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2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1.速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3.对比这两篇文章,思考其在写作内容、主题和技巧方面的异同。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主要著作编为《杨成武军事文选》。
2.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主要著作编为《聂荣臻军事文选》。
二、探究背景
《长征胜利万岁》
本文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大战中的插曲》
本文节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记述的是百团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共1800余次。此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抗日战争
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14年。
苏维埃
俄文的音译,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是指俄国无产阶级于1905至1907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十月革命以后成为苏联权力机关的名称。
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并于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
你搜集的内容: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沸腾( ) 窑洞( ) 衷肠( )
惹怒( ) 缴获( ) 寒噤( )
骤然( ) 襁褓( ) 殒命( )
哺乳( )
fèi
zhōng
rě
yáo
jìn
zhòu
qiǎng
jiǎo
·
·
·
·
·
·
·
·
·
yǔn
bǔ
·
( )俘虏
( )孵化
( )漂浮
( )歼灭
( )纤细
( )阡陌
( )跋涉
( )拨冗
( )拔出
( )惦念
( )掂量
( )踮脚
率
( )率领
( )效率
shuài
xiào
横
( )横暴
( )纵横
hèng
héng
二、辨识字形
bá
bō
bá
diàn
diān
diǎn
jiān
xiān
qiān
fú
fū
fú
三、词语积累
1.热烈·激烈
辨析 热烈:情绪高昂,兴奋激动。
激烈:(动作、言论等)剧烈;(性情、情怀)激奋刚烈。
填空 ①这是 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②看到这个欢乐、 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激烈
热烈
2.究竟·毕竟
辨析 究竟:结果,原委;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毕竟,到底。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填空 ①至于 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
②虽然我们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但比起光吃草根野
菜 好多啦。
究竟
毕竟
3.拍手称快·大快人心
辨析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填空 ①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 。
②犯罪分子终于被绳之以法了,真是 。
拍手称快
大快人心
4.熙熙攘攘: 。
5.名副其实: 。
6.刀光剑影: 。
7.孤苦伶仃: 。
8.来龙去脉: 。
、 。
9.化干戈为玉帛: 。、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
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长征胜利万岁》
文章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以及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大战中的插曲》
文章通过记述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既彰显了八路军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速读课文《长征胜利万岁》,了解文章大体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探究长征的意义。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一下。
答案:时间顺序。全文一共写了三件事:到达吴起镇、长征最后一战、全军干部会议上听毛泽东讲话。
2.细读文中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讲话,思考一下长征有什么意义。
答案:(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二)阅读《大战中的插曲》一文,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文章内容,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1.“大战中的插曲”指的是什么 本文除了写这个插曲,还写了什么
答案:“大战中的插曲”指的是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还写了小姑娘长大成人前来中国看望救助她的聂荣臻元帅的故事。
2.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聂荣臻为什么要给日本官兵写信
答案: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通过这封信和八路军送回日本小姑娘一事,向日军宣传八路军的政策,让日军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相,从而动摇日军的军心。同时也体现了八路军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比揭示日军的残暴。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和主题上有何异同
答案:选材上的相同点:都与战争有关。
选材上的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选择的是长征胜利这一伟大事件。《大战中的插曲》选择的是一个小事件,即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主题上的相同点:都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主题上的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展现了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2.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以时间为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大战中的插曲》主要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救助日本小姑娘为行文线索。
3.1980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同志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这篇报道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假如你是美穗子,在日本看到这篇报道,你打算给聂荣臻元帅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心情。
要求:合理想象;注意书信格式。
答案:略
(2019·浙江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
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自我校对]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三抓”:一抓作者的叙事人称,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首先确定叙事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考虑这方面的作用。
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
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分析作品的叙事人称、方式及其作用
文学作品的叙事人称和叙事方式,是高考阅读经常考查的内容,要牢固掌握叙事人称和叙事方式的种类及作用。
1.叙事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他、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2.叙事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正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楚。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
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曲折有致。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原委、结果等内容,对情节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起到补充和丰富原来的叙述的作用。
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甚至多线推进,拓展作品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