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进贤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16: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贤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材料一: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 000多个品种,做了3 000多个杂交组合后,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年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 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爆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追记
“时代楷模”南仁东》,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的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的喜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传记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材料一与材料二叙述都非常生动。
D.两则材料都采用第三人称。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原路返回
阿微木依萝
新娘子是从矮山来的,她那个地方就好比眼前这座高山的脚背,而现在她站到山的肩膀上来,已经是一处艰险的崖口,媒婆还要她继续往前走一走。
“我不走了。”新娘子流着眼泪说。汗水从她在山下画得齐齐整整的那张脸上淌下来。妆容早就花了,两只眼睛贴了假睫毛,一只哭掉了,一只勉强粘在眼皮上,画的眼线溶于泪水,眼皮周围都是黑的,脏兮兮的。
“你再往前走一走就好啦。”媒婆说,“我敢保证你会喜欢那个地方。当初你不是一眼就看中你的新郎官吗?再往前走一走,你肯定也会一眼看中他住的地方。”
“你不要再说了。难道我是瞎子看不见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
新娘子摘掉剩下的一只眼睫毛,捏在手指尖:“你说的那个地方就让它见鬼去吧。”
“我已经通知了新郎官,他会到崖口亲自接你。”
“那正好。我当面告诉他。”
新娘子丢掉捏在手尖的假睫毛,擦一把脸上的汗水。
新郎官到崖口了。他没想到送亲队伍会集体昏昏欲睡,尤其他的新娘子,露着一张糟糕的脏脸。
他摇醒媒婆,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媒婆张着无辜的双眼,嘴里什么话也说不出。不过她伸手指了指新娘子。
“我来接亲。”新郎官说,他有点儿害羞。
“正好我有事要跟你谈一谈。”新娘子说道。
“我们先回家。”
“回家?不不不,我的家不在这里。”
“你在出嫁的路上,家当然在前面。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那是你家。”
“也是你家。”
“我连那儿的一口水都没喝过,那个地方的泥土一脚都没有踩过,那儿的天什么样子从来没见过。那儿不是我家。”
“只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我为什么要翻过这个崖口?我已经想清楚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你已经快走到那个地方了。”
“那又怎样?我还在路上,还没有走到那个地方,跨进那道门槛。”
“我听明白了,你要悔婚。”
“你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新娘子毫不客气地说出心里话。她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都是痛苦的——痛苦的一整张脸。
“我以为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说。
“出门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新娘子说。
“你看我全身上下穿得新新的。”新郎官说。
“我也是。”新娘子说。
然后他们就不说话了,什么声音都没有从嘴巴里传出来。不过风声一直从他们那儿传出来,就仿佛他们两个的心里都有一个深深的峡谷,风在峡谷里面左跳右跳,跳得人一阵一阵心慌魄乱。
“你们走了很长的路……天不亮就出门了。”
“是呀,天不亮就出门。你看我的鞋子都要走坏了。我还以为你会雇一匹马来接我。”
“我是故意让你走路来的。”
“为什么?”
“你看到了,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如果新娘子能一直走到这个地方再翻过这个崖口,那她一定是下了决心要跟我走后面的路。”
“她要是不翻过这个崖口呢?”
“到了这个地步我也不瞒你了。在你之前已经有两个女子从这儿原路返回。她们和你一样,都快走到我住的地方,只需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可以看到我住的地方,却不走了。”
“你要是雇一匹马,她们或许就走过去了。”
“不能。马不能代替人的双脚。马有马的路,人有人的路。”
“你请了很多人参加婚礼吗?”
“不,一个也没有。”
“噢?”
“如果有人真正愿意翻过崖口,我和她的婚礼才会真正开始。”
“这会儿天要黑了。”
“是呀,我看到了。”
“路要变成黑色的。我是说,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月亮。有月亮也躲在云层后面照不清路。天黑下来空气也会变冷。”
“你想让我留下来。”
“是这个意思。”
新娘子站起身,从崖口的风尖上站了起来。
“我要回去了。”她说。
“噢。”新郎官说。
新郎官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新娘子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打破沉寂。
“是呀。”新娘子附和道。
然后他们沉默下来,像崖口上方被黑暗死死咬住的石头,沉默下来。
“喝杯酒再走,夜路风凉。”新郎官对新娘子说。
“好。”
新娘子接过酒瓶,喝了满满一口。“算是我向你赔罪的。”她说。
新郎官接回酒瓶,喝了满满一口。他什么都没说。
天擦黑了,最后一丝阳光在对面的山顶滑下去。空气果然冷了许多,接下来会更冷。来自矮山的新娘子从未体验过的高处的寒冷,将很快降临在她身上。
有星子从天空中冒出来。紧接着,堆积了好几个晚上厚厚的云层逐渐变薄,月亮出来了。黑了好几个晚上的天空亮起来,他们的心情瞬间有了改变。
“路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变成黑色,我能照着月亮回家。”新娘子说,她心情愉快。
“是啊!你回去的路上亮晶晶的,本来这儿黑了好久的天。两个人分开的路都是亮的,那说明我们应该分开。也许你翻过崖口走到那边,走到我家,天空说不定一直黑下去,月亮不会出来。”新郎官说。他的心情变得舒畅,仿佛看到一大片桐子树开花。
“是我做得不对,但这个崖口我不想走过去了。我习惯在矮山生活,那些路我闭着眼睛就能走。”新娘子说。
“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习惯的路上走。”新郎官说。
新郎官伸手到嘴边打了一声响亮的口哨,一匹马跑来了。
“骑着走吧。它很听话,会稳稳地将你送到山下。”
“我要怎么将它还给你?”
