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鸿门宴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 鸿门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12 15: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掌握与《史记》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 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在这首楚辞体的诗歌中自命不凡的项王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他认为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
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而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
投影(二)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
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
四、整体感知
知识疏通:
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
第一步:结合注释通读课文,圈点、勾画疑难点,查阅工具书。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具体知识点详见本课“资料库”)
五、课后作业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2.背诵课文第3、4段。
板书设计
一词多义
实词 活用
古今异义
虚词
省略句
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写作顺序。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检查背诵。
2.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
二、结构梳理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概括各部分包含的内容。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邦约婚、项伯游说
鸿门宴 (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无伤被诛
三、讨论本文的中心、线索及写作顺序
明确: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课文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可以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四、人物形象分析
1.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1)项羽。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一一受刘邦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项伯护刘邦(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白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悯到、善于用人。
2.范增和张良。(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1)范增。
老谋深算: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2)张良。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龟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3.项伯和曹无伤。(叛徒)
(1)项伯。
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2)曹无伤。
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投机未成丢了小命,失之鲁莽、草率。
4.项庄和樊哙。
(1)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2)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五、课堂小结
文章把项羽集团与刘邦集团的人物加以对比,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拥有优势,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记一位你所熟悉的人物,写出其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
人物:
项羽:当机立断又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刘邦: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范增:老谋深算,远见卓识,骄横浮躁。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为写作提供借鉴。
教学过程
一、艺术探究
1.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详见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部分)
2.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 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 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 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3.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4.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共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5.语言特点:语言精练,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了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六神无主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不同。
6.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块”,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可见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了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可见刘邦是何等果断。
7.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 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刘邦先人,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这样,谁来称王,就成为了矛盾斗争的焦点。这时的主要矛盾也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就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也是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完美结合。
二、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宴会前斗争和宴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描写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所起的作用。虽然项羽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的统治,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帝业来评价前人的是非功过,而应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浓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著作,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应看到其进步性)
三、课后作业
思考、想象: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l又将如何演绎
教案点评
《鸿门宴》一文是《史记》中的名篇,塑造人物非常成功。本教案即依据课文特点,通过对双方人物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教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的分析,总结了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预见刘项两集团未来胜负走向。教案还鉴赏了课文的艺术手法,分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富有个性的语言特点,从而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