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10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1.理解《兰亭集序》作者的哲理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2.体会《归去来兮辞并序》所呈现的作者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
3.赏析两文的语言特色。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
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他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书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其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著有《陶渊明集》。
二、探究背景
《兰亭集序》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城西南郊名
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
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
月三日,王羲之等当时的名士齐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者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王羲之将诸名士及其诗作一一记录,结集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官吏要陶渊明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算是为序文所说增加了具体生动的情节。
三、拓展知识
兰 亭
东晋会稽郡山阴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田园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
成为当时社会名流集会游玩的地方。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四、课文梳理
[原文呈现]
[品读鉴赏]
[1]开篇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2]四字对偶句,突出与会者才华出众,人数众多,老少咸集。
[3]写亭中宴游。“群贤”“少长”临清流赋诗,景美人雅,寥寥数笔,勾勒出文人雅士陶醉于自然山水的情状。
[4]本段一开头就展现了广阔的境界,但这并不显得突兀。“夫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普遍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表示人的
一生过得很快。这就包含人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慨。
[5]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归去来兮辞并序
[原文呈现]
[品读鉴赏]
[1]先写出仕的原因: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再写就职的经过:亲友相劝,叔父举荐。
[2]“于时风波未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虽是一笔带过,却是陶渊明辞官的重要原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这是他求官的目的,足见作者天性之坦诚。
[3]作者不愿强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违背自己的意志会使身心“交病”,那比“饥冻”更让他难以忍受。“质性自然”“违已交病”是作者弃官的根本原因。
[4]作者深知为“口腹”而出仕,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在利益与志趣的选择上,他给世人做出了榜样。
[5]“程氏妹丧于武昌”只是辞官的表面原因。辞官遂愿的喜悦溢于笔端。
[6]“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以喟叹开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
[7]一“悟”、一“知”、一“觉”,表明作者重新认识了自己,获得了新生。
[8]“舟遥遥”“风飘飘”于写景中流露出弃官后如释重负的轻松和归途中的喜悦;问路于行人,可见其归家的迫不及待。
[9]句中“奔”字形象地写出作者望见家门,急于见到亲人的欣喜之情。
[10]这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1]这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这是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2]作者进一步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隔绝,详细铺陈了自己跟乡里故人和农人的交往之乐,着重写自己在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表现出游之乐。
[13]帝乡即仙境。此句反映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世俗政治社会,又摒弃宗教彼岸世界。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14]此四句是作者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
[15]作者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乐天安命的思想,这里边有其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卒章显志。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 同 , )
2.趣舍万( 同 , )
“悟”
“晤”
面对
趋向,取向
“取”
“趣”
( )
二、一词多义
1.次
(1)列坐其次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
(3)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
·
·
动词,军队驻扎
名词,旁边
名词,次一等
2.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 ( )
(2)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 )
(3)居高临下 (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3.一
(1)一觞一咏 ( )
(2)若合一契 ( )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4)其致一也 ( )
·
·
·
动词,迎着
动词,面对
·
·
·
·
·
动词,把……看作一样
数词,一个
数词,表示数量一
形容词,一样
副词,将要
动词,站在高处向下看
4.致
(1)其致一也 ( )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 )
动词,招致、引来
·
动词,得到
名词,意态,情趣
·
·
·
动词,到达
5.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五蠧》)
( )
(3)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
(4)期(jī)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
(5)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
名词,一周年
·
名词,期限
动词,归结
·
·
·
动词,期望、羡慕
·
动词,约定
三、词类活用
1.一觞一咏 ( )
2.死生亦大矣 ( )
3.齐彭殇为妄作 ( )
·
·
·
·
·
把……作为。
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
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四、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 ,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
今义:种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
心怀。
·
·
·
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
·
自然界的万物。
5.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译文: ,
2.当其欣于所遇。( )
译文: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
这次集会的诗文。
·
(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吧。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
不能明白于心。
3.不能喻之于怀。( )
译文:
4.亦将有感于斯文。( )
译文: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译文:
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译文:
抬头观望广阔无边的宇宙,低头细察种类繁多的自然界的万物。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五、名句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 , , , 。
2.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我们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所写: ___ ,
______ , ,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已为陈迹
向之所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俯仰之间
《项脊轩志》
一、一词多义
1.行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
(3)李白乘舟将欲行(《赠汪伦》) ( )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名词,行为
动词,离去
·
·
·
·
动词,行走
副词,将要
2.引
(1)引壶觞以自酌 ( )
(2)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 )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 )
3.息
(1)请息交以绝游 ( )
(2)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 )
(3)老臣贱息舒祺(《战国策·赵策》) ( )
名词,儿子
·
·
·
·
动词,引来
动词,端起
动词,引用
动词,叹息
动词,停止
·
·
4.以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
(2)引壶觞以自酌 ( )
(3)园日涉以成趣 ( )
(4)木欣欣以向荣 ( )
·
·
介词,使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修饰
·
·
二、词类活用
1.生生所资 ( )
2.情在骏奔 ( )
3.倚南窗以寄傲 ( )
·
·
·
名词用作动词,维持
名词作状语,像骏马一样
形容词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4.善万物之得时 ( )
5.眄庭柯以怡颜 ( )
6.乐琴书以消忧 ( )
三、古今异义
1.尝从人事
古义: ,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指做官。
感叹。
·
·
·
·
·
·
·
使动用法,使愉快