“留着吧,说不定你会骑着它再来找我——哈哈哈,我开玩笑呢!将它拴在山下岔路的最上边那条路上,那条路上的第一户人家是我的朋友,你就将马儿拴在门口那棵桃树上。”
新娘子骑马而去。她将重新跨越峡谷的河水,走到对面那片山林,回到她熟悉的路上。
(选自《小说选刊》2021 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新娘子决定不走了,是因为山路崎岖,使她痛苦不堪,动摇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此时她已作好悔婚的打算。
B.媒婆劝说新娘继续坚持,并告诉她即将到达“那个地方”,且新郎已到崖口迎接,但这一切并不能挽留新娘,媒婆也无可奈何。
C.小说写新郎并没有雇马匹接新娘过崖口,是因为他对新娘翻过崖口有十足的信心,毕竟他这个新郎官是新娘“一眼就看中”的。
D.新娘拒绝了新郎的挽留,作出返回矮山的决定,新郎虽然感到遗憾,但仍然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并为新娘准备了马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崖口”这一地域环境既指艰险的自然环境,也是横在男女主人公面前的一道关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蕴。
B.新郎曾遭受婚姻的挫折,但他对爱情仍然充满着希望;而曾主动追寻幸福的新娘却在即将到达彼岸时选择放弃:在对比中突显了新娘的自私狭隘。
C.小说中有较多篇幅的人物对话,语言平实却能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男女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天色、风声等,这些描写既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又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耐人寻味,颇具哲学意蕴。
8.小说中写了新郎新娘分别前喝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原路返回”的结局并不“美满”,但颇具美感。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B.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C.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D.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
B.尚书郎,古官名,东汉始置。唐以后,“尚书郎”、“侍郎”为六部之最高正副长官。
C.景元,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制度最早发端于中国。
D.玺绶,是古代印玺上所系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玺是封建社会帝王所用玉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寔碑文而自定名字。
B.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候,邓艾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击败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降。进驻成都后,严控部下,受到称赞。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14. 概括景元四年冬,邓艾率军攻蜀获胜的主要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副忙碌而喜悦的劳动场面。
D.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丰足的生活。
16.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2)疫情暴发初期,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究其原因,正是对应《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因此有的灾祸并不躲避。
(3)杜甫在《望岳》中用山的南北两面光照不同来体现泰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一群少年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分析表达
18.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__①__。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大风,__②__,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拟、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借代
C.对偶、借代、夸张 D.对偶、借代、拟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命题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_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
答案
(1)实用类文本(21分)
1答案 A
2答案 B
3答案 D
4答案(6分) ①有梦想,敢于追求;②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与困难;③执着追求,严肃认真;④治学严谨,精益求精;⑤心系国家,勇于担当。
5答案(6分) 首先,作者指出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然后,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和南仁东学生的评价证明这一观点;最后,作者用南仁东的原话写出他对科学理想的追求
(二)文学类文本(16分)
6答案 C
7答案 B
8答案(4分) ①内容上:呈现出新娘的愧疚和新郎的大度,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好。②结构上:缓解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双方的释然做铺垫。
9答案(6分) ①不“美满”指男女主人公并未结成婚姻,作者没有安排“大团圆”式的结局。②但这个“非常规”的结局正体现了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自由选择基础上的独特婚恋观,彰显了人性的美好。③“原路返回”也意味着男女主人公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令人遐想,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文言文阅读(20分)
10.B
11.B
12.D
13.(8分)(1)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规划指点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规度指画,焉)
(2)邓艾到达成都,检查并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他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检御,虏略,绥纳降附)
14.(3分)①不畏艰险;②身先士卒;③治军严格。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父亲早死,所以很小就成了孤儿,太祖攻占荆州之后,他举家迁徙到汝南,给农民放养牛犊。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到颍川,读到已故的太丘长陈寔墓前的碑文,碑文上说“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大夫的楷模”,邓艾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为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人和他同名,所以又改回叫艾。他做过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吏。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泽,总是规划指点可以设置军营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笑话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因受派遣他见到了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任太尉府掾,又升任尚书郎。
嘉平元年,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军姜维。姜维撤退,郭淮想乘机向西去攻打羌人。邓艾说:“蜀国贼敌离开这里还不远,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兵把守,以防万一。”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军白水北面。三天后,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岸面对邓艾的驻地驻扎下来。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军营六十里。邓艾当夜秘密行军赶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夺城,但是邓艾已抢先到达并占据了洮城,才没有战败。
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蜀国。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疏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以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可派遣奇兵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在偷袭敌人的空虚地带,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七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送的粮食将要耗尽,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从山上滚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城,蜀国守将马邈投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摆开阵势迎战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同时退回来说:“敌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胜败存亡的分晓,全在这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快马赶回去继续作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献上皇帝的印玺绶带,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邓艾到达成都,检查并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他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D 不是作者说,而是农人说;“可赊”说明生活并不十分丰足。
16. (6分)(1)颔联中的“入”“穿”两个词运用精当。(2)入,进入,一条蜿蜒的小路进入青翠的竹林,写出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空气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穿,穿过,一座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写出了此处野花遍地,花香扑鼻的美好景象。(3)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精炼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清幽美丽的春景图。
17.默写(8分)(1)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2)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3)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4)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三、语言分析表达题(16分)
18、答案 D
19、答案 A
20、答案(6分) ①原文使用“前赴后继”,更能说明治沙的人的艰苦付出;②原文“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21、答案(4分) ①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②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
作文(60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