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选修4 新人教版 3.3盐类的水解 课后培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选修4 新人教版 3.3盐类的水解 课后培优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12 17: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的是( )
A.Na2CO3 B.AlCl3 C.Ca(OH)2 D.NaNO3
2.配制下列溶液时常需加入少量括号内的物质,其中不是为了抑制离子水解的是( )
A.FeSO4(Fe) B.CuCl2(HCl) C.FeCl3(HCl) D.CH3COONa (NaOH)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浓氨水中滴加饱和溶液可制得胶体
B.明矾溶于水产生胶体:
C.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4.常温下,向某浓度的二元弱酸H2A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pC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pC=-lgx,x表示溶液中溶质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3时,溶液中c(HA-) > c(A2-) = c(H2A)
B.溶液中存在点d满足3[c(H2A)+c(HA-)+c(A2-)] = 2c(Na+),该点位于c点右侧
C.pH由0.8增大到5.3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
D.常温下,溶液中c2(HA-)与c(H2A)·c(A2-)的比值为104.5
5.下列事实:
①溶液呈酸性;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发生板结;
③配制溶液时,用稀盐酸溶解固体;
④溶液中;
⑤氯化铵溶液可去除金属制品表面的锈斑;
⑥蒸干溶液,往往得不到固体。
其中与盐类的水解有关的有
A.仅①②③⑤ B.仅②③④⑤⑥ C.仅①④⑤⑥ D.仅②③④⑤
6.25 ℃时,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b=1.75×10-5.该温度下,用0.01 mol·L一1盐酸滴定10 mL a mol·L-1氨水,盐酸的体积V(HCl)与溶液的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加少量水, 增大
B.a约为1.006×10-2
C.B、D两点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OH-):B<D
D.C点溶液中的H2O不发生电离
7.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信息如下:
实验编号 c(HA)/mol·L-1 c(NaOH)/mol·L-1 反应后溶液pH
甲 0.1 0.1 pH=9
乙 c1 0.2 pH=7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c1一定大于0.2
B.HA的电离方程式是HAH++A-
C.乙反应后溶液中:c(Na+)=c(HA)+c(A-)
D.甲反应后溶液中:c(Na+)>c(A-)>c(OH-)>c(H+)
8.对下列叙述的评价合理的是( )
选项 叙述 评价
A 乙酸乙酯在H218O中水解,产物乙醇中将含有18O 对,根据酯的水解规律,产物乙醇中将含有18O同位素,而乙酸则没有
B 明矾和漂白粉都可用于水的净化 对,二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 对,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
D 可以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鉴别乙醇溶液、乙酸溶液和乙醛溶液 错,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不能鉴别乙醇溶液和乙酸溶液
9.有关下列两种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溶液①:0.2mol·L-1CH3COONa溶液;溶液②:0.1mol·L-1H2SO4溶液
A.相同温度下,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溶液①<溶液②
B.加水稀释溶液①,溶液中变大
C.等体积混合溶液①和溶液②,所得溶液中c(CH3COO-)+2c(SO)=c(Na+)
D.25℃时,向溶液②中滴加溶液①至pH=7,溶液中c(Na+)>c(SO)
10.氯碱工业的产物与不同物质反应可以生成不同的盐。已知常温下,浓度均为的4种钠盐溶液pH如表:
溶质
11.6 9.7 10.3 5.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氯水中加入,可以增大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
B.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溶液
C.常温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大的是溶液
D.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11.常温下,向20mL0.1mol/L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Na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表示的溶液中c(OH-)=10-11mol/L
B.a、b点表示的溶液中相等
C.c点表示CH3COOH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D.d点表示的溶液中c(Na+)>c(CH3COO-)
1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0.1 mol·L-1 NaAlO2溶液中:HCO、NH、SO、Fe3+
B.=1×10-13 mol·L-1的溶液中:NH、Ca2+、Cl-、NO
C.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Fe2+、K+、NO、SO
D.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K+、Na+、AlO、CO
13.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NaHS混合溶液中,
B.的水溶液中:
C.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恰好呈中性:
D.在向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水电离出的达到最大
14.将0.2 mol·L-1 CH3COOK 与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CH3COO-)+c(Cl-)+c(OH-) =c(H+)+c(K+)
B.c(CH3COO-)>c(Cl-)>c(CH3COOH)>c(H+)
C.c(K+)=c(CH3COOH)+c(CH3COO-)
