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21:4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单元共有6篇文章,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革命,理解革命精神。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洋溢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事件,抒发了革命者的战斗激情。
《大战中的插曲》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英国王子和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情景,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录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诸多事迹,刻画了一位信仰坚定、无私奉献的县委书记的形象。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1.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整体把握作品内容。
2.赏读重点段落,理解作品内涵,接受革命传统浸润。
3.感受作品中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主旨;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学习不同文章体式的写作技巧。
4.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1.熟知背景。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相关信息。
2.理清结构。
精读文本,且读且思,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行文结构,整体观照文本。
3.赏读形象。
在阅读中重点赏析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文本呈现的典型的、生活的场景。
4.品味语言。
一个时代的作品有一个时代的风格。通过精读重点语段,细致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
5.升华精神。
学习文本,传承革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
3.细读课文,分析本篇开幕词的语言特点。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二、探究背景
1949年9月21日,全国人民渴望已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这篇讲话就是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致的开幕词,后来刊登在194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标题为《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主席开幕词》。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中共中央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编纂者将原来的标题改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也用这个标题收录了这篇开幕词。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和纪年。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此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做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大会开幕词”;二是由致词人、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同志在××大会上的开幕词”;三是采用复式标题,主标题揭示会议的宗旨、中心,副标题与前两种标题形式相同。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
和出席会议的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注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的内容。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援助( )   复辟( )   妥协( )
屠杀( ) 官僚( ) 剥削( )
松懈( ) 警惕( )
yuán
tuǒ

liáo
xuē
xiè


·
·
·
·
·
·
·
·
( )撕毁
( )厮杀
( )嘶鸣

( )勉强
( )强大
( )倔强
qiǎng
qiáng
jiàng

( )落伍
( )落枕
( )大大落落
luò
lào
luō
二、辨识字形
( )开幕
( )日暮
( )羡慕






三、词语积累
1.执行·实行
辨析 执行: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强调按规定去实行。语气强硬,带有命令强制的口吻。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带有将理论的、书面性的东西付诸实践的意思,内容较抽象。
填空 ①自2020年3月17日凌晨5时起,委内瑞拉全境 隔离措施,以抑制新冠病毒疫情蔓延。
② 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实行
执行
2.援助·帮助
辨析 援助:支援;帮助。一般用在一方落难或很危急的时候,另一方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往往有“雪中送炭”的意味。
帮助: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帮助”包含“援助”的意思,但其更多地用在平常问题的解决中,即一方在精神上或物质上支援另一方,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可以用“帮助”,但小事一般不用“援助”。
填空 ①李铭经常 妈妈干家务。
②疫情无国界,中国政府决定向意大利增派抗疫医疗专家组,并尽力提供医疗物资等方面的 。
帮助
援助
3.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辨析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流芳百世:好名声永远流传后世。强调美德。
填空 ①真正使杜甫 的是他的爱国思想。
②抗日英雄 ,他们的光辉事迹千古流传。
流芳百世
永垂不朽
4.不可磨灭:
5.不屈不挠: 、
——————————————————
——————
形容功业、事迹或道理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容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文章通过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说明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全文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
答案:这篇开幕词,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
深感胜利的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这篇开幕词的标题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这个标题并不是直接出自毛泽东的讲话。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标题的原因。
答案:虽然这个标题不直接出自毛泽东的讲话,但将它作为标题确实传达出了毛泽东的心声。因为在开幕词中,他向全
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两句话掷地有声,“站起来”形象地揭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伟大成就,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新生活。从中提炼出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标题,无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细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
1.细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毛泽东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
答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
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
2.这一宣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开幕词讲究语言的艺术。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第一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段的第一句话都采用了因果倒置句式,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为下面阐释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和原因做铺垫。
2.第七段连用五个“还”字,致开幕词时应该怎样读 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致开幕词时应该重读。其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气势,说明任务的艰巨。
3.本篇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首先是用了大量判断句。如在第二段里,先就代表的组成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做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接下来是“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句话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由判断句得出结论,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因此,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
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
其次是运用了大量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一切”等,或涵盖对未来的预见,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等,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感觉。
4.为增强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强健体魄,增强身体免疫力,学校拟将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假如你是校长,或者是大会组委会成员,要作为代表在运动会上致开幕词。请依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的结构模式,拟写一篇开幕词。
要求:开幕词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答案:略
(2017·江苏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做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
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
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几十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4段的论述层次。
[自我校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某段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需三步:
第一步,立足全文,把握段落大意。 第4段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火候”,而全文的核心话题是“谱”,第4段主要论述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划分段落层次。 本段开头承接上文,先以生活中的菜谱为例指出其对家庭主妇的作用;再以转折句“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引出“火候”;接着给“火候”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接着谈如何把握火候,即“实践性的”“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最后谈“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成功建立起“谱”与“火候”的关系。
第三步,归纳要点,规范答题。 第一,明确答题思路。运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顺序词或“1、2、3”等序号标示思路。第二,借助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层意。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考查内容。近几年全国卷注重对考生思维的考查,尤其是山东、海南等实施新高考的省份,其模拟卷加大了对思辨性的考查力度。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常见的论证思路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等。“总分式”又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三种。
1.分析论证思路需要注意:
①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辨识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引论—本论—结论。
②给议论文划分段落层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③明确文章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把握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④归纳各段落的论述要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常见的设问方式:
①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③文章(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④请简要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解题步骤]
四步梳理论证思路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
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然后标出说明段意的关键词句。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文章的脉络。
3.分析各段关系,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注意“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词,“和”“并且”“以及”等表并列的词,“然
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表转折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等表总论的词。
4.借助关键词句,归纳内容要点。
如借助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其他前后呼应的句子等,筛选出内容要点。然后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顺序词或“1、2、3”等序号标示思路,整理答案。
[参考句式]
首先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