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17: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求真求实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梳理结构,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2.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3.阅读文章,体会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紧密关系,感受文章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关增建,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在天文学史、古代科技与社会、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亦有收获;关注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发表论文百余篇,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他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二、探究背景 
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即天和地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天体学说有所谓“论天六家”,即宣夜、盖天、浑天、安天、穹天、昕天。其中主要有三家,即宣夜、盖天、浑天。“安天说”则是“宣夜说”的发展,“穹天说”是“盖天说”的翻版,“昕天说”也基本上属于“盖天说”的体系。
三、拓展知识
七衡六间
古代天文学名词。“盖天说”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太阳绕北极做圆运动,圆半径随节气的不同而不同。夏至时圆半径最小,为十一万九千里;冬至时圆半径最大,为二十三万八千里。从冬至到夏至之间又分成五个等间距的圆,每个圆称为衡,衡与衡之间称为间,其距离为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共七衡六间。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的衡分别为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这五个节气时的太阳轨道圆。而从夏至到冬至则分别为大暑、小暑、秋分、霜降、小雪这五个节气时的太阳轨道圆。夏至轨道离观测地最近,故热;冬至轨道离观测地最远,故冷。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安谧( )    眼瞀( )    四 ( )
七曜( ) 覆槃( ) 晷影( )
落下闳( ) 撰写( ) 刘焯( )
祖暅( ) 圭臬( )( )

mào
tuí
yào
pán
ɡuǐ
hóng
zhuàn
zhuō
gèng
guī
niè
·
·
·
·
·
·
·
·
·
·
·
·
二、字形辨识
( kuàng ) 日持久
( guǎng )粗
( kuàng ) 山



三、词语辨析
1.预报·预告
辨析 预报:①预先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②预先的报告。
预告:①事先通告;②事先的通告(多用于戏剧演出、图书出版等)。
填空 ①广播员用温柔而亲切的声音 第二天的天气。
②电视台一遍遍 今天晚上有重要节目播出。
预报
预告
2.修订·修正
辨析 修订:修改订正(书籍、计划等)。
修正:修改使正确。
填空 ①作者趁第二次印刷的机会, 了文章中的一些词句。
②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相对论出现后才被 。
修订
修正
1.旷日持久:
2.根深蒂固:
3.相形见绌:
4.一针见血:
5.不可思议: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四、成语积累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6.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辨析:“息息相关”,中性词,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相关”,褒义词,适用对象较狭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关系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关系可言的一般事物。“休戚相关”侧重于同甘共苦、利害一致,“息息相关”不含这层意思。
一、结构脉络
本文介绍了我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成果和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内容主旨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说说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是如何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答案:文章首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成果和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2.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篇文章上下文衔接自然,得益于过渡句的使用。请根据文章内容,找出过渡句。
答案:第2、3段之间,用“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一句进行过渡。第4、5段之间,用“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宣夜说的重要性就相形见绌了”作为过渡。第7、8段之间,用“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一句过渡。第9段由“《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一句过渡到对“浑盖之争”的综述。第10、11段之间,用“但是浑天说也
有自己的软肋”作为过渡。第12段开头句“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综述“浑盖之争”过渡到评析这场论争。第12、13段之间,用“甚至一直到了12世纪的南宋,大学者朱熹仍然在关注着浑天说和盖天说究竟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一句过渡。第15段的开头句“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也是一个过渡句。
(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
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说说文章介绍了哪几种天文假说,它们的具体特点各是什么,“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①“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此说法有明显的漏洞,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②宣夜说。认为天体是自由飘浮在虚空中的,它们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彼此的运动相互独立,没有共同的规律
可循。天看上去有一定的形体和质地,那是由于它太高了,太广阔了,导致人们在看的时候产生了错觉。这一学说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③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
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浑天说。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地漂浮在水上。此说跟盖天说有本质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根据此说制订的《太初历》比根据盖天说制订的历法更符合实际。
“浑盖之争”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争。
(三) 阅读文章,体会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1.参与“浑盖之争”的历史人物众多,请阅读课文,梳理、概括参与论争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观点。
答案:①扬雄对盖天说的批驳。西汉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②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浑天说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王充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 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使百川之水入注,进行补充。
③葛洪对盖天说的责难。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以此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④朱熹对浑盖两说的评判。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天文观测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制作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则可以制作出浑天仪,由此证明浑天说可信。
2. 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括“浑盖之争”的特点。
答案:这场论争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这场论争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的制订,“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的形成,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实施,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等。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在“机遇与奋斗谁更重要”的辩论会上,正方认为机遇更重要,你作为反方,该如何反驳这一观点 请你写一段反方辩词。
答案:“机遇与奋斗谁更重要”这个话题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被讨论着。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词的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奋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机遇”则是指时机,机会。也就是说,奋斗是必然的,而机遇是偶然的。我们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的机遇再美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要想让生命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奋斗是必需的。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想抓住这偶然的机遇,奋斗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奋斗成为常态,方能在机遇到来时,让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