D.c(CH3COOH)+c(H+) = c(CH3COO-)+c(OH-)
15.室温下,向某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溶液中lgc(Ba2+)与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H2CO3的Ka1、Ka2分别为4.2×10-7、5.6×10-11)
A.a对应溶液的pH大于b
B.b对应溶液的c(H+)=5.6×10-13 mol·L-1
C.a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2c(Ba2+)+c(Na+)+c(H+)=3c(HCO)+c(Cl-)+c(OH-)
D.a→b对应的溶液中不变
16.室温下,某二元碱水溶液中相关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温下,的数量级为
B.水溶液显酸性
C.等物质的量的和混合溶液中:
D.在水溶液中:
17.如图,向20mL0.2mol/LH2A溶液中滴加0.2mol/LNaOH溶液,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HA-H++A2-
B.当V(NaOH)=20mL时,溶液中c(OH-)<c(H+)
C.当V(NaOH)=40mL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大
D.当V(NaOH)=30mL时,溶液中存在以下关系:2c(H+)+c(HA-)+2c(H2A)=c(A2-)+2c(OH-)
18.下列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pH相同的①、②、③三种溶液中:①<②<③
B.溶液与溶液混合后呈酸性,所得溶液中:
C.溶液与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D.常温下,的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
19.某温度下,向20 mL 0.1 mol/L的氨水中逐滴滴加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pH与pOH [pOH = – lgc(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pH + pOH) > 12
B.Q点溶液中c(C1-) > c(NH) > c(H+) > c(OH-)
C.M、N两点的溶液中:[cM(NH) – cN(C1-)] = [cM(Cl-) – cN(NH)]
D.若滴加的盐酸的体积为10 mL,则有c(NH) + c(H+) = c(NH3·H2O)+c(OH-)
20.已知:25℃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下面图像表示常温下稀释CH3COOH、HClO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H3COOH HClO H2CO3
Ka=1.8×10-5 Ka=3.0×10-8 Ka1=4.1×10-7Ka2=5.6×10-11
A.相同浓度CH3COONa和NaClO的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ClO-)>c(CH3COO-)>c(OH-)>c(H+)
B.向NaClO溶液中通少量CO2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CO2+H2O=2HClO+CO
C.图像中a、c两点处的溶液中相等(HR代表CH3COOH或HClO)
D.图像中a点酸的总浓度等于b点酸的总浓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工业流程题
21.实验室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草酸亚铁晶体(FeC2O4·xH2O)。过程如下:
已知:①pH>4时,Fe2+易被氧气氧化
②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废铁屑在进行“溶解”前,需要在5%的Na2CO3溶液中加热数分钟,并洗涤干净,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废铁屑表面的油污的水解,请写出Na2CO3溶液呈碱性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用稀硫酸调溶液pH至1~2的目的: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Ⅰ是为了得到(NH4)2SO4·FeSO4·6H2O,则操作Ⅰ应进行蒸发浓缩、结晶、________________。该操作最适宜的温度为___________。
(4)检验FeC2O4·xH2O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22.肼()又称为联氨,溶于水呈碱性,类似于氨气,已知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常温下,将盐酸滴加到联氨()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随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表示与的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_(填“M”或“N”)。
(2)的水解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的水溶液呈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
23.已知在25℃时,部分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
CH3COOH Ka=1.75×10-5
H2CO3 Ka1=4.30×10-7、Ka2=5.61×10-11
H2SO3 Ka1=1.54×10-2、Ka2=1.02×10-7
(1)写出碳酸的第二级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a2=________。
(2)若保持温度不变,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下列各量会变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CH3COO-) B.c(H+) C.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D.醋酸的电离度
(3)pH相等的CH3COONa溶液、NaHCO3溶液、Na2SO3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溶液。
(4)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HSO3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24.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
(1)盐类作净水剂
硫酸铝钾或硫酸铝中的水解生成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胶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作净水剂.
