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21: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理论的价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属于“科学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共有七篇文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论述学风改造的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2.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
1.探究背景,了解文本。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有些文章针对性很强,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其针对性和现实性。
2.注意联系,拓展阅读。
要联系文本的具体论述,进行拓展阅读。如在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时,可以参考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邓小平的《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学习和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
3.鉴赏写法,把握内容。
理论文章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如苏格拉底对格黎东的建议,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阅读时要从鉴赏写作方法入手,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4.梳理结构,领会内涵。
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5.联系实际,交流分享。
同学之间要互相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思考理论的深刻现实意义,思考其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作用。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了解本文创作的背景和针对性,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概念。
2.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厘清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学会总体把握。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在德国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迫
于父命辍学经商。1842年秋,来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当职员,接触到真正的无产阶级。1844年8月,恩格斯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他和马克思一道开始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的伟大人格、与马克思的伟大友谊以及他那甘当“第二小提琴手”的奉献精神,也被世人所敬仰,他用一生树立了一座人类精神的丰碑。
二、探究背景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借助新媒体,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为欣赏作品做好准备。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较为活跃。但是,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者大肆篡改、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他们或者鼓吹思想、
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认经济基础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基础才是唯一原因,才是积极因素,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些谬论在德国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些人给恩格斯写信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在这封回信中,回答了他在来信中提出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三、拓展知识
《反杜林论》
杜林打着“社会主义”招牌,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精神来阐述其“社会主义思想”,并以“科学”为伪装推出他的错误理论,
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样一来,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面临着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不仅是关系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主义的文章,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后来整理为《反杜林论》一书。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阐述( )       疲惫( )
虔诚( ) 贯穿( )
轴线( ) 扮演( )
灌输( ) 惰性( )
· ·
· ·
· ·
· ·


( ) 曲折
( ) 乐曲
( ) 解体
( ) 解送
( ) 解数
chǎn
bèi
guàn
bàn
duò
guàn
zhóu
qián


jiě
jiè
xiè
( ) 纯粹
( ) 荟萃
( ) 淬炼
( ) 猝死
二、字形辨识
( ) 枯燥
( ) 急躁
( ) 聒噪
( ) 洗澡
( ) 治理
( ) 冶炼
( ) 抬起
( ) 怠慢
( ) 独裁
( ) 栽树
( ) 承载
( ) 拦截
zào
zào
zào
zǎo
cuì

cuì
cuì
zhì

tái
dài
cái
zāi
zài
jié
三、词语辨析
1. 编纂·撰写
辨析 编纂: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撰写:写作。
填空 ______这一部历史性的大词典,需要一大批古代汉语造诣极高而且擅长______材料的专业人才。
编纂
撰写
2.界限·界线
辨析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一般适用于抽象事物。也指尽头处,限度。
界线:不同事物的分界,一般侧重于具体事物。也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或指某些事物的边缘。
填空 ①如果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落后,经济活动中的是与非、合法与不合法的_______就不分明。
②人们视街道上的这道标线为绝对的_______,而不只是装饰。
界限
界线
四、成语积累
1. 奴颜婢膝:
2. 多愁善感:
3. 精疲力竭:
4. 字斟句酌:
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
的态度慎重。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本文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
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要正确理解历史,必须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著,全面地看问题。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了解本文创作的背景和针对性,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概念。
1.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回信,解答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问题。请你阅读全文,说说恩格斯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封回信的,这封回信澄清了哪些问题。
答案: ①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认识不清,对科学认识存在误解,对历史偶然因素界定不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产生怀疑,忽视经济史,各种错误或片面的认知给人们带来困扰。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这封回信的。 ②首先,阐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阶级划分和国家政治、法律等的决定作用。其次,肯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发展,是理解历史发展的红线,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再次,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 针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这一谬误,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请你分析恩格斯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 在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上,与其说技术依赖科学不如说科学依赖技术,因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体现着社会的需要,归根到底体现着生产的需要。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3.文章举流体静力学和电的例子是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论证的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两个例子针对的是“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一错误认知。作用是证明“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的论断。
(二)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厘清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侧重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恩格斯在文中“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经济条件归根到底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是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历史的红线。
2.文中列举的“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属于上层建筑,请你依据本文内容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学会总体把握。
1.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辩证的观点分析文中“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
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各种上层建筑因素也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答案: ①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使“德国庸人”产生了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是德国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②虽然德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了经济关系,但也对经济起过作用,成为后续改造的基础。
2.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历史发展受必然性的制约,但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历史人物的出现也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请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逻辑关系。
答案: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历史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在历史发展中占统治地位,决定着历史
发展的方向。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受必然性支配。
3.本文论述问题逻辑思维严密,请你联系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也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时,“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注解,使得前提与涵盖范围明确无误。 ②阐明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辩证关系时,列举政治、法、哲学等,使得概念指
向明确清晰。 ③分析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个人意志的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时,使用曲线等数学概念,使论述严谨缜密。 ④指导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列举相关著作,使得研究方向明确清晰,有很强的针对性。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引发了同学们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稿,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
答案: 示例:有人认为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科研人员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牛顿,他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了一个美丽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但是我们反观整个科学史和现代社会就会发现,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的局面,给社会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推动。从根本上来说,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现实的需要,即生产实践的需要提出课题,推动人们去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原始社会,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不断加深对生物界的认识,掌握了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的一些规律,产生动
物学、植物学以及农业科学知识的萌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促进了机器的使用、航海事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兴建、枪炮射程和轨道的计算等,从而推动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发展。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
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 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
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解答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类试题时,需要在文中找到与选项表述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看选项表述是否与原文意思相符。
A项 原文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原文第一段)
A项 分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资源”的具体内容、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角度以及特征等,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与原文意思相符。
B项
原文 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注意”的本质特点(“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和“注意”的具体意义及作用(“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与原文意思相符。
C项
原文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原文第二段)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的表述涉及注意力的本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和具体作用(“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与原文意思相符。
D项
原文 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的表述中“从事各种思维活动”扩大范围,原文是说“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答案: D
1.借助语境推断概念。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概念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因此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找到概念所在文段,根据对应的诠释和解读来理解概念的含义。
2.利用上下文辨析概念。
论述类文本中的某些概念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要辨析概念的意义,应从概念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到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概念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来说,
在这类概念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概念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3.把握内涵理解概念。
文章中一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述的概念比较复杂,替代了一些必要的内容,换句话说,概念的意义不仅有概念本身的意义,同时也蕴含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等。阅读文章时,要分析词语出现的段落的意思,分析具体的描写所阐释表达的思想意义,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可能对概念所包含的对象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