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三年历史科评分细则
考试时期:11 月 12 日 完卷时间:75 分钟 满 分:100 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A C A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A B D B B
1.A【详解】据材料“西周时期,历代天子几乎都认为周室“疆土”是在文王、武王时期由天
赐予的”“西周贵族在进行土地交换时,必须有王室执政大臣到场监督才可完成”可知西周的
土地是天赐予周室的,贵族土地交换需要王室在场,故天子享有土地支配权力,故 A 正确;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室,不可自由买卖,故 B
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材料由官府管理,只是提及土地交换需要王室监督,故 C 排除;材料不
涉及臣民的土地规模,故 D 错误;
2.C【详解】材料体现政府要求各地将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中央,体
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 C 项正确;A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体现皇帝制度,
排除 B 项。
3.C【详解】材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西方的日用品、植物品种等方
面的交流,这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故选 C;材料反
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故排除 A;张骞出使西域处于古代西汉时
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手工业品外传、
外国植物的传入,而非拓展农耕文明,故排除 D。
4.A【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西汉元始二年到宋元丰三年,南方的户数不断上
涨并超过北方,这是由于经济重心移动导致经济格局变化,进而影响南北户数变化,A 项正
确;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重心移动,“国家分裂割据政权疆域缩小”不符合题意,
排除 B 项;王朝力量的强弱不是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 C 项;少数民族内侵,
北方战乱不休,北方农业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北方户数发生变化,但不符合“主要因素”的题
意要求,排除 D项。
5.C【详解】根据材料“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知,
1
王安石的免役法意图减轻百姓负担,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增加了百姓负担,说明变法中存在
一定的官员扰民现象,C 正确;话本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 A;B 中的“普遍”描述有误,
排除;免役法本身主观目的不是为了牺牲百姓利益,排除 D。
6.A【详解】董仲舒和王夫之都认为选拔官员要重视教化,而这都要渗透儒学观念,A 正确;
B 与王夫之的观点不符,排除;C 与董仲舒观点不符,排除;D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7.D【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部分国人竟
然对英法联军“敲打铜锣”、“邀请我们喝茶”,反映国人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D 项正
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乐观风貌,而是社会民众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排除 A;材料
中的现象不是深受儒学的熏陶,而是社会民众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排除 B;材料没
有涉及接受先进文化的信息,排除 C。
8.D【详解】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广州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四
局初为官商合办,后改为官办”可得出,洋务企业的创办者都是政府的官员,性质也为官办,
反映出洋务企业封建色彩较为浓厚,D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特点,并没有反映实业
救国思潮,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奔走相告”,排除 B 项;“实现”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
9.D【详解】孙中山将义和团定位为“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
新文化相抵抗”,可见其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选项 D 正确;孙中山是对义和团运
动的肯定,而非批判,排除 B、C;选项 A 与题意无关,排除。
10.B【详解】根据“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
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可得出其反映出宋教仁的思想带有务实的特点,
主张与世界接轨,要有世界的眼光,B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博采众长,排除 A;材料与革
命无关,排除 C;民族气节没有体现,排除 D。
11.C【详解】与 1898 年比,1908 年天津口岸进口的消费资料占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上升,
表明列强加强了商品倾销,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压力增强,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C 项正
确;消费资料在进口商品中比重上升不能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A 项错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统的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B 项错误;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破
产,D项错误。
12.A【详解】从题干中“只有丈夫是‘谋杀者、巫师或者盗墓者’,或者妻子是‘奸妇、
女巫或者老鸨’,才能离婚”可知罗马法对离婚的严格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公民婚姻的严
格规定,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
2
婚姻自由,排除 C 项;“《民法大全》是一部宗教法典”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D 项。
13.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亚里士
多德认为这一阶段使法律失去了固有的尊严,是穷人权力上升压迫富人的历史,由此可知他
认为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B 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只能是本邦成年男子参与,不
是“人民主权”,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法律至上原则受到公民大会的挑战,这一
阶段雅典贵族政治也没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排除 C、D 项。
14.D【详解】根据材料“印尼一定的地区须种植指定产品”“每年派出船队巡逻以防止‘走私’
贸易”“还与藩属邦签订条约,规定棉布等商品由公司输人”可知东印度公司在生产、销售等方
面通过垄断经营控制印尼产品贸易,D 项正确;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等活动,A 项错误;荷兰独占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商品专卖权不
能表明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是“海上马车夫”,B 项错误;荷兰的殖民统治阻碍而非推动
了印度尼西亚经济的转型,C 项错误。
15.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主啊,你若肯,就请救救我吧!”,说明人们把生的希望寄托
在耶稣身上,于是耶稣仅仅是触碰了他,便能救治,这说明“信仰”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
称为义的必要条件,这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主张,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神和教皇教会
的内容,A、C 项排除;题干信息没有医疗水平的知识点,D 项排除。
1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 世纪末,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掌握了立法
权,因此这一时期议会的道路交通立法数量却出现了“井喷”现象,即道路治理的依据从国王
