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21: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1.感受《迷娘》(之一)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和声韵之美,体会其抒情氛围。
2.感受《致大海》中大海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体会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
3.感受《自己之歌》(节选)的意境、气魄和力量,体会其诗意特点,感受生命之力和宏大的自我。
4.感受《树和天空》的奇特想象和朦胧意境,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奇异世界。
一、走近作者
1.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其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
代表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自传《诗与真》,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2.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另外,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和《上尉的女儿》,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等。
3.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
大史实。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
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有诗集《草叶集》。
4.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他的诗歌开一代诗风,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1954年,23岁的他出版诗集《诗十七首》,轰动瑞典诗坛。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二、探究背景
《迷娘》(之一)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之后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久而久之,她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致大海》
普希金在青年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就被沙皇放逐到俄国南部。1824年夏天,沙俄政府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闭门思过。他在敖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要远离敖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
《自己之歌》(节选)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基本上仍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美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进行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树和天空》
在自然诗中,自然是有生命的,具有让人敬畏的沉默力量。面对工业社会的扩张,自然采取了以退为攻的策略,但是人们往往过分夸大自己的意志力,而忘记了自然的永恒性;自然也试图渗透人的意识,把人从工业社会的思想枷锁中拯救出来,重新赋予世界以多姿的色彩。本诗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作出来的。
三、拓展知识
《草叶集》的修订与惠特曼的成长
惠特曼终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草叶集》,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版了多个重要版本,而每一版惠特曼都倾注心血进
行修改。这些版本记录了《草叶集》的变化与发展,记载了惠特曼思想的变化与成长,印证了惠特曼自由体诗歌的开创与成熟。惠特曼用他的自由体诗向世人证明,通向现代诗歌的途径不应是循规蹈矩,而应是大胆创新。而这样一部独一无二的《草叶集》和惠特曼一起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搜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柠檬( )   辉煌( )   啮草( )
宽敞( ) 絮语( ) 瞬息( )
瀑布( ) 山岗( ) 鹪鹩( )
黑莓( ) 汲取( ) 缚住( )
藓苔( ) 畏怯( ) 翱翔( )
罅隙( ) 巢穴( ) 迷惘( )
· · ·
· · ·
· · ·
· · ·
· · ·
· · ·
méng
huáng
niè
chǎng

shùn

gāng
liáo


méi
xiǎn
qiè
áo
xià
cháo
wǎng
行藏( )
宝藏( )

二、字形辨识
( ) 偃卧
( ) 揠苗
( ) 堤堰
( ) 麋鹿
( ) 奢靡
( ) 糜烂
( ) 摩擦
( ) 橙子
( ) 板凳
( ) 蹬腿
( ) 瞪眼
( ) 藤蔓
( ) 快慢
( ) 漫画
( ) 曼妙
cáng
zàng
yǎn

