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8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 费
1.了解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革命者的情怀,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主题。
2.体会三位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3.学习三篇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的写作手法。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孙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
家。早期作品清新、明净,短篇小说《荷花淀》描画
抗战风云而富诗情画意,颇负盛名;晚年作品平淡、隽永。他和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作家。他的小说大多反
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成功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农民形象,语言朴实
生动,开创了“山药蛋派”。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等。
3.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作家。1974年与陆柱国
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
等。
二、探究背景
《荷花淀》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白洋淀地区,孙犁切身体会到了白洋淀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同入侵的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虽然故土难离,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赶走日寇,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纷纷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1945年,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节选)
1943年,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命深入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农村调研时,听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岳冬至和智英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受到双方父母等的阻挠,以致岳冬至被人打死的悲剧故事。于是,自小就生长在山西这片沃土上,有着深厚生活积淀的赵树理以此为原型,很快创作出一部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主的小说《小二黑结婚》。
《党费》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北上长征,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
边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共产党在闽粤赣边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三、拓展知识
根据地
根据地一般是指军事指挥的中心地,也是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吮吸( ) 梭鱼( ) 跳跃( )
缠绞( ) 膝盖( ) 泅水( )
凫水( ) 吆喝( ) 姻缘( )
黑痣( ) 揪住( ) 胆怯( )
· · ·
shǔn
jiǎo
fú
zhì
suō
xī
yāo
jiū
yuè
qiú
yīn
qiè
· · ·
· · ·
· · ·
挣
( )挣脱
( )挣扎
zhèng
zhēng
尾
( )尾巴
( )三尾儿
wěi
yǐ
扒
( )扒开
( )扒手
勾
( )勾引
( )勾当
二、字形辨识
( )跺脚
( )躲闪
( )城垛
( )剁碎
( )手帕
( )湖泊
( )柏树
( )琥珀
bā
pá
gōu
gòu
duòduǒ
duǒduò
pà
pō
bǎi
pò
( )梳妆
( )疏朗
( )琉璃
( )硫黄
shūshū
liúliú
( )箩筐
( )田螺
( )锣鼓
( )啰嗦
luóluó
luóluō
三、词语辨析
1.形势·形式
辨析 形势: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事物发展的状况。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
填空 做出这个决定乃_____所迫,我们对此深表遗憾。但我们知道,线上也好,线下也罢,只是_____不同,学术会议的价值在于能否满足需求。
形式
形势
2.震动·振动
辨析 震动: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
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
填空 来自中国的这台直线_____机运转高效,输出稳定,这样的产品使在场的技术人员深受_____。
振动
震动
3.嘱咐·嘱托
辨析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嘱托:托人办事;托付。
填空 临走的时候,妈妈_____他说:“你这次去城里工作,一定不要忘记乡亲们的_____。”
嘱咐
嘱托
4.隐蔽·隐藏
辨析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隐藏: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填空 这个东西看上去就像是一支笔,小巧轻便,______性非常好,不过它里面______了三节电池,还设计了一个机关。
隐蔽
隐藏
四、成语积累
1.藕断丝连:
2.横行霸道:
3.装神弄鬼:
4.顺水推舟·顺水人情
顺水推舟 顺水人情
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不费力的人情;顺便给人的好处。
辨析:
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
(多指爱情上的)。
仗势胡作非为,蛮不讲理。
装扮成鬼神(骗人);比喻故弄玄虚。
“顺水推舟”用在说话办事上,不涉及给别人好处的问题。
“顺水人情”需要给别人好处。
5.拐弯抹角:
6.慢条斯理:
7.铜墙铁壁:
8.面色如土:
9.莫名其妙:
10.拍手称快:
11.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
使人难以理解。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
一、结构脉络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二、内容主旨
《荷花淀》
小说描绘了白洋淀人民的斗争生活,歌颂了白洋淀广大妇女在抗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及精神风貌,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二黑结婚》(节选)
小说通过不同类型人物之间的纠葛和斗争,反映出了解放区农村中新旧思想的尖锐冲突和微妙复杂的阶级斗争,讴歌了进步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新思想战胜旧思想的时代风潮。同时,小说把婚姻自由问题同社会制度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恋爱和婚姻问题,让读者看到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变革之中。
《党费》
小说描写了革命根据地的女共产党员黄新,在白色恐怖下,不畏艰险,热爱党组织以及为了援救同志,勇于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了解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革命者的情怀,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主题。
1.《党费》不着力写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是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法,展示人物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以完成
英雄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地铺陈渲染,而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情感却使我们激动不已。请你结合文本,对黄新这位革命者的情怀进行分析。
