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感受文章展现出的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2.体会两篇文章的周密思路、严谨逻辑,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两篇文章作为政论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4.具体分析文章鲜活灵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其说理深透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二、探究背景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犯过“左”、右倾的错误,直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错误才得到纠正。但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很快,还来不及对错误思想的影响进行彻底肃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其中不少人的思想也需要转变和提高。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
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其间,毛泽东先后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根据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精神,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了。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
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本文原是《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话,后来单独成篇发表。文章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三、拓展知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革命文艺情况,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
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讲话》围绕着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带有方向性的中心问题进行论述和阐释。今天,《讲话》仍然闪烁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对于当下文艺工作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你搜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字音识记
肤浅( ) 传染( ) 前仆后继( )
逻辑( ) 实践( ) 气概( )
臆造( ) 滥调( ) 谬种流传( ) 谆谆告诫( )
· · ·
· · ·
· · · ·
剥
塞
( ) 剥削
( ) 剥皮
( ) 闭塞
( ) 塞满
( ) 塞外
fū
gài
pū
rǎn
jiàn
luó
yì
miù
làn
zhūn
bō
bāo
sè
sāi
sài
二、字形辨识
( ) 牺牲
( ) 栖息
( ) 晾晒
( ) 潇洒
( ) 编辑
( ) 缉拿
( ) 作揖
( ) 舟楫
( ) 概率
( ) 灌溉
( ) 慨叹
( ) 马厩
( ) 泛滥
( ) 门槛
( ) 褴褛
( ) 尴尬
xī
qī
shài
sǎ
jí
jī
yī
jí
gài
gài
kǎi
jiù
làn
kǎn
lán
gān
三、词语辨析
1.收集·搜集
辨析 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不在一起的事物。
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不在一起而需到处寻找才能得到的事物。
填空 爷爷的集邮册里______了很多邮票,每一张邮票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爷爷说,他当年为了______这些宝贝,可花了不少工夫。
收集
搜集
2.违反·违背
辨析 违反:是指行为或思想意识不符合法则、规程等。
违背:指不遵守。搭配对象极广。
填空 商务沟通过程中,双方不存在任何______商业道德的行为,但电商平台认为厂家______了双方签署的产品购销协议,导致其未结算。
违背
违反
3.反映·反应
辨析 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也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也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填空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表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_____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______。
反映
反应
4.飞跃·飞越
辨析 飞跃:比喻突飞猛进,也指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化。
飞越:飞着从上空越过。
填空 一旦我们有技术方法寻找到这样的虫洞,或许就可以____浩瀚星空。那个时候,人类文明将进入新的时期,实现质的______。
飞越
飞跃
四、成语积累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
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
形容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
某事态度不明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一、结构脉络
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指荒谬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二、内容主旨
《改造我们的学习》
针对党内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学习马列主义。同时提出改造我们学习的方法:研究周围的环境、研究中国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文章批驳了认识论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产生。文章对人们的认识过程做了简明的概括,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述了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感受文章展现出的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
1.请根据表格现有内容,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改造学习的理由 历史经验证明,正因为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革命才不断前进。
我们还有很大缺点,党内存在着①________
______。 不注重研究现状。 造成无的放矢、③____________、理论与实际脱离等严重危害。
②_______________。
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
改造措施 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
对于④_______________,要有组织地、综合地研究。
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要⑤_________________。
不注重研究历史
近百年的中国史
不实事求是
主观主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风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毛泽东晚年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答案:文章以生动通俗的语言精辟地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批判了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论述了正确认识的来源。第二,具体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第三,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飞跃,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四,论述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3.《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本文不仅透彻地阐明了这一原则,而且本身就是“有的放矢”的典范。请你结合本文,谈谈这里的“有的放矢”如何理解。
答案:这里的“的”,指中国革命中的不正确的学风——主观主义的学风;“矢”,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理。“有的放矢”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理纠正中国革命中的不正确学风。
(二) 体会两篇文章的周密思路、严谨逻辑,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段话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答案:这段话承接中心论点,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又强调指出正确思想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即“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段话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
系来论述,既起到充实和丰富中心论点的作用,又引出下文对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论述。
2.《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文中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列举二十年来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又如,在列举“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三个方面的“极坏的作风”时,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的。 ②道理论证。文中引用经典论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时,作者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
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③对比论证。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请结合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阐释这一过程。
答案:第一个飞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即思想。这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
第二个飞跃,指的是人们“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即获得规律性的正确的思想和理论。这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三)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两篇文章作为政论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1.《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渐衰弱。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前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气,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导致有些学者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2.请结合本课两篇文章,分析下面两则材料中提到的两种人有什么异同。
材料一: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
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答案:相同点:都能够使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发表观点,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缺少深入的了解。
不同点:材料一中的人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但不会利用其中的原理来指导实践;材料二中的人是不懂得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才学。
(四)具体分析文章鲜活灵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其说理深透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效果。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逻辑非常严密。作者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的。文章开头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 ···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然后引出关于两个飞跃的具体分析,结尾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的积极意义。
2.《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语言准确、生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语言的准确性。如第一部分在谈到共产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将两者分别描述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②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对联、俗语等语言上。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等闲视之”等。二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在描述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文章灵活使用对偶句,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使用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等精练的短句。
3.本课两篇文章开篇都非常有特色,请指出其特色并简要分析这样开篇的好处。
答案: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主要分析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开头却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的成绩。肯定成绩,一方面是为了从正面论证改造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另一方面是提出了下文议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谈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这样就使论证避免了片面性,具有说服力。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二是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三是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学习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老师提出要改造同学们的学习。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问题,在班上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在这里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学习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和经验,不当之处,还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我认为,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学习态度是基础。在座的同学们都是经过选拔进入高中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刻苦,投入足够的精力,我相信,大家都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应地,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在这里,我想简要地向各位同学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或许能和大家的学习方法碰撞出一些火花。
1.学习要有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很不好的。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有计划地进行。完成任务后对照计划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进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学习不断进步。
2.全面发展,不偏科;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优势科目。各学科就像是组成一支军队的战士们,如果没有人拖后腿,同时又有一两个人当先锋,那么这支队伍就会无往而不胜。
3.学习要注重效率。与其低效率地学习一个晚上,不如高效率地学习一个小时。
4.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要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多与同学交流。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 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
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
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
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项,于文无据。要从文中选用的材料入手进行分析。原文第4段论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学”为哲理根据,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并未论述选项所述观点;且“历史实践”证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答案:C
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时要快速抓住这些语句,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
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征引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
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观点。分析这些材料,要准确理解作者运用这些材料的用意(即目的何在),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做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所以要抓住作者的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
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的却是作者
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要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做比较分析(对立的做正误辨析,相近的做差异辨析)。
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篇文章,无论何种文体,都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赞成还是反对,肯定还是批评,欣喜还是忧虑,都可以视作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