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1 22: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机读卡相应题号上,笔答题答在答卷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则别具匠心,生气勃发。
C.意象的组合也能体现作品意象美,这个组合有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D.《沁园春 长沙》一词由于意象壮美,意境高远,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陆机《文赋》句,是为了论证《沁园春 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
B.本文在论证结构上,基本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并列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C.本文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运用了大量的例子,使文章具有雄辩的论辩力。
D.本文在论证意象的组合形成的意象美时,又分述并置式和辐射式,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因为内容丰富,所以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B.《沁园春·长沙》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取决于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具有生机勃勃的特征。
C.诗人只有将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才能传达思想感情。
D.从全词看,中心意象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形成于“我”的“辐射”之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民的生活情绪
孙犁
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天已不早了,对间三槐的母亲已经嗡嗡地纺起线来。这时进来一个少妇在洞口喊:“彩绫,彩绫,出来吧,要去推碾子哩。”
她叫了半天,里面才答应了一声,通过那弯弯长长的洞,还是那样娇嫩的声音:“来了。”接着从洞口露出一顶白毡帽,但下面是一张俊秀的少女的脸,花格条布的上衣,跳出来时,脚下却是一双男人的破棉鞋。她坐下,把破棉鞋拉下来,扔在一边,就露出浅蓝色的时样的鞋来,随手又把破毡帽也摘下来,抖一抖墨黑柔软的长头发,站起来,和她嫂子争辩着出去了。
她嫂子说:“人家喊了这么半天,你聋了吗 ”
她说:“人家睡着了么。”
嫂子说:“天早亮了,你在里面没听见晨鸡叫吗 ”
她说:“你叫还听不见,晨鸡叫就听见了 ”姑嫂两个说笑着走远了。
我想,这就是游击区人民生活的情绪,这个少女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也还顾到在头上罩上一个男人的毡帽,在脚上套上一双男人的棉鞋,来保持身体服装的整洁。
我见过当敌人来了,女人们惊惶的样子,她们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天空突飞。一天,三槐的二嫂子说:“敌人来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我见过女人这样奔跑,那和任何的赛跑不同,在她们的心里可以叫前面的、后面的、四面八方的敌人的枪弹射死,但她们一定要一直跑出去,在敌人的包围以外,去找生存的天地。
当她们逃到远远的一个沙滩后面,或小丛林里,看着敌人过去了,于是倚在树上,用衣襟擦去脸上的汗,头发上的尘土,定定心,整理整理衣服,就又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地说笑着回来了。
一到家里,大家像没有刚才那一场出生入死的奔跑一样,大家又生活得那样活泼愉快,充满希望,该拿针线的拿起针线来,织布的重新踏上机板,纺线的摇动起纺车。
而跑到地里去的男人们就顺便耕作,到中午才回家吃饭。
没有人谈论今天生活的得失,或是庆幸没死。在他们看来,死就是死了,没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要欢乐的。
假如要研究这种心理,就是他们看得很单纯,而且胜利的信心最坚定。因为接近敌人,他们更把胜利想得最近,知道我们不久就要反攻了,而反攻就是胜利,最好是在今天,在这一个月里,或者就在今年,扫除地面上的一切悲惨痛苦的痕迹,立刻就改变成一个欢乐的新天地。所以胜利在他们眼里距离最近,而那果实也最鲜明最大。也因为离敌人最近,眼看到有些地方被敌人剥夺埋葬了,但六七年来共产党和人民又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努力创造了新的生活,因而就更珍爱这个新的生活,对它的长成也就寄托更大的希望。对于共产党的每个号召,领导者的每张文告,也就坚信不移,兴奋地去工作着。
由胜利心理所鼓舞,他们的生活情绪,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村里有一个老泥水匠,每天研究掘洞的办法,他用罗盘、水平器,和他的技术、天才和热情来帮助各村改造洞。一个盲目的从前是算卦的老人,编了许多“劝人方”,劝告大家坚持抗战,他有一首四字歌叫《十大件》,是说在游击区的做人道德的。有一首《地道歌》确像一篇“住洞须知”,真是家传户晓。
最后那一天,我要告别走了,村长和中队长领了全村的男女干部到三槐家里给我送行。游击区老百姓对于抗日干部的热情是无法描写的,他们希望最好和你交成朋友,结为兄弟才满意。
仅仅一个星期,而我坦白地说,并没有能接触广大的实际,我有好几天住在洞里,很少出大门,谈话的也大半是干部。但是我感触了上面记的那些,虽然很少,很简单,想来,仅仅是平原游击区人民生活的一次脉搏的跳动而已。
我感觉到了这脉搏,因此,当我钻在洞里的时间也好,坐在破炕上的时间也好,在菜园里夜晚散步的时间也好,我觉到在洞口外面,院外的街上,平铺的翠绿的田野里,有着伟大、尖锐、光耀、战争的震动和声音,昼夜不息。生活在这里是这样充实和有意义,生活的经线和纬线,是那样复杂、坚韧。生活由战争和大生产运动结合,生活由民主建设和战斗热情结合,生活像一匹由坚强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织造着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个整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前进的时候,周围有不少内奸特务,受敌人、汉奸、独裁者的指挥,破坏人民创造出来的事业,乱放冷箭。这些事情更激发了人民的智慧和胆量。
有人愿意充实生活,到他们那里去吧。 (节选自《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彩绫出洞时头上罩着男人的毡帽,脚上套着男人的棉鞋,在非常时期也注意自己的形象。
B.敌人来了,来不及下洞的女人们飞跑到地里去,这是危急时刻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
C.游击区的百姓接近敌人,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单纯,也格外珍惜创造的新生活。
D.游击区的百姓都希望和抗日干部交成朋友,结为兄弟,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
5.文中写到老泥水匠和算卦老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6.有人认为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特点。结合文本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6分)
2、古代诗文阅读(共47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7.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十五岁。
B.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课内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1- 13题。