授权转向议会立法,B 正确;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在 17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17 世纪末,政局并不稳定,排除 C;17 世纪末社会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 D。
3
二、 非选择题(共 4题,共 52 分)
17.(8 分)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这封书信是哥伦布对西班牙国王的私人书信。 文献史料(或一手史料)
(1分) (1分)
史料中“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 可用来研究 书信信息量
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这揭示出 发现美洲和 丰富,能较直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带有浓厚的殖民开拓色 开辟新航路 观地反映出
彩。(1分) 的部分过程。 哥伦布发现
(1分) 美洲的过程,
材料内容
史料中“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 可用来研究 对研究“新
主的名字为之命名”这表明哥伦布带有传播天 新航路开辟 航路的开
主教的主观目的。(1分) 的原因(精神 辟”具有较
动力)。 大的研究价
(1分) 值。(2 分)
补充备注:(如果答到以下内容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 8 分)
史料中“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这表明哥伦布当时深受错
误的地理观念的影响;史料中“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的岛屿”,实
际上并不是印度洋,表明哥伦布地理知识的有限性;书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能反映发
现美洲和开辟新航路的部分过程;研究“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还须补充更多不同
阶层、不同时代和不同族群的史料。
18.(20 分)(1)变化:讲课形式由“坐而论道”变为跪讲;讲课次数逐渐减少;功能由教
导皇帝变为皇帝训导臣下、展示才学;讲授内容变为四书五经和满汉文典。(任两点 2 分)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思潮的影响;满洲贵族走向汉化;等等。(3点 6分)
(2)特点:大力宣扬人文主义教育,同时骑士教育依旧存在。(2 分)
原因:人文主义传播;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封建势力仍旧强大。(3 点 6
分)
(3)中国:经筵制度的变化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弘扬了人文主义,促进了社会转
型。(4 分)
4
19.(12 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 英国运用法律手段建章立制。(2分)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由于工业化速度较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英国社会接
连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致使政府不得不理性面对这些困境和现实问题,随着代议制民主的
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法治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从 1833 年至 1909
年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有关工业、教育、住房等多方面的法律条款,关注弱势群体,给劳
动者以生命财产的保护和对基本生活需求的供给,这些法律条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深化
工业革命和维护政治局面的和谐稳定。(8分)
总之,通过立法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纷争,促进社会公平,是英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
志。(2 分)
示例二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法治的日趋完善。(2 分)
英国不仅比较早的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代议制国家,而且通过工业革命逐步走
上了政治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助推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导致社
会贫富分化和一系列问题、矛盾的产生。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
厂法》《矿业法》《教育法》《住房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款,先后解决了工人的安全、卫生、
福利问题,妇女儿童以及教育等问题,工业革命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英国法律体系日趋成
熟的过程,也是民主法治日趋完善的过程。(8分)
总之,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法治的日趋完善,民主法治反过来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
一步开展。(2分)
【详解】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表格中的立法条款和内容,结合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社
会发展变迁不断深入的史实进行对应性阐述,可以将法律建设作为阐述的角度,也可以结合
法律涵盖的范围,将民主法治的日趋完善作为阐述的角度。叙述时应立足史实和表格的对接,
实现史论有机结合。
20.(12 分)(1)事迹:创办报刊,宣传革命;联络革命志士,组建革命团体;响应武昌起
义,参与独立后的安徽政权建设。(3点 6分)
(2)影响:极大地凝聚革命力量,为辛亥革命高潮到来做出了贡献;有利于更好地反思辛
亥革命;有利于在思想文化领域更好地反封建。(3点 6分)
5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4.下表是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
表中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高中三年历史科试卷 年代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考试时间:2021 年 11 月 12 日 完卷时间:75 分钟 满 分:100 分
南方 111 65 257 830
第 I 卷选择题(16 题,共 48 分) A.经济重心移动经济格局变化 B.国家分裂割据政权疆域缩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 C.汉至宋王朝力量的不断减弱 D.少数民族内侵农业遭到破坏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5.宋代话本中记载,王安石曾微服到江宁,遇到一老人在喂鸡,唤“啰啰啰,王
1.西周时期,历代天子几乎都认为周室“疆土”是在文王、武王时期由天赐 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老人说: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
予的。据《卫通》记载,西周贵族在进行土地交换时,必须有王室执政大臣 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到场监督才可完成。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 B.新法引起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
A.天子享有土地支配权力 B.周王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变法中存在官吏的扰民现象 D.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C.贵族财产交由官府监管 D.臣民占有土地规模较大 6.董仲舒认为“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 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
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 国,设痒序以化于邑。”;王夫之也认为:“夫贡举者,一事而两道兼焉。选天下
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 之才,任天下之事;别君子于小人,天下相劝于善。”两者的共识是
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材料反映出秦朝 A.选官教化,儒学渗透 B.克己复礼,端正世风
A.灾害频发社会矛盾激化 B.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C.君子小人,道德分野 D.士人参政,限制君权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7.1857 年 2 月 20 日,一位英国军官在其日记中写到:“在一个(中国)村庄,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 当我们走过去时,许多人敲打铜锣,我们不知其用意何在。但是,有一个人走出来.
