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2021-2022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題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实行“朝聘制度”。“诸侯之于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朝”是诸侯亲自去王都朝拜天子,“聘”指诸侯派大夫代表自己去问候天子。当朝不朝,天
子将对违制诸侯进行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C.周王扩大了统治区域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3.有学者考释,汉代赋役征敛项目共有田租、刍稿、算赋、口赋、献、贡、力役七种,前两
项出自田土,后五项出自人户;另有学者,计算出西汉小农全部赋役负担与劳动总收入的比率
在50%上下。据此可知,汉代
赋役负担沉重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赋役制度有利于人口增长
C.小农经济为社会运行提供物质基础
D.土地兼并加剧了财政困难
4.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
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
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5.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
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
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
A.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
B.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
C.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D.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
6.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
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
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
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7.北宋立国后在州置“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府则置“知府事”,简称“知府”,其皆由
中央直接派出文官充任,并另设“监当”一职,掌盐、铁等官办工场及税务。这些官职的设置
A.适应了专制集权体制发展需要
B.加剧了冗官带来的政治危机
C.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
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
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9.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
他。”而到了清代,地主阶级对佃农往往以夺佃、退佃等手段相威胁,趁机抬高租额并巧立名
目额外盘剥。佃农地位的这一变化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间接反映
B.与满洲贵族不重视农耕相关
C.是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的结果
D.间接反映清代人口膨胀现实
10.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
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
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11.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寄望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均匀保暖的愿望,则试图
按照往后看的模式来重塑中国社会。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
A.维护传统生产方式的滞后性
B.呈现东西文明交融的开放性
C.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进步性
D.超越时代发展潮流的空想性
12.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
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则将倭
仁、翁同穌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革阻力
B.保证了外交政策的合理性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推动了保守势力思想革新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2021—2022 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BCCDB 6—10 BADDC 11—15 AAABC
16—20 CCBAA 21—25 ADDDD 26—30 BDCCC
31.(1)特点:跨省设置,辖区大;逐渐演变为地方官员;权力不断扩大。(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地方政务处理的效率。(3
分)
(2)特点:总督权力集中在税收和司法上;注重限制总督的权力;强化罗马法的渗透;注
重传统与实际相结合;监督体制不完善。(一点 2 分,三点 6分)
原因:罗马扩张的需要;缓和新征服地区的矛盾;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点 1 分,两点
2分)
32.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多条历史启示,例如: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制度创新有效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
重要保证等
举例: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我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于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全国
推行郡县制,郡县行政区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历代王朝基本沿
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
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
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8 分)
33.(1)影响: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发
展;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三点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1775 年以前出口很少,1775 年后出口大幅增长。(2 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棉纺织业工业化开展;棉产品产量的增加;物美价廉的机制棉产品竞争力强;广阔海外
市场的刺激;国家政策支持。(8 分,任答 4 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