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A卷 基础夯实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玄衣(xián) 落子(lào) 焚烧(fén) 诡谲(jué)
B.怯懦(qiè) 污秽(huì) 忌讳(huì) 瘦削(xuē)
C.舒散(sǎn) 睥睨(nì) 哄笑(hōng) 侦缉(jī)
D.拾掇(duo) 迸射(bìng) 地契(qì) 翘首(qiáo)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囫囵 鞠躬 驰骋 哗众取宠
B.犀利 邢具 吹笙 另请高明
C.凝视 嫖赌 玄晕 喃喃自语
D.煞白 掸去 伫立 雕粱画栋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4.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B.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谢谢!”
C.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D.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节选)》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B.《天下第一楼(节选)》中的罗大头曾为店里立过功,他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不动就要撂挑子不干。
C.题目“枣儿”是双关语,既是实物枣儿,又指文中男孩的名字,同时还是叙事的线索。
D.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
②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往地上一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
③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④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⑤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①③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④②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
7.2020年6月12日凌晨,周杰伦的新歌《Mojito》上线,瞬间刷新各大音乐平台播放纪录。
学生会举行了“校园歌手”大赛,6月25日将进行决赛,他们拟订了下面的通知。通知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指出。
通知
xx中学全体同学:
学校将于6月25日15:00举行第一届“校园歌手”大赛决赛,请各年级参赛的选手准时到场参加比赛。
特此通知。
2020年6月15日
南京市xx中学学生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8.全词围绕“闲”的心绪,发出了怎样的感慨?(6分)
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②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始还姓,更其名。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更适:改嫁。②戚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学家。
10.请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4分)
①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
②人不能堪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段概括范仲淹受后人敬仰的原因。(6分)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是否有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然后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外,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会儿,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我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儿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的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是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时,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捡,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方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我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12.阅读第⑥~ 段,按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共6分)
示例:
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____时打枣。(3分)
第三次:______________后打枣。(3分)
13.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共6分)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3分)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14.本文有多条线索,请写出其中两条。(6分)
15.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章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这两处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8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16.请以《拼在一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中的“玄”应读xuán;C项中的“散”应读sàn;D项中的“迸”应读bèng。
2.答案:A
解析:B项中的“邢”应为“刑”;C项中的“玄”应为“眩”;D项中的“粱”应为“梁”。
3.答案:C
解析:A项中,“调查显示”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和“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是选择性问句,中间应该用逗号。D项中,并列短语“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之间应用逗号。
4.答案:B
解析:A项“抛砖引玉”为自谦辞,不能用来形容他人的发言;C项用语不礼貌;D项“见风使舵”是贬义词,不合语境。
5.答案:C
解析:C项中,男孩的名字不是“枣儿”,“枣儿”是老人儿子的名字。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此类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得分率一般不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是能很好地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通读五个句子,讲述的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⑤是总起句放第一位,排除AC。①为总结性的句子,点明了怎样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故应放在最后,排除D。故选:B。
7.答案:通知中没有写明决赛地点。 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文修改能力。通知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通知的格式要求:标题在第一行居中;称呼在第二行顶格;正文在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落款部分位于右下角,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在内容上,活动类通知需要在正文部分写清楚活动的名称、举行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这则通知中没有写明决赛的地点,应在“举行”前加上决赛地点;通知的落款错误,应是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8.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势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主题的能力。陈与义是南宋继辛弃疾之后,主张北伐的词人代表。题目中的“忆”与“旧”说明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以昔盛今衰(当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如今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表达国势衰亡、个人孤寂的悲哀,并感叹时光易逝、功业无成。这些复杂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二十余年如一梦”一句之中。
9.答案:动静结合。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与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游乐情形,展现无比欢畅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吹笛”写声,一般诗歌中摹声,往往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这两句中前句写静态景物,后句写动态声音,描写的是当年豪英欢聚的情景,吹笛到天明,词人仍意犹未尽,可见其心情无比欢畅。
10.答案:沃:浇;堪:能忍受。
11.答案:少有志向节操;勤奋苦读;能忍受贫苦;内刚外和;极其孝顺;对自己节俭却乐善好施。
解析:【译文】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年少时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家奉养。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12.答案:蒙冤憋屈 高考落榜
13.答案:(1)强调作用,表现出“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14.答案: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15.答案:内容上,相同点:都写了在“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的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
写法上,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秋天的怀念》除了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外,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运用神态描写。
16.答案:【范文】
拼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下同类的事物,总喜欢相聚在一起,同类的鸟儿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聚在一起奔跑。人在世上,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并形成自己的生活圈,然而,不同的人拼合在一起形成的群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奸佞拼在一起,则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东汉末年,宦官拼合在一起,专权擅政,排除异己,盘剥百姓,任人唯亲,大多数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进仕之路由此被堵塞,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党锢之祸败坏了朝政,加深了政治的黑暗,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北宋末年,蔡京、童贯等奸贼结党营私,罔顾国家利益,残害人才,金兵南下时,宋朝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最后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急剧灭亡,中原半壁江山落入敌手。回首往事,历史的惨痛教训比比皆是,令后来者扼腕叹息。
爱国志士拼在一起,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北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后,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他和范仲淹拼在一起,共同向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家国情怀,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宁的日子了。这些政治家也因为政绩斐然和拥有高尚情怀而千古流芳。
不同的团体拼合在一起,因其目的和宗旨不一样,所以其牢固程度也不一样。以义结成的同盟往往坚不可摧,团体中的人有着相同的志趣,他们襟怀坦荡,坚持道义,履行忠信,珍惜名节,并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有时候即使意见不一,也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生活圈。那些忠贞爱国、坚守正义、以诚相待的朋友,我们继续相处,与他们拼在一起,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奉献,不断实现人生的目标。那些只重视权势和个人利益而不守信义的人,请将其踢出自己的朋友圈,避免自己被不善者同化,堕落成为一个平庸的甚至对社会有害的人。
当今时代,只要全中国人民拼在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拼”的常用义有两种:一是合在一起,连合;二是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题目的后一部分有个限定要求是“在一起”,表示要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俗话说,“独木不成林,独花不成景”。抵御寒冷的最好办法不是各自为阵,而是相互取暖。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可从团结、奋斗等方面正面构思立意,表现闭结出力量、奋斗有成效的主题;也可从各自为战、消极退缩等方面反面构思立意,衬托“拼在一起”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来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论选择怎样的材料,不论从哪个角度构思立意,都要弘扬正能量,彰显社会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