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 邀请我们喝茶。所以我们认为他们的用意是和平的,没有别的意思”。这表明当时
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些活动 中国社会民众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 A.具有天朝上国的乐观风貌 B.深受儒学的熏陶,友好待人
C.促进了中西方物质生活交流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 C.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 D.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
高三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4 页
8.据下表可知,张之洞 杀者、巫师或者盗墓者”,或者妻子是“奸妇、女巫或者老鸨”,才能离婚。公元
时间 活动 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
光绪十四年(1888 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织布官局 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材料主要反映了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广州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设 A.罗马法对公民婚姻有严格规定 B.罗马法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光绪十六年(1890 年)
立湖北织布官局 C.罗马法対婚姻自由的大力保护 D.《民法大全》是一部宗教法典
张之洞又建成朝北制麻局,与织布官、课丝局、仿炒
光绪二十四年(1898 13.亚里士多德认为伯利克里时期“法律渐渐失去了固有的尊严,而平民群众遂掌
局合称为“湖北纺织四局”。四局初为官商合办,后
年)
改为官办 握了这种政体的最高治权,所谓的雅典民主史,不过是穷人权力不断上升并压迫富
A.带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为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奔走相告 人的历史”。”对其观点的合理解释是
C.实现了湖北纺织业现代化 D.创办的洋务企业封建色彩浓厚 A.雅典的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 B.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
9.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 C.法律至上原则受到公民大会挑战 D.雅典贵族政治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 14.17 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规定:印尼一定的地区须种植指定产品,如安汶岛
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种植丁香、勃良安种植咖啡。公司每年派出船队巡逻以防止“走私”贸易,班达岛
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居民因把肉豆蔻卖给非荷兰籍商人而被屠杀。公司还与藩属邦签订条约,规定棉布
C.指出义和团的愚昧封闭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等商品由公司输人。材料说明东印度公司的统治
10.1913 年,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吾国积弱,非善运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表明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用外交,不足以求存;然欲运用外交,非具世界之眼光,不足以尽其用”, C.推动了印度尼西亚经济转型 D.利用垄断经营控制印尼产品贸易
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 15.在《圣经》的新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祭司们对一名麻风病人无能为力,
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这一认识充分体现了宋教仁 而当他遇到耶酥时,喊了一句:“主啊,你若肯,就请救救我吧!”于是,耶酥用
A.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 B.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 手触碰了他,便救治了这名病人。这个故事反映了
C.永不妥协的革命精神 D.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A.对神的迷信根深蒂固 B.“因信称义”的主张
11.1898 年间,天津口岸进口的正常消费资料如棉织品、毛织品、五金及日 C.反对教皇教会的权威 D.当时医疗水平不发达
用商品等占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为 35.5%,到 1908 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 16.17 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的交通立法几乎陷人停顿,而政府监管则较为活跃。
47.83%。这一变化,表明 到了 17 世纪末,议会的道路交通立法数量却出现了“井喷”现象。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完全解体 A.工业革命促进交通领域变革 B.道路治理依据从国王授权转向议会立法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D.洋务运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C.经济发展得益于政局的稳定 D.交通困局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变革的结果
12.公元 331 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一项法令,其中指出只有丈夫是“谋
高三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4 页
非选择题(4 小题,共 52 分) 而论道”,他们不仅向皇帝传授儒家经典、历代政治得失,还在诸多国家事务上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其中 17 题 8 分,18 题 20 分,19 题 谋献策。到了清代,经筵制度已渐趋成熟,规定每岁春二月和秋八月各举经筵一次;
12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由皇帝对满汉官员讲解四书五经和满族文典,讲官跪聆御论,使经筵成了皇帝训导