(2)热的,溶液清洗油污
纯碱在水中发生水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促进水解平衡右移,溶液的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增强.
(3)泡沫灭火器
试剂:____________溶液和____________溶液.
原理:和的水解相互促进,生成_______气体和_______沉淀,产生大量泡沫,隔绝可燃物与空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溶液的配制
配制保存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加入相应的酸(或碱)抑制水解.如配制溶液时,加入____________抑制的水解,得到澄清的溶液.
四、计算题
25.Ⅰ.氯化铁可用于金属蚀刻,污水处理。
(1)25℃时,FeCl3溶液的pH _______7(填“>”、“<”或“=”),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 ____________。把FeCl3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氯化铁水解平衡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 c(FeCl3)/mol L 1 温度/℃ pH
1 0.1 25 x
2 0.1 35 y
3 0.2 25 z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填序号)
A.上述实验能判断出温度对氯化铁水解的影响
B.表格中x<y<z
C.上述实验能得出:增大盐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越大
Ⅱ.已知:某酸HA (298K时Ka=4.0×10–7),25℃时,向100mL 0.1mol·L 1HA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 1NaOH溶液,所得溶液的pH随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3)25℃时,0.1mol·L 1HA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mol·L-1。
(4)在X点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5)在K点时,溶液中c(OH-)+c(A-)-c(H+)= _______mol·L 1。
(6)25℃时,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为 _______(填数值)。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的水解CO+H2OHCO+OH-,溶液显碱性,A符合题意;
B.AlCl3溶液中存在Al3+的水解而显酸性,B不符合题意;
C.Ca(OH)2可以在水溶液中电离出OH-而显碱性,与水解无关,C不符合题意;
D.NaNO3为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A
解析:
A.Fe2+易被氧化为Fe3+,Fe可以和Fe3+反应生成Fe2+,所以FeSO4溶液中加入Fe的目的是防止被氧化,而不是抑制水解,A符合题意;
B.铜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加入HCl可以抑制铜离子水解,B不符合题意;
C.铁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加入HCl可以抑制铁离子水解,C不符合题意;
D.醋酸根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加入NaOH可以抑制醋酸根水解,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3.C
解析:
A.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浓氨水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而不是胶体,A错误;
B.正确的方程式为:,用可逆符号,不能打沉定符号,B错误;
C.铝盐、铁盐都能水解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胶体,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C正确;
D.胶体不带电,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
二元弱酸H2A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反应过程中H2A浓度一直减小,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的浓度一直增大,由图中粒子浓度的变化可知I代表,II代表H2A,III代表,据此分析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I代表,II代表H2A,III代表,结合图像信息可知pH=3时,II和III相交,I的pC值最小,则浓度c(HA-) > c(A2-) = c(H2A),故A正确;
B.根据物料守恒当溶液中3[c(H2A)+c(HA-)+c(A2-)] = 2c(Na+),可知溶质为Na2A和NaHA的等物质的量混合,因的水解程度大于,可知此时溶液中浓度大于的浓度,结合图像可知该点应位于b、c之间,故B正确;
C.由图可知pH由0.8增大到5.3的过程中,溶质由H2A转变成NaHA再转变成Na2A,溶质对水的电离程度一直增大,故C错误;
D.,a点时c(HA-)= c(H2A),可得,c点时c(HA-)= c(A2-),可得,则得c2(HA-)与c(H2A)·c(A2-)的比值为=104.5,故D正确;
故选:C。
5.B
解析:
①中为强酸强碱的酸式盐,溶液显酸性是因为电离出;②中是水解使土壤酸性增强;③中HCl电离产生的会抑制水解;④中是因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⑤中水解产生的与锈斑中的反应;⑥加热会促进水解。故与盐类水解有关的是②③④⑤⑥,故B正确;
故选:B。
6.B
解析:
A.A点溶液为amol·L-1氨水,Kb只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b不变,Kb,故 ,加少量水稀释,氨水浓度降低,故 降