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2 16: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谁谓宋远,一苇以航”: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交流与社会发展
——以《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为例
【设计思路】
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步,也带来了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
形而上的“交流”,离不开实质的载体,本课将“船”作为交流的具象化线索,以船串联起教材的四个子目:
黄道婆乘船逃至海南,在当地学习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晚年又乘船回到故乡,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加之棉花种植的推广,从而促进了棉布的普及——这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代表。
在广东阳江打捞起的“南海一号”,载有南宋销往外国的外销瓷——这是商业和城市繁荣、海上贸易发展的反映。
史料记载中出现的俞大娘航船,是唐代行使在运河之上、载货量巨大的商船,而自唐代中叶以来,随着南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南北之间的商船也络绎不绝,沟通着南北方的交流——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缩影。
具象之外,还有抽象的“船”,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引发社会生活方面“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使得寒门士子也有了乘“船”一跃龙门,从而促进阶层流动的上升渠道——这是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本课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生产力不断发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促使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的动力。
2、史料实证:通过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解读,认识这一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的现象,并启发学生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原因;
3、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各子目的重要程度比较接近,相较而言,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更为重要。
2、难点:宋元时期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诗歌导入。
教师展示《诗经·河广》篇:“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一苇航之。”并提问:“诗经中的宋,指的是什么?苇,指的是什么?”
学生:“宋国和小船。”
教师:“这句诗借用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其中意指的宋是宋朝。而苇,则象征着交流的媒介。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船,一起回溯到千年前的宋朝,借着舟楫的载体,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交流与社会发展。”
【新课授课】
轻絮如雪御霜寒——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为切口)
【教师】展示黄道婆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请了解相关事迹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生平和成就。
【学生】向大家介绍黄道婆早年乘船逃往海南黎族聚居区,融合当地纺织技术后,晚年回到故乡上海松江,改进棉纺织机,从而推动棉纺织技术革新的事迹。
【教师】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人民日常生活中棉布使用的逐渐普及,而这些进步的取得,都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
除了棉纺织之外,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还有哪些进步呢?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0、6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相关内容,自主归纳、整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完成表格。
【学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课本内容,加强时空意识。
海客乘槎访瀛洲——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教师】播放“南海一号”考古打捞现场的相关视频,并提问:“南海一号”为什么会沉没在这片区域?上面装载的货物又能够反映什么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生】因为这里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船线上;这反映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教师】贸易,也就是商品交换,可分为内贸和外贸。请大家结合教材和课件上的史料,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材料一 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入百余万缗。
——(明)沉德符《野获编》
材料二 宋代海上贸易图
材料三 宋代交子图 元朝纸币图
材料四 到宋代,城市中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娱乐活动。
【学生】(1)宋与辽夏金贸易,官方设置榷场,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大型远洋货船装载货物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4)城市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设计意图】对于研究宋代社会经济而言,“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宋代交子图和元朝纸币图是一手史料,明人记载和今人研究成果是二手史料。通过“地下之材料”与“地上之材料”的解读,认识宋代城市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等史实,培养史料实证精神。
【教师】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教师】大家结合下面一段材料,思考:为什么在宋代会出现纸币?
展示材料:“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李攸《宋朝事实》
【学生】金属货币重,不便于携带。
【设计意图】在“是什么”的基础之上追问“为什么”,使学生在描述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提示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教师】对外的商贸交流,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宋代和边境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海外贸易,不仅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舟楫往来通南北——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展示图片,唐代俞大娘航船。提示学生:为什么唐代中叶以来,在运河上会有这种货运量庞大的船只的出现?这反映了什么史实?
【学生】唐代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联系所学,回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学生】东汉末年开始南移,唐代后期南移加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教师】 结合《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2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相关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
原因:(经济因素)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府的重视支持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教师】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一下。
材料一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宗(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重要商业城市分布 材料三
【学生】结合教材和材料,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带动南北交通运输业发展(漕运、海运);
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科举考试被迫采取南北分卷。
【教师】运河之上的航船,是沟通南北方交流的载体。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乃至人口的迁徙,又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互为因果。而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促进了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一个更具有流动性的社会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南方文化进步,科举考试南北分卷。
英俊何曾沉下僚——社会的变化
【教师】如果说前面的船,都是具象的,那么这一艘船,则是抽象的——它是士子跃过龙门的渠道,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古人云,“流水不腐”,能够实现阶层流动的社会,才能拥有更大的活力。
【教师】请大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疏议 名例律》
材料二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宰相陈执中家中婢女迎儿离奇死去,法医检验发现死者身上伤痕累累。御史赵抃弹劾宰相陈执中,仁宗命令嘉庆院调查。最终,至和二年(1055)陈执中罢相。若此事发生在宋徽宗年间,陈执中与其宠妾张氏犯的是死罪。
(注:宰相陈执中:参知政事陈恕之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
御史赵抃:年少时成为孤儿,生活贫苦,由长兄抚养,景祐元年(1034年)登进士第。)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作答。
【教师】总结:宋代的社会流动,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流动:阶层上自由升降(高层门第观念淡化、底层人身自由增加);
横向的流动:人口迁徙、更换职业自由(官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配合相关史料,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教师】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这些社会的变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
【学生】思考总结:1、经济的发展;2、世家大族的衰落;3、科举制的实行
【设计意图】通过对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分析,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互动影响的关系。
【本课小结】教师展示蛇口游轮中心、“大湾区一号”游轮的相关图片。
南海一号已沉没于海底,可是我们有了蛟龙号,有了雪龙号,有了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实力。
交子已经不复流通了,可是和宋代相比,如今我们的支付方式和金融服务,已是超出当时千百万倍的便捷和多样。
当年漫漫丝路上的驼铃声已渐渐远去,可是文明的交流并没有停止。
丝绸之路,升华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符号,在21世纪的今天,延展成了一个区域间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跨越了文化的隔阂,民族的界限,我们形成了一个利益、责任与未来紧密相连的,命运的共同体。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文化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 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 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 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 · 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 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请阅读上述材料,了解其中所说“糊名”“誊录”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说说为什么科举制在唐朝只能做到“多公”,在宋朝却能做到“至公”。
隋代运河图
元朝运河、海运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