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lüè) _ 过 呜(yè) (kē)__ 捐杂税 气势磅(bó)______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压力,一些锁碎,让我们身不由己。而当你站在险峰远远地望去,所有蜿蜒的葱笼挺拔的山峰和丛丛簇簇开在石缝间的绚烂,都将是一种令人振愤的希望。所有走过的路,仅管布满荆棘,而生命本真的意义,却永远无法停下,也无法回顾,只有坦然沉着。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8分)
①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泊秦淮》)
③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______________》)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五岭逶迤腾巨浪,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⑥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雪山草地》)
4. 概括下列文字材料的内容要点 (不超过10个字)(2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此前,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这张布告首次使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长征”一词很快就传开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首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3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1/3,二手烟民更高达7.4亿人。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
材料二:全球大约每6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25年。 ——CCTV新闻
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
(1)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3分)
(2)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3分)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阅读《清平乐 六盘山》,完成6-10题。(12分)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
【注】①望断:长久地远望直到看不见。②长缨:长的绳子,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
6.《清平乐 六盘山》一词中,“清平乐”是__________,“六盘山”是__________。(2分)
7.这首词与《七律 长征》同写于1935年10月,正是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时,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1分)
8.这首词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苍龙”在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那么,“长城”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这首词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这种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草》语段,回答11-14题。(10分)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们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7题。(9分)
黄岩岛——神圣的领土
①最近一段时间,菲律宾频频制造事端侵犯我国领土主权,黄岩岛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孰不知黄岩岛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②黄岩岛,又名民主礁,是我国中沙群岛的组成部分。位于东经118°以西,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是我国东南沿海渔民的传统渔场。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一个游离的海岛。
③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黄岩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据考证,郭守敬在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所以早在13、14世纪中国元朝时,历史文献已显示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④黄岩岛是我国的领土,其法律地位早已确定。1935年以来,中国公开出版的地图、教科书均标明黄岩岛为中国领土。另外,国中历届政府分别于1935、1947和1983年三次正式公布对此岛的命名或名称更改。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⑤黄岩岛海域资源丰富。同南沙群岛一样,黄岩岛海域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地战备地位,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物产有:金枪鱼、红鱼、章鱼、梅花参及各种贝类产品,特别是珊瑚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很高。以至,东南亚各国对她垂涎三尺。
⑥黄岩岛,对于我国神圣领土的完整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西沙的扼守南中国海的一道防线的话,那么黄岩岛就是这道防线的前哨。
1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黄岩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中“东南亚各国对地垂涎三尺”一句中的“垂涎三尺”有得好,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8-22题。(15分)
橘香飘过世纪
龙会吟
上世纪30年代,野月岭就有了一座橘园。橘园不大,才几十株橘树。橘树的主人有杆猎枪,一为打猎,二为保护橘园。
一天,有三个红军战士来到这座橘园里。
这是三个掉了队的红军战士,在与“国军”的遭遇战中,他们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这时,他们发现了那座橘园,发现了橘树上繁星一样熟透了的橘子,激动不已,想买些橘子充饥。可是主人不在,他们不能乱拿群众的东西。他们强忍饥饿,离开橘园,继续赶路。
