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2 16: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6 题,共16题)、非选择题(第17题-第 20 题,共4题)两部分。选择题及非选择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班固讥讽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弊也。"这里,班固不认同司马迁主要是因为
A.对儒道经典理解各异B.治史方法互不相同
C.受主流思想影响有别D.史学著述风格迥异
2.汉代的长江下游地区.原产北方的粟类作物十分稀少。至宋、齐、梁时期"江表二千余里,野粟生焉","江南、(江)西间所种皆是"。对此变化解释最合理的是
A.粟因产量高而迅速普及B.人口迁移影响农作物分布
C.长期战乱致使土地荒芜D.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3.《唐会要》载∶"旧制∶内外官皆吏部启奏授之,大则署置三公,小则综核流品。自隋已降,职事五品以上官,中书、门下访择奏闻,然后(帝)下制授之。"这一变化
A.促进了任官规则的细化B.强化了吏部考选的职权
C.削弱了中书门下的职责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4.北宋时,各地同行业的商铺大都组织成"商行",入"行"的商户称为"行户"。行(hang)户
交易可以不付现钱,凭信用赊贷。1022 年,商税院告示在京客商,赊卖货物给行户,须有富户三人以上做保,写立期限文书;如无保人,只由赊买人写立欠钱文书,发生纠纷,则官府不予受理。该告示意在
A.抑制商行发展B.规范商业行为
C.提升富户地位D.保护行户权益
5.据记载,清前期有富商地主会将产业交付仆人打理,自己则到城市生活;仆人在打理主人产业时也可以积累自己的资产,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主人一般也不禁止。仆人子弟读书做官后,与原主人多不再以主仆相称,而可称主人为伯、叔。这主要说明当时
A.抑商政策日渐松弛B.民间向学风气浓厚
C.主仆关系趋于平等D.阶层流动机会增加
6.1841 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
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
7.有资料显示,早期近代民族工业常常不得不在工厂内部增设原料加工机械,对原料进行浅
加工,尽可能地包揽所有工艺流程,以寻求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这本质上反映了早期近代民族工业
A.在各自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B.注重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C.具备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D. 缺乏工业化分工的社会支撑
8."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激职,仍令待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
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既日赴援。"这一系列命令应对的是
B.英法联军逼近京师
A.太平军欲进攻湖北D.革命军已光复武昌
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9."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革命行动,与1917年的列宁格勒或
莫斯科武力夺取政权的模式不同。"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即
A.推动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发动农民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反对"左倾"错误,主张独立自主D.撰写《论持久战》,坚持敌后游击战
10."在占领这一城市之后,日军继续向内陆推进,企图达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随着日军
的推进,他们占领的沿途的城镇和村子,并对当地施以极端的暴行,甚至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此处描述的战役是
11.下表是当时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和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该情况的出现
A.说明土地改革有实效B.显示计划经济优越性
C.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D.表明工业品产量提高
12.下图是一张"集资券"。
作为史料,可直接论证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创新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C.对外开放中积极学习外来经验D.十五大经济方针得以贯彻落实
13."的确,这是富有的精英阶层害怕民主会危及他们的地位和财产而做出的事。然而,在
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是高尚的稳定守护者,知道必须藉由共和的制衡机制来制约民主自毁其身的趋势。""他们"设计的"制衡机制"主要体现为
A.划分议会和君主的权力范围B.践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C.增加新兴阶级在议会的席次D.将总统制修改为内阁责任制
14."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克服工业化
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
A.和浪漫主义一样寻求公正和谐B.克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D.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美好理想
15."1954年春夏,有30万共青团志愿者乘专列驶向东部,简单的行囊,数以万计的拖拉机
和联合收割机,建起'帐篷城市',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连续几年的丰收,为国家增产50% 以上的粮食。"这一情形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发展B.达成了以工代赈的预期
C.显示了新政权动员能力D.提升了改革者政治威望
16.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因为"自由世界"中还没有
国家有能力将物体送上太空。由此,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这可说明,冷战
A.推动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B.促使美国迅速实现了登月计划
C.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D.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化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 分,第18、19、20题各12分,共计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年)先生年谱摘录
一摘编自《华北大学为纪念吴玉章校长七十寿辰而作》(1948年)。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玉章思想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转变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吴玉章为代表的革命家的历史作用。(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释:"支付"除正常商品交易支付外,还包括商船利润、贸易佣金、外国投资收益以及专家、技术人员和殖民地官员在海外的储蓄。
材料二 表1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1766-二1805)(单位:千英镑)
-以上材料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19世纪大转型》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围绕英国、印度、中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 50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 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 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 年7 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必须做出妥协来阻止灾难。他建立了全俄饥荒救济委员会。10月4 日的一项新法令允许私人承包商从海外购买机器、燃料和衣服。合作社也有权在国外购货以便在国内进行物物交换。11月23 日,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列宁使外国资本家在俄国获得特许在赚钱的企业投资成为可能。也包括对地产的租赁。他还同意将工会运动并入国家机构的进程放慢。12月17日,与奥地利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进一步扩大了俄国在其中恢复贸易的地区。一周后,为了寻求缓和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的办法;列宁颁布了农业法,农民由此可以保留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任何产品。
——摘自【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1921年》
(1)据材料,概括苏俄该时期政策的特征。(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政策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D A D D B B C A B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19、20题各12分,共计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7.(16分) (1)表现:由儒家忠义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革命思想,最终到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4分)
原因: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个人经历(留学、革命、创刊等);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连遭失败;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每点1分,6分)
(2)作用:挽救民族危机;传播进步思想;推动革命进程;思考国家前途,推动近代化;唤醒、发动民众投身于革命,等。(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18.(12分)参考答案(答案要点须包括:工业革命市场、资金方面的条件;工业革命因原料、市场、资金需要而加剧殖民扩张,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提供原料;中国闭关自守;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扭转与中国贸易逆差,中国白银外流;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在19世纪中期的地位,等。)
示例:
论题:英国是“三角贸易”的主要受益者。(1分)
(1)英国是 “贸易与支付三角”的中心(或获利方),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1分)
(2)英国在“原有三角贸易”中主要是商品输出方,开拓了海外市场,并通过“奴隶贸易”等获得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条件。(2分)
(3)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1分),英国在“新的鸦片三角贸易”中从其殖民地印度输入棉花及谷物等工业原料(1分),并通过其在印度的殖民地向中国输入鸦片及棉花(1分),来平衡其从与印度、中国贸易造成贸易逆差,由此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分),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鸦片战争(1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1分)
(4)两个“贸易与支付三角”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1分),英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19世纪最强大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分)
19.(12分)(1)表现:由认同到批判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秩序;由否定到部分接受西方国际秩序观;由被动接受国际秩序到积极推动改变不合理的旧国际秩序;提出自己的国际秩序观并不断调整、具体化。 (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实践并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影响并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提升了国际地位。(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0.(12分)(1)不断调整;逐渐放权;灵活变化;借助外力;紧扣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着眼于巩固政权;关注民生。(6分)
(2)原因:饥荒蔓延;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和封锁;列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苏维埃工农政权的阶级属性,等。(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