答案:①《党费》的主体部分,是“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作者用“咸菜”将其联结起来,成为全文表现的焦点。从腌咸菜缴党费到毫无保留地献出生命,作者正是抓住人物性格发出光辉的这一瞬间,刻画了一位革命者的崇高形象,使我们在看到黄新用“比金子还贵”的咸菜支援山上红军的同时,更看到了黄新那颗“比金子还贵”的心。
②《党费》将母女爱、革命情交织在一起,使黄新这个母亲
面临两难的选择,但她最终将革命情放到首位。小说结尾,魏政委在党费登记本上写不下去了,他久久地摸着孩子的头,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痕。这进一步从侧面凸显出黄新将党性和人性完美统一起来的高尚的革命情怀。
2.《荷花淀》叙写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但作者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发掘人物的情操美,表现出质朴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你觉得这样叙写战争故事合适吗 为什么
答案:示例:合适。原因:①小说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但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只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朴的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来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②小说中,参军的人眷恋家庭,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是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他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③妇女们探望丈夫,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3.下面三则材料都出自本课,涉及的三个人也都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参与者。这三人有各自追求的现实目标,也有着共同的理想,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做简要分析。
材料一: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荷花淀》)
材料二:区长道:“给他订婚不由他,难道由你啦 老汉!如今是婚姻自主,由不得你了,你家养的那个小姑娘,要真是没有娘家,就算成你的闺女好了。”[《小二黑结婚》(节选)]
材料三: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党费》)
答案:①现实目标:水生的目标是领导游击组,保家卫国,赶走鬼子;区长的目标是执行党的政策,破除陈规陋习,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新生活;黄新的目标是为处在困境中的红军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争取革命胜利。
②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奉献,让国家强大,让人民生活幸福。
(二)体会三位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1.《小二黑结婚》(节选)中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人物都是作者深入农村生活,精心塑造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他们作为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普通民众,作为旧式农民的代表,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找出来并概括,完成下表。
不同点 共同点
比较项 二诸葛 三仙姑 有封建思想,反对④____________,想包办他们的婚事;有迷信思想,喜欢问鬼神;有奴性;能知错就改
关于迷信 ①____________ 虚假迷信,欺骗他人
关于孩子 真心为儿子着想 自私,为满足自己,不惜②______________
关于人品 善良、质朴 ③__________
是“虔诚”的
好逸恶劳
牺牲女儿的幸福
儿女自由婚姻
2.《党费》中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荷花淀》中的水生夫妇、《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小二黑、小芹以及《党费》中的黄新都是不同时期人民的典型代表,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 ①内容上,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人物形象上,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主旨上,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答案:①水生夫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普通白洋淀农民,都是在残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坚强的战士,他们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其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
②小二黑和小芹是在党的领导下成长、成熟起来的普通农村青年,他们反对封建迷信和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主,他们勇敢地对封建礼教说“不”,精神难能可贵。
③黄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普通革命妇女,她的人性美、人情美和献身精神感人至深,作为一个党员,她热爱党,时刻牢记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当党需要她的时候,她就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4.《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和《党费》三篇作品中都塑造了反面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反面人物 请你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追求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作者写反面人物是为了凸显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恶势力损害人民的利益。《荷花淀》中的反面人物是日本鬼子,代表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反面人物是金旺兄弟,代表了封建残余恶势力;《党费》中的反面人物是白匪,代表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从创作追求的角度看,塑造反面人物是为了与正面人物形成对照,更好地烘托正面人物的真善美。《荷花淀》中的日本鬼子
与白洋淀抗日军民形成对照,《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金旺兄弟与小二黑、小芹形成对照,《党费》中的白匪与黄新形成对照,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从、敢反抗、有智慧的英勇斗争精神。
答案:(1)《荷花淀》语言富于诗意。①“月亮升起来”“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苇眉子潮润润的”,院子里的事物虽然仅有月亮和苇眉子,但这简单的事物却使整体的意境变得有诗意,整篇小说也在这种氛围中拉开序幕。②描述妇女们寻找丈夫的过程,只用简单的“大荷叶”“阳光”“粉色荷花箭”三种事物,
5.《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两篇小说的语言各有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却将过程的惊险表现得细致、形象。“一望无边际”“密密层层”“铜墙铁壁”“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语言中透露着危险,却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这些妇女只是去游玩,途中的危险变得不值一提的感觉。③对于游击队员轻松战胜敌军只进行简单的描述——“耳边响起一排枪”,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字的那头似乎就是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2)《小二黑结婚》(节选)采用大量质朴平实、简洁畅达、诙谐风趣、雅俗共赏的口头语言。①在描写三仙姑时,说她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区上却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得“恨不得一头碰死”。②在写金旺兄弟当年的所作所为时,说他们“领着土
