中放入水中浸没后保持静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了6牛,则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牛,物体A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合力为 牛,随着浸入水中深度变大,它所受的浮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如图所示,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分别置于水平地面上,若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将甲、乙切去相同厚度,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剩余部分的质量为m甲'、m乙',则p甲' p乙',m甲' m乙'。(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为了安全航行,在远洋轮船体上标有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即“吃水线”。如图所示,其中F表示淡水线,S表示夏季海洋线,W表示冬季海洋线,除此以外船体上还有“北大西洋冬季线”和“印度洋线”。下表为不同海域的盐度及地理位置特点。
海洋 表层平均盐度(%) 中心最高 盐度(%) 地理位置特点
北大西洋 3.55 3.82 在靠近北极海附近。
大西洋 3.54 3.79 在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
太平洋 3.50 3.65 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 3.48 3.60 在亚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处于热带。
①若该船在不同水域、季节航行时,水(海水)面正好与某条“吃水线”相平,则下列对于该船装载货物的质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F”处所装载的货物质量最大。
(b)在“1”处所装载的货物质量最大。
(c)在“2”处所装载的货物质量最大。
(d)在“F”、“1”、“2”三处所装载的货物质量一样大。
②“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是 。
③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知道,图中1号横线表示 (均选填“北大西洋冬季线”或“印度洋线”)。
三、作图题(共6分)
14.如图所示,重为10牛的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保持静止,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块对地面的压力F。
15.请在图中画出双通管下端薄膜的大致形状。
四、综合题(共30分)
16.下表是某次“蛟龙号”下潜的相关数据,请计算在海面下7000米深处,“蛟龙号”所受的浮力大小。
“蛟龙号”体积 21米 海面海水的密度 1.02×10 千克/米
“蛟龙号”净质量 2.1×104千克 7000米深处海水的密度 1.06×10 千克/米
乘员总重 220千克 最大荷载(不包括成员体重) 240千克
17.如图所示,将质量为10千克、底面积为2×10﹣2米2的实心圆柱体置于水平地面上,求:
①地面受到的压力F。
②求地面受到的压强p。
③现将圆柱体沿水平方向切去0.2米的高度,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变化量为3920帕,求圆柱体原来的高度h。
18.如图所示,有一薄壁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中装有水。现将一只质量为2千克的实心小球浸没在容器的水中,水不溢出,分别测出小球浸入前和浸没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小球浸入前和浸没后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地,如下表所示。求:
浸入前 浸没后
p水(帕) 1960 2352
P地(帕) 2450 3430
①小球浸入前,容器中水的深度h水。
②容器的底面积S。
③实心小球的密度ρ球。
19.在学习压强概念后,小明和小红知道了固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液体也受重力作用,它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相同吗?
①他们分别将质量相等的水和冰块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液体具有 。
②他们决定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将其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增加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2(a)(b)和(c)所示。则根据现象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③小红找来了盐水,她想利用现有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你认为小红的设想可行吗?若可行,请写出实验操作步骤,若不可行则写出理由。
20.小海和小华在学习“浮力”时,根据生活经验,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进行了研究。
①根据鸡蛋在水中沉底、在盐水中漂浮的现象,他们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根据游泳时的感觉,他们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②为了验证猜想,他们用力传感器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悬挂在空量筒中,如图所示,然后逐次向容器中注入密度为ρA的液体A,测出金属块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即金属块浸入液体的深度h,计算出金属块浸入液体的体积V和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换用密度为ρB的液体B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ρA>ρB)
表一:液体密度为ρA
实验序号 浸入的深度h(厘米) 浸入的体积V(厘米3) 浮力F(牛)
1 2.0 12 0.12
2 6.0 36 0.36
3 10.0 60 0.60
4 15.0 60 0.60
表二:液体密度为ρB
实验序号 浸入的深度h(厘米) 浸入的体积V(厘米3) 浮力F(牛)
5 2.0 12 0.10
6 6.0 36 0.30
7 10.0 60 0.50
8 15.0
(a)小海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F和V、h的数据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物体浸入同一液体中,F与V成正比,而且F与h成正比。
小海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后,认为小华的结论存在问题,请写出小海观点的依据 。
(b)请补全实验序号8中的数据。 , 。
(c)他们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同一物体浸入不同液体中, 。
③他们交流后,认为上述得出的结论还不够完善,需要增加一次实验进行论证,下列方案中你建议采用方案 。
(a)仍用上述金属块,浸入密度不同的液体C中,重复实验。
(b)仍用上述金属块,增加金属块浸入液体A或B中的深度进行实验。
(c)换用其他物质(如其他材质的金属块),仍在液体A或B中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