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
意动用法,以……为乐
3.问征夫以前路
古义:
今义:出征的士兵。
4.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 ,
今义:搀扶老人。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知心话。
行人。
拐杖。
·
·
·
·
·
·
6.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幽深的样子。
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皆口腹自役。( )
译文:
2.复驾言兮焉求 ( )
译文: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译文:
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4.乐夫天命复奚疑!( )
译文:
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译文:
6.问征夫以前路。( )
译文:
7.农人告余以春及。( )
译文:
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8.将有事于西畴。( )
译文:
9.情在骏奔。( )
译文:
10.寓形宇内复几时 ( )
译文:
11.既自以心为形役。( )
译文:
(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我)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
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役使。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被动句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兰亭集序》
文章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通篇着眼“死生”二字,突出了生之乐和死之痛,批判了士族文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归去来兮辞并序》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序”交代了作者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后的生活和归田的情怀。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同时表达了其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思想。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 理解《兰亭集序》作者的哲理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1. 阅读《兰亭集序》,分析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案:本文中,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
从第一、二段中作者对此次集会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
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二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四段,作者在尽述昔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表现了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
2. 结合背景及相关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死生亦大矣”,并提倡重生死
答案:作者强调“死生亦大矣”,是为了批判老庄的轻生死。作者的批判锋芒实际上直指当时的社会风尚。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鼓吹老庄的“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做了委婉的批评。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3.阅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抒情和说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作者巧妙地从情感分析入手,抓住人们乐生痛死这个核心点展开论述。先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生之欢乐与喜悦。接着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论述人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乐生痛死则是共同的情感。这是横向阐释,然后又转入纵向阐释,昔人、今人在生死问题上“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此证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由此推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乐生痛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但情理交融,从东晋习俗写起,由己及人,先横后纵,畅生之乐,悲死之痛,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二)体会《归去来兮辞并序》所呈现的作者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
1.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答案:从序及辞的第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作者在文中只言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过去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
流出,家中之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2.作者写田园生活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他的心境是怎样的
答案:①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②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是自由的,心境是恬淡的。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示例: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作为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三)赏析两文的语言特色。
1.《兰亭集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
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2.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辞赋,其语言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答案:①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藻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②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本文堪称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选择双声词、叠韵词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请你根据《兰亭集序》的内容,为到兰亭景区游玩的游客介绍一下当年兰亭集会的情况。
答案:那是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为了行修禊之事而在兰亭这里集会,这是一种祈福、禳除灾疠的祭祀活动。众多贤士前来参加,少者老者都聚于一处。
兰亭这个地方,风景优美,四周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他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与会的人都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当时,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盛况,但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
那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阵阵,温暖舒畅。抬头观览宇宙之广大,低首细察万物之众多,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是快乐极了。
最后他们把所有人作的诗汇集成册,王羲之很有感慨,就为这本诗集作了序,即闻名后世的《兰亭集序》。
1.(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2.(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3.(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干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4.(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自我校对]
1.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稍”,逐渐;第二个“之”,代词,指封地。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行于民”,状语后置,即“于民行”,“于”,在。“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解析: 则”,那么;“安得……”,哪能……呢;第一个“为”,替;“之”,代词,他们;“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为”,治理;“而”,表特折,却。
4.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 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解析: “则”,那么;“人力”,人的力量;“岂……哉”,难道……吗;“盖”,表推测,大概;“微”,精妙;“旨”,意图。
翻译必须注意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依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外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
自己”;另一个重点是其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语气词、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语气词、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语气词、助词而不译。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时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3.常见副词:除表谦敬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谦敬: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