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12 08: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课题。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熟悉常见燃烧的现象,但燃烧的规律未必知晓;同学们对常见物质的燃烧有一定的认识,知晓常见燃烧有氧气参与、有氧化物生成、伴随发光、放热、属于氧化反应。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能够学以致用,学习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长远来看本节课对高中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我相信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对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体会一定非常深刻。
2、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易爆物和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能够重点利用的是学生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仍然有强烈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总结从而建构本节课知识体系。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由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既能体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兴趣,有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活动与实验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均有规律可循,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既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自救助人。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和常见灭火方法。
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成功实施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实验仪器和药品:蜡烛 烧杯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3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热情,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火烧赤壁》视频 【观察并思考】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15min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活动】同学们根据PPT课件展示,通过小组5分钟的探究活动设计燃烧条件验证。 【介绍】着火点 【思考并回答】 【提出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验证】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燃烧的概念 3min 【提问】从反应物、、反应类型、反应共同特征三个方面分析燃烧。 【小结】什么是燃烧 【思考并回答】 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 2min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燃烧三个条件的相互关系 【小结】通过PPT课件展示“火三角” 【思考并回答】 通过对比归纳出燃烧三条件“缺一不可”。 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破坏其中任一边,燃烧不能继续。为灭火原理的引出做铺垫。
灭火原理与方法 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消防安全常识 8min 观看《火灾》视频 由教材找出灭火原理, 并练习灭火原理应用 【布置活动】将烧杯罩在高低不同的两只燃着的蜡烛上,分析那只蜡烛先熄灭 【分类归纳】 【设计方案】 【实验验证】 【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3min 【图片展示】通过PPT课件展示常见的灭火器。 【播放图片】火中逃生的正确方法 【观看并回答】 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
总结提升 总结 2min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总结】
巩固提升 3min 完成相应练习 【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学习化学,提高素养,救己助人。
结束语 1min 掌握规律、防止火灾 珍爱生命、学会自救
板书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物质具有可燃性 → 1.清除/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 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 3.使温度降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缺一不可) (只需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