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09:11:18

文档简介

2021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
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语文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
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
意事项
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
2.回答选择題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亭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懸吋,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
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户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
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出来
前无古人的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
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现代文阅读(36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袋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
提到社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
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前时代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
乜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
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
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
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
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
白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享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
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
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
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
薊北,初闻涕汨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来的陈子昴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

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i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題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
度的艺术手法把他
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Q郁们说,社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

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
年份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
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
2017
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
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4638
1886
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
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慼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
28
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
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
忠愤感激,好贤恶惡
160.2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2021年秋高三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B(“同杜诗一样,大量歌咏时事”曲解文意。原文为“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2.C (“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错误,原文引用两人的说法是从不同角度论证杜甫诗的特点,没有对比。)
3.C ( A项“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因果逻辑表述绝对。B项“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错误。原文为“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选项曲解文意。D项“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表述绝对化。)
4.B (“生育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错误,图表显示,2017年到2018年新增出生人口、总出生人口、总和生育率都呈上升趋势, 2019年到2021年又回到较低的生育水平,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的。)
5.D (“一个国家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说法太过绝对。)
6.(1)积极鼓励生育,从战略高度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2)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3)政府要转变观念,制订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4)积极学习借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7.D (“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理解错误。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周副主席慈祥、关爱同志的性格特点,并非是对曾昭良担心。)
8.(1)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2)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3)以曾昭良的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4)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9.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1)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2)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3)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1)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2)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3)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4)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任选一个人物,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
10. A 11. C (“子”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12. A(防备之心在前文渡河时已经产生。)
13.(1)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异”“莫之能辨”“所以”各1分,大意2分)
(2)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颠覆”“岂”“特”各1分,大意2分)
14. D(“读书为了富贵”并非本诗的主旨,本诗意在赞扬柏学士家族勤读不辍的精神风貌。)
15. (1)调整之后,首联写柏学士建造茅屋之缘由,颔联写茅屋之环境,联系紧密,都围绕茅屋来写,结构紧凑;(2)颈联写柏学士家代代传承之读书之风,和尾联中作者对柏学士子侄的勉励相照应;(3)整体结构合理,表意准确,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每点2分,共6分)
16.(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2)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3)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17.C 18.D 19.C
20.①玉既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 ②出土了不少玉器 ③从而将古蜀玉器推向又一个高峰(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1.因为金沙玉器基本不见使用痕迹,所以均非实用器;加之其基本出土于大型祭祀范围活动区中,具有浓厚的宗教特征和神性色彩,所以是古蜀国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性用品。(答出第一句2分,答出第一句3分。若答受环境影响,色泽艳丽可酌情给分。)
22.参考立意:(1)树立理想,与国家同行;(2)要做新时代拼搏奋进的有志青年;(3)个人的理想应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4)“中国梦”也是青年梦;(5)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要修身养气,时刻保持清醒,担负起民族兴旺,国家崛起责任等等。
【参考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经过锻炼,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交往,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 君子借助才能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能来做坏事。借助才能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能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不足,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用来实施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 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