匪到他家绑票”,当他们的恶行引起群众的公愤,大家列举他们的罪状时,“你一宗他一宗,从晌午说到太阳落”。
(三)学习三篇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的写作手法。
1.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核心,《荷花淀》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女性形象,赋予了那个时代的年轻妇女以深刻内涵。虽然文本没有对这些女性的外貌进行重点描写,但通过她们的言行,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中最为闪亮的光芒。基于此,请你结合自身理解,从不同侧面对《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答案:答案:①心中有爱。《荷花淀》中的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充满着爱意与支持,是丈夫事业的得力助手。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上前线参军,除了水生以外的白洋淀青年,都走得匆忙而并未向家中妻儿道别。她们放不下对丈夫的依恋与担心,找出一堆不够充分的理由要去与丈夫相见。这些理由的“不充分”,更加体现出她们想见丈夫的急切心情。她们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存在的群体,当遭遇出人意料的危险时,她们发现是日思夜想的丈夫救下了她们,此时的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②心中有家。女性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水生在临走前交代妻子承担家庭重担,她勇敢地揽下,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你明
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面对丈夫最后的嘱咐“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女人深知其中道理,连应两声“嗯”,也表明了自己要承担家庭重担,不断进步、生产、识字的决心。小说彰显了女性纯朴、勤劳、能干的形象,她们在面临敌人的大扫荡时,既要面对国难,又要承担家庭重任。
③心中有国。女人都不愿意自己的丈夫冒着生命危险上前线参战,心中虽然有万千不舍,但她们依然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没有拖一丝一毫的后腿。在这一点上,水生嫂可以做到,白洋淀的妇女可以做到,这便是《荷花淀》中女性的最美之处。虽然对
丈夫参军心怀不舍,但她们识大体、明事理,懂得先国后家的道理,因为她们知道丈夫的离去是为了更加光明的未来。最后,她们走出家庭小圈子,挣脱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女不平衡、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勇敢地站在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前线,与男人们并肩作战。
2.《小二黑结婚》(节选)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上都有着独到的写作手法,然而小说以“大团圆”结束全篇,似乎落了俗套,没有什么新意。对于这样的结尾,你觉得合理吗
答案:这一结尾是合理的,既符合赵树理为农民服务的创作原则,也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的合理发展需要。这种结尾确实缺少新意,但有无新意不是写文章的绝对标准,怎样结尾,最终取
决于文中情节发展的逻辑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赵树理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他知道大部分读者喜欢有头有尾、破镜重圆或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而不喜欢哭哭啼啼、无头无尾的故事。所以,他把这篇小说的结尾设计成金旺兄弟得到了惩罚,村里人也接受了教训,而三仙姑和二诸葛也大有进步。落后的人物受到了教育,新生事物战胜了落后事物,这正是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思想宣传,正可以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呐喊助威。
3.本课的三篇小说都写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如《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小二黑结婚》(节选)中三仙姑
“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二诸葛“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党费》中黄新打开印着“鲜红鲜红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的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荷花淀》中的细节描写不仅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情态,而且不经意的习惯性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小二黑结婚》(节选)通过三仙姑和二诸葛的转变,从侧面
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二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党费》中的这一细节既点明题目,又说明黄新对党的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锤头一样鲜红。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如果你是一位导游,此时正在荷花淀景区接待一批游客,现在你要向他们讲述你所知道的荷花淀的故事,你该如何讲
答案:示例:游客朋友们请随我来,我的右手边是一片大荷塘,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片大荷塘,它就是作家孙犁写的小说《荷花淀》中故事发生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附近一个村子里
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其他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赶到那里才知道,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离开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日本鬼子的一只运输船。她们拼命逃避,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准备给鬼子一个教训。在危险关头救她们性命的,
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爱人见了面,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
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
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同时,整个故事正是由“我”约见王有福开始,才有了后面酒店贴布告赔偿、王有福承认撞玻璃、王有福拒绝状告酒店等情节,所以“我”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着小说情节的
发展。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也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做、所感才一点点展现出来的,“我”的存在突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特点,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明。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对即可)
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答题思路:
(1)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
(2)塑造人物形象上:侧面衬托。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3)内容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4)主题上: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