11.下列选项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之所以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上失意后,退隐山林,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B本诗句式节奏随诗人情感而变化。“列缺霹雳”四字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表现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人有平交诸侯、致君尧舜的理想,却受到权贵的排挤,但他性格清高傲岸,因此在诗句末尾发出蔑视权贵的呐喊。
D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全诗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堪称绝世名作。
1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原指关鸟兽的笼子,在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的愉悦之情。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天台山似乎要拜倒一样,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几个细节性动作表现了琵琶女不俗风度,也透露出她演奏时的激动和感慨。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是自指,意思是“我”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表现了主客间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13、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文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①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
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②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注】①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登上洛阳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有感而发,遂作此诗。②龙门,即龙门山。龙门山地处伊河之滨,伊河东岸为香山,西岸为龙门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晚望的时间、地点。雨后天晴,水雾消散,天空更显澄净。
B.颔联“烧”字用得奇巧,既表现了晚霞的红艳,又写出林木在晚霞照映下的形态。
C.《琵琶行》中也有秋景的描写,相较本诗。选取的意象有别。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D.尾联为本诗的诗眼,诗人直抒胸脑,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15、请赏析“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一空一分,共10分)
16.(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琵琶行》中“ , ”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曾经的强盛局面和英雄气概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 , 。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成就了他的风雅。他的风雅不是______,而是真本性、纯天然的风雅,更是大气度、雄万端的风雅。他创作诗词百余首,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既有“我失娇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每一段浪漫、慨叹、柔肠、豪情无不透露出他的风雅。人们最为叫绝的词作《沁园春 . 雪》,以其撼动山河、摇曳历史的气势,不但打赢了国共两党的文坛政治大战,而且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在井冈山革命处于低潮时,当行军打仗______,许多人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______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不但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于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 )。这种风雅是黑暗岁月里民众看到的天边朝霞,是______中人们嗅到的战地黄花。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矫揉造作 人困马乏 喷薄欲出 枪林弹雨
B.惺惺作态 丢盔弃甲 奔涌而出 枪林弹雨
C.矫揉造作 丢盔弃甲 喷薄欲出 狂风暴雨
D.惺惺作态 人困马乏 奔涌而出 狂风暴雨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还有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 B.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也影响了他的风雅
C.也被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影响 D.更来自于他的高度自信和家国情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B.毛泽东不但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近现代第一个登上狂草的高峰。
C.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是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D.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近现代登上狂草高峰的第一人。
20、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_______________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
①当那些有自知之明者还在苦苦计算得失概率时,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②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
③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④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1、下面是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村行》,诗句的顺序被打乱了,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A. ⑧①④③②⑥⑤⑦ B.①⑧⑥⑦②③④⑤
B. 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D.①⑦②⑤④⑧⑥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月18日说,春节期间,中方对外提供和援助新冠疫苗的脚步没有停歇,向津巴布韦、土耳其、秘鲁、摩洛哥、塞内加尔、匈牙利、阿联酋等7国交付了疫苗。
