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0 15: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总 课 题 直面人生 总课时 3
课 题 《报任安书》 主备人 查国胜 课型 新授课
目标引领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3.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三、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司马迁再拜言: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 言:陈述。少卿足下: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曩(nǎng)者辱赐书:曩:从前。 者:表示停顿。 推贤进士为务:推:推荐。 进:引荐。 贤、士:有才德的人。 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务,事、任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掌管推选人才和文书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意气勤勤恳恳:意:用意。 气:语气。 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若望仆不相师:若:如果。 仆:司马迁对自己的谦称。 而用流俗人之言:而:好像、同……一样。 流: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思。 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 幸勿为过:幸:希望。 固主上所戏弄: 固:本来。 所戏弄:不重视的、当作玩物的。倡优所畜:被当作乐工和伶人来蓄养。倡优,是古代被人轻贱的下等人。 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制裁,接受死刑。 若九牛亡一毛:丢失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而死。 比:并列。特以为智穷罪极:特:副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在太重而无法开脱。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平素自己用来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 译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四、新知探究: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2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3段)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6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7段)2.研习第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五、课堂检测:第二课时一、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用之所趋异也:用,介词,因。之,代词,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 太上不辱先:祖先 其次不辱理色:理,纹理,指皮肤。不辱辞令:不做言而无信的事。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 被箠(chuí)楚受辱:遭受 刑不上大夫: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 士节不可不勉励:士人的恪守操守不能不鼓励、劝勉。士,这里指士大夫。 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也一定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 这句是说牢狱的恐怖。受榜箠:鞭打 头枪地:用头碰地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步。 衣赭衣:穿 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审矣:明白 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蚤:通“早”, 绳墨,此处指法律顾妻子:顾:顾念。 妻子:妻子和孩子。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识:明白。 分:界限、原则。 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陷身、陷入。 引决:自杀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幽:包围、囚禁。粪土:指监狱,即受屈辱的地方 亦颇识去就之分: 职分(界限) 恨私心有所不尽 :遗憾鄙陋没世:终结一生 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穷 不韦迁蜀:贬谪 发愤之所为作也:愤懑 以舒其愤:舒散译句: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 二、研习课文:1.第3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2.说说作者受辱不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一是认为自己身份低微,死得毫无意义;二是认为应该在受辱之前去死;三是要完成《史记》,让文采显露于后代,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3.分条陈述司马迁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①列举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极辱②用比喻、对比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③举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三课堂检测:第三课时译句: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二、研习课文1.第5、6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6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研习第7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体会性阅读: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第3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 ,请举例说明:例如,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五、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六、形成性检测1.一词多义(1)就 卒就死耳( ) 草创未就( )(2)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 ) 用之所趋异也( ) (3)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重为乡党所笑( )(4)通 通邑大都( ) 通古今之变( ) 通其狂惑( )2.词类活用(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倡优畜之( )(2)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3) 太上不辱先( ) 3.翻译下列语句:(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教后记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