17.(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臣下,展示才学的场合。
材料 我(哥伦布)知道,我的事业所取得的圆满成功会让您高兴,因此, ——摘编自许静《论明清经筵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决定给您写这封信,将此次航行中的行为和发现的各种情况向您报告。 材料二 15 世纪末,英国宫廷中骑士文化色彩浓厚,宫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
在离开加的斯的第 33 天,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 培养一名合格的骑士,参加宗教活动,学习骑马等技能。16 世纪初,伊拉斯谟访
的岛屿。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 英国时,官廷教育正在发生变化。亨利七世的儿子们尤其是亚瑟王子已经能广泛阅
些岛屿。其间没有人抵抗。 读拉丁语古典作品了,其中包括维吉尔、苏格拉底、李维、柏拉图、修昔底德等人
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我就沿着它的 的书,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坚持认为:“王公的名声、伟大和高贵不是由特权等级
海岸向西航行了相当远的距离,发现这座岛屿太大了,望不到尽头。我相信 的炫耀而是由智慧、诚实和正确的行动来树立和维持的”,但实际上他们的骑士教
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用棉花和黄金来交换铁 育同样受到重视。
箍、水壶、罐子和陶盆,就像野兽一样。我禁止这样做,因为这显然不公平。 ——摘编自贾迎亮《人文主义与近代早期英国的宫廷教育》
我给了他们许多漂亮和让人喜爱的东西,为了赢得他们的好感,我没有要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经筵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何回报。他们可能会成为基督教徒,并且有爱戴我们的国王、王后、王子和
所有的西班牙民众;他们可能渴望寻找、收集和向我们赠送他们大量拥有而
我们非常需要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宫廷教育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摘编自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上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航路的开辟”时搜集到的史料,请说
明其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的价值做出评估和说明。(要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筵制度和英国近代宫廷教育制度
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逻辑清晰,解释合理)(8 分) 的不同影响。(4分)
18.(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筵制度确立于北宋,作为一项帝王教育制度,其主要职责是
利用儒家学说提高皇帝素养,使皇帝能够做到修德、勤学、安天下。宋代是
经筵制度的确立时期,开经筵很频繁;宋代经筵官师道派头十足,大多“坐
高三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4 页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发展会员、联络志士,争取和发动新军走上参加革命的道路,是由陈独秀创建和
材料 下表是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情况。 领导的秘密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所开辟的。……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
时间 法律名称 内容 11 月 8 日,安徽宣告独立,陈独秀任都督府秘书长积极参与政事,希望施展自己
的才华和抱负,推动民生发展、民主改革。……然而,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
1833 年 《工厂法》 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苦,种种政治乱象频出。1914 年 7 月,苦闷与彷徨中的陈独秀第 5次东渡日本,
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 10 岁的儿童从事井 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他对民主、民权、
1842 年 《矿业法》
下劳动 民族、国家等问题都产生了更深一层的醒悟。1915 年 6 月,陈独秀结束最后一次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 留学生活回国,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870—1907 年 《教育法》
医疗保障 ——摘编整理自方宁《辛亥洪流中的陈独秀》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洪流中陈独秀突出的革命事迹。(6分)
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
1875—1909 年 《住房法》
和环境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在洪流中的历史影响。(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
国的发展。(要求:明确列出论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表述清
晰)
20.(12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
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发生后,上海革命人士四处流散,
革命形势一度受挫。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陈独秀不畏艰险,在《苏报》被
查封后不久,即与章士钊、张继等人又合作创办了《国民日日报》,再次举
起革命的旗帜。这是陈独秀第一次利用报刊舆论为武器,进行革命斗争,展
开革命宣传。……回到芜湖后,陈独秀一面继续办《安徽俗话报》,一面则
到安徽公学“去搞革命工作”,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在
安徽的策源地是芜湖,而革命派人士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就是安徽公学,因此
安徽公学被时人视为“安徽革命的温床”。……重视枪杆子的作用,在军队
高三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