后来,这个故事就传开了,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传到21世纪的今天。
县剧团的团长老戴听说这个故事后,十分感动,决定把这个故事搬到舞台上。他组织了一个编创组,成员都是年轻人,老戴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可编创组的年轻人面对这个红色历史题材,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老戴就要这些年轻人去那座橘园采风。
编创组的年轻人是坐着专车去采风的,一路上有吃有喝。进了橘园,品尝着主人招待他们的美餐,爽极了。爽了一天,仍然没找到什么感觉。老戴很失望,却不灰心,亲自带着编创组的年轻人再去橘园采风。还是坐车去的,不安排吃的喝的。车子开到半路,坏了,老戴只好招呼大家步行。坏车的地方离橘园有四十多里,又是盘山路,走了六七个小时才到。一路上又饿又累,有人就生出抱怨。老戴说:“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时,路比这还难走,全是陡峭的山道。"说到红军,抱怨的年轻人不再吭声了。
好不容易来到橘园,大家一个个饿得都不能动了。年轻人都盼望饱餐一顿美食,就像上次采风时一样,主人给他们备下好饭好菜。然而,橘园的主人却没有露面,不知到哪里去了。
年轻人忍不住了,想摘橘子充饥。
老戴拦住了他们。老戴说:“不要乱动老百姓的东西。我们要向红军战士学习,当年他们两天没吃饭了,也没摘老百姓半个橘子。”
一个男青年不屑地撇了下嘴,低声嘀咕着:“那三个红军太迂腐了,吃几个橘子算什么 ”
老戴听见了那男青年的嘀咕,心尖猛地一颤。他想斥责那人几句,想想又忍住了,只是温和地笑笑,说:“吃几个橘子不算什么 只要吃上一个,橘园的主人就会向他们开枪。红军从来没来过这里,当地山民对红军一点也不了解,以为当兵的都是见东西就抢,见百姓就杀,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听说部队来了,都吓得躲进了山里。橘园的主人不敢躲得太远,他要保护自家的橘园。”
“噢……”年轻人都瞪大了眼睛。
老戴继续说下去:“橘园的主人看着三个红军战士走进橘园,准备随时向摘橘子的红军战士射击。是三位红军战士的秋毫无犯,才使他明白,红军不是见东西就抢的强盗,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他感动得大声叫喊,要送橘子给他们吃:红军没有听见他的叫喊,‘国军’却听见了,循声朝着橘园跑来。”
“啊……后来怎样 ”
后来,‘国军’走进橘园,强盗一样掳掠着树上的橘子,然后又沿着三个红军刚走的方向去追。橘园的主人怕‘国军’追上那三个红军,不顾自己的安危向‘国军’开枪,打死了一个‘国军’。三个红军战士听到枪声,毅然返回来,他们空着肚子和比他们多几倍的‘国军’展开了战斗。‘国军’被歼灭了,三个红军战士也都壮烈牺牲。”
老戴讲完了,几个年轻人都默默地望着他,眼睛泛红。
老戴看着几个年轻人说:“不好意思啊,车子其实没坏,是我要司机说车坏了。我又打电话给橘园老板,叫他不要招待我们。你们不怪我吧 ”
几个年轻人都激动了,他们突然找到了感觉。这感觉好似满园橘香,从上个世纪飘来,又向下个世纪飘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8.小说围绕“橘园”讲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请你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上世纪3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世纪的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突显主题,请从文中列举一例,并略作赏析。(3分)
20.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橘园的主人怕‘国军’追上那三个红军,不顾自己的安危向‘国军’开枪,打死了一个‘国军’。
21.怎样理解“这感觉好似满园橘香,从上个世纪飘来,又向下个世纪飘去。”这句话的含义 (3分)
22.结合上文阅读,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下述新闻事件的看法。(3分)
红军长征70多年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活动。
三、作文(30分)
23.请以“落满阳光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②不少于600字;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掠 咽 苛 礴
2.
错别字 锁 笼 愤 仅
改 正 琐 茏 奋 尽
3.略
4. 示例:“长征”一词的来历。
5.(1)中国烟民队伍庞大;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吸烟减短人的寿命。(写出两点,意对即可)(2)示例:吸烟导致致命肺部疾病;吸烟致癌;孕期吸烟危害胎儿健康;吸烟会要你的命。(意对即可)
6.词牌名 题目
7.屈指行程二万
8.秋天。“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9.“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10.整首词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应用高亢雄壮的语气来表达这种情感。
11.周副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
12.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13.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14.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5.地质构造、历史资料、法律地位。
16.举例子,通过具体而详实的例子,准确地说明了黄岩岛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17.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东南亚各国对黄岩岛的眼红和极力想占为己有的心态。
18.(1)三个红军战士强忍饥饿不碰“无主”橘园里的橘子,并为保护橘园的主人与“国军”激战壮烈牺牲。
(2)县剧团编创组的一帮年轻人两次到橘园采风,最终被红军的光辉事迹所打动。
19.示例一:三个红军战士对橘子秋毫无犯与“国军”强盗般掳掠橘子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红军是“人民的队伍”,坚持群众利益至上。 示例二:编创组的年羞人前后两次去橘园采风的情形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老戴精心安排的“体验式”采风成效之大。
20.“怕”“不顾自己的安危”表现出橘园的主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之情。
21.示例:红军战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彰显出的革命精神将代代相传,并在世纪传承中永远“飘香”。(意近即可)
22.示例:红军的革命传统需要我们去继承,长征精神需要我们发扬光大。重走红军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