yàn




chéng
dèng
dēng
dèng
wàn
màn
màn
màn
三、词语辨析
1.装饰·修饰
辨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
修饰:修整装饰使整齐美观;梳妆打扮;修改润饰,使语言文字明确生动。
填空 大厅内用作_____的壁画精美绝伦,但在行业高手眼里,还是有可以_____的地方。
装饰
修饰
2.徒然·陡然
辨析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仅仅,只是。
陡然:突然。
填空 当你拼尽全力,却在______间发现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时,你只能感叹这一切努力是______的。
陡然
徒然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迷娘》(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述故乡美好的景物以及迷娘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山岗、瀑布、岩洞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致大海》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对大海的讴歌,表达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迷茫,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自己之歌》(节选)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中最微小的事物也能完美胜过人造物来表现自然的伟大。热情讴歌了能够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的自我,展示出人在发展路上的无限可能。
《树和天空》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为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个精致美好的样本。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感受《迷娘》(之一)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和声韵之美,体会其抒情氛围。
1.《迷娘》(之一)一诗在描绘自然风光时选取了众多的意象,构建起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请你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精心挑选了几种美丽的植物,赋予它们美好的姿态:柠檬花朵朵开放,金黄色的橙子闪现在绿叶中,桃金娘如少女恬静无语……营造了一幅优美的令人陶醉的图景。
②诗人描写了沿途的奇山异水:山道迷雾缭绕,岩洞幽深神秘,山崖高耸,瀑布飞流……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世界,充满神秘浪漫的情调。
2.《迷娘》(之一)中所描写的人文景观有怎样的特点 诗中写这样的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这些对建筑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意大利这个崇尚艺术的国度自然美之外的文化美,还暗示了它历史的悠久、厚重和辉煌。
②“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诗中将大理石立像拟人化,它们“凝望”迷娘,怜爱迷娘,关心迷娘,传达出深沉的情意。连大理石立像都对迷娘表示哀怜,从侧面表现出迷娘在异国受了委屈,需要向亲人倾诉。
通过写迷娘对熟悉的建筑和雕塑的怀念和遐想,抒发了她强烈的思乡之情。
3.《迷娘》(之一)一诗在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上都有令人称道之处,请你对诗歌中的这些特点做简要说明。
答案:①在表现手法上,三节诗都采用了反复手法,每一节诗的末尾用祈使句“随你前往!”,赞美祖国,显得亲切自然而真实。全诗三节出现了六次“那……”,强调了迷娘渴望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
②从结构上看,三节诗采用了同一结构形式,每小节末尾三行反复出现,不但增强了诗意,且构成优美的旋律。
③从语言上看,善于汲取民歌的营养,用语朴实且富于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4.诗中迷娘对所思念之人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 感受《致大海》中大海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体会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
1.诗人在《致大海》一诗中塑造了大海怎样的形象 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之人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又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并且互相映衬,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
答案:诗人在诗中塑造了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形象,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和力量。这个大海的形象,代表着自由与光明,反映了诗人蓬勃的激情,是诗人内心反抗意志的象征。
2.《致大海》一诗在内在情绪的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诗人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然后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最后抒发了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并且传播自由的心声。
3.《致大海》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等感情。诗人面对大海,时刻向往自由,同时又苦于现实的桎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诗人还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
(三) 感受《自己之歌》(节选)的意境、气魄和力量,体会其诗意特点,感受生命之力和宏大的自我。
1.《自己之歌》(节选)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充满力量,有质朴而明朗的特点。请你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①语言上,诗歌写草叶使用“工程”,认为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写母牛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等,这些词句使诗歌意境开阔,具有宏大气魄。
②意象上,诗中选取了草叶、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手掌的关节等常见事物,突出它们的精致与完美,用质朴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微小事物也具有超越人造物的美感或力量。
③节奏上,诗中第一、三两节大量使用类似或重复的词句,形成复唱的节奏,使诗歌表情达意清晰明朗。
④抒情上,诗人直抒胸臆,以“逃跑或畏怯”“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事物远离开我”等都是“徒然的”,显示出“我”这一形象具有的强大力量。
2.惠特曼的诗歌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请结合《自己之歌》(节选)对惠特曼自由诗的特点加以揣摩。
答案:①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诗人使用的语言平白如话,这种自由的写法使诗歌的展开顺其自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②形式的自由,带来了散文化的风格的同时,暗藏着节奏。这种节奏感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是徒然的”,词语、句式的重复、递进,使诗歌中包含了节奏。
3.《自己之歌》(节选)中突显出宏大的自我,并赋予“我”这一形象多重含义。请你结合本诗内容和相关写作背景,理解《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我”。
答案:①诗人自己。诗中反复使用第一人称,这直接而明确地将诗中的“我”指向惠特曼本人。
②一般的人。诗中的“我”和“片麻石……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是人的普遍形象的象征。
③宇宙本身。诗中的“我”具有人类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可以看作将宇宙进行了人格化。
④美国人群像。当时美国领土迅速扩张,生产力蓬勃发展,具有强大的开拓进取力量和无限的发展空间,诗中以“我”这一形象来代表当时的美国人群体。
(四)感受《树和天空》的奇特想象和朦胧意境,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奇异世界。
1.《树和天空》以奇特的想象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两次出现“我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我们”是树“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使树的各种行为更加真实可感。
②以“我们”的旁观者视角,突出了本诗是将树作为生命主体,使之取得了超越人的自觉和主动性。
③以树“和我们一样”等待雪花绽开,体现出树与人和谐相处的状态,表明人应该有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成为伙伴的态度。
2.《树和天空》中的“雪花”是从天空中降落的物象,“雪花”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雪花纯净、洁白,是圣洁的象征。
②雪花从天上飘落,如花一般绽开,是生命与美的象征。
③雪花从天上降落到地面,使天与地之间有了交流。
④诗人在雪花这一物象中寄寓了推崇圣洁与美、欣赏生命之花、让生命归属自然的情感态度。
3.《树和天空》具有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蕴,如“一棵树在雨中走动”之于“芙蓉泣露香兰笑”,“雨停歇”之于“骤雨初歇”,“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之于“泪眼问花花不语”等。请你使用鉴赏中国传统诗歌的方法,从语言、形象、手法、情感中任选两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①语言。诗歌中使用“走动”“停歇”“等待”等质朴的词语,使语言在平易中增添生活气息;使用“倾洒”“匆匆”“急”“静”等修饰词,使诗歌节奏缓急并存,起伏有致。
②形象。诗歌选取“一棵树”“雨”“黑鹂”“雪花”等自然界的常见意象,组合成具有时序特色的自然和谐图景,为诗歌增添了自然气息和勃勃生机,为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宁静平和。
③手法。诗歌中综合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树人格化,赋予雪花以生命,将人自然物化,通过奇特的想象,创设了自然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朦胧意境,将人带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④情感。诗歌通过人与其他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互换角色,描绘了一个自然中的一切成员和谐共融的场景,表达出与中国传统诗歌“天人合一”一致的自然观念,传达出万物和谐共生的情感态度。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学过《树和天空》一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加入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诗,带领读者进入这首诗的奇异世界,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下雨了,树木置身于灰色的斜雨之中,我们在雨夜散步于林中,而雨中的树木在走动。地面水流成河,树在快速地走动,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树木在享受雨的滋润,在急速地汲取雨中的生命养分。它们像一只黑鹂,徜徉在雨的怀抱中。雨停了,水流减缓了,我们停住了脚步,树也停止了走动。这场
突然而至的雨是自然对人和万物的款待。树木吸足了水分和营养,它们旺盛的生命在夜空中闪现,它们在期待,期待雪的飘落,期待美丽的雪花在夜空中绽放,期待着白雪洒满树木、河流、山坡,我们也期待白雪覆盖的银色世界尽快到来。有机会,我们要多去山野走走,冰雪覆盖的山野间,树木萧然、静默,像一个个无言的智者。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译文】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凤凰鸟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起来。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凤凰“饮醴(lǐ)泉”“栖山冈”,饮用甘甜的泉水,栖息在高高的山冈,可见其品性高洁;凤凰“彻九州”“望八荒”,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可见其志向远大;凤凰“自摧藏”羽翼,一去不回,原因是“处非位”而“使心伤”,可见其因才不得用而苦闷。显然诗人是以凤凰自比,抒发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 )的悲伤情怀。
1.抓住描写性的诗句,理解诗中所托之物的形象特点。如“解析”中对凤凰的分析。
2.抓住议论性的诗句,理解诗中所托之物的内心情感。
3.联系诗人及其相关背景,理解诗人与所托之物的相似点,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