华春莹表示,在各国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新冠疫苗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研发和生产,但也存在亟须解决“产能赤字”和“分配赤字”的问题。各方应该携手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尤其是实现在发展中国家包括冲突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华春莹说:“中方开展新冠疫苗国际合作,就是让新冠疫苗真正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中方将继续同各方加强在疫苗、防控等各领域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夺取全球抗疫斗争最终胜利作出中国的贡献。”
答: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青春最深情的表白。年仅19岁的戍边烈士陈祥榕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青春不朽的丰碑,诠释了青春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戍守边疆寸土不让的守护;青春是不惧疫魔逆行出征的勇毅;青春是科研创新披星戴月的攻关;青春是扶贫攻坚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才是青春的本色,这才是真正的青春,这才是青春的全部内涵。
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现代文阅读
(一)1.C意象的组合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本项以偏概全。2.A是为了论证《沁园春 长沙》一词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3.D A.《沁园春·长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选项强加因果。B.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选项因果倒置。C.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选项“只有……才”过于绝对。
(二)小说选自孙犁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作者于朴实平易的叙述中,展示了游击区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坚定的生活情绪,透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符合当前对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考查要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以及创作风格,与《百合花》《哦,香雪》均有暗合之处。
4.D解析:D项,“好让自己的未来有个依靠”错。游击区百姓的热情源于对抗日干部尊敬和信任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心,故选D。[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5.①内容上:进一步展示游击区人民受胜利心理鼓舞,兴奋地去工作的生活热情,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主题上:深化主题,在叙事中抒发对游击区人民生活情绪的赞美。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更具体地展现游击区人民的坚强与智慧,自然引出下文抒情。(每点3分,学生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6.①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彩绫姑嫂俩、老泥水匠、算卦老人形象跃然纸上。②姑嫂俩争辩的情节也较完整。③社会环境描写时代感鲜明。(一点1分,三点4分)讴歌游击区人民生活情绪的主题突出。(2分)本文符合小说“三要素一主旨”的文本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一)7.C 8.A 男子冠礼是二十岁
9.A 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
10.(1)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汝”译为第二人称1分,“顾”译为“就不能”“难道”1分,反问1分,通顺2分)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昔”译为“过去”“以前”“先前”1分,“未能言”译为“不能说出”1分,“是”译为“这”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 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 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 经过砥柱的险处 ,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二)11.D、 12.D、 13.C (三)14.答案D 项未表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15.(1).龙门山与香山夹江相对,像一对青黑色的黛眉。夕阳斜照,伊河金光闪闪,就像一条黄金线。(2).运用比喻手法,把山比作眉毛,把夹在两山间的伊河比作黄金线,形象生动,色彩明艳。(3).表现了龙门山水景致之秀美,表达了诗人对龙门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四)16、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三.17.答案 A 矫揉造作:比喻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惺惺作态:装模作样,故作姿态。人困马乏:形容体力不支,疲劳不堪(不一定有马)。丢盔弃甲:形容打败仗后仓皇逃跑的狼狈相。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涌上地平线的样子。奔涌而出:形容水流很急,也可形容像水一样奔腾着涌出来了。枪林弹雨:枪杆像树林,炮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18.答案D 注意前面“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于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的句式和后面“这种风雅是黑暗岁月里民众看到的天边朝霞.战地黄花”内容的暗示。
19.答案C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生”应放在“不但”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最后一小句缺谓语,应在“近现代”前面加“是”。
20、D文段阐明: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③总述过度自信者的处事特点;③②从假设的角度说明他们更容易成功,“如果”“就算”表明③在②前;①在前面的分析上得出结论;据此排除ABC三项。
21、C。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22、【解析】本题新闻语段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交代新闻事件,信息是春节期间(时间),中国向津巴布韦等7国交付了疫苗(事件)。第二段主要信息是“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第三段主要信息是“中方开展新冠疫苗国际合作”“中方将继续同各方加强在疫苗、防控等各领域合作”。根据所筛选信息表达成句,要注意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示例:中国正同国际社会加强在新冠疫苗、疫情防控等领域合作,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春节期间已向津巴布韦等7国交付了疫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