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l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1.学会整体把握本文内容。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相关背景,把握本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中,有一位人物仅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了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
听历史的回音。
二、介绍《战国策》及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
(见本课“资料库”中的“背景链接”)
三、听录音或范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一、导入
对课文我们已进行了整体把握,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对课文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荆轲为何去刺秦王
穷困
偏袒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
(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
分析:对于行刺的准备,《战国策》里把借用樊於期的头当作重点。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就私见樊於期,述说了秦国的刻毒并展望了用樊於期的头刺秦的胜利前景。
主动让樊於期“自刎”。这里,荆轲展现了樊於期他工于心计、善于辞令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
四、荆轲准备是否充分
1.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2.重点句子。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
反映了荆轲性格刚烈的一面。
五、易水送别
1.重点词语。
祖:祭祀路神。
2.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探讨: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是通过哪些方法渲染这种氛围的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嗔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六、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
1.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赠送。
闻:让……听说(使动用法)。
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2.重点句子。
(1)使使以闻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
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
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准备不足,没等来那个朋友;“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不符合历史潮流。
讨论: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
明确: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
七、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句。
2.评论一下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板书设计
秦破赵—一 燕国危难
准备:背景—一信物—,武器——,助手
荆轲刺秦王 诀别:怒斥太子—一易水悲歌
行刺:计见秦王—一勇刺秦王—一失败
教案点评
本教案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依据课文特点,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文章分为几个段落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易于掌握,老师也好操作。在分段教学中,教师将基础知识一一呈现,并与学生就内容方面进行了透彻分析,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文言知识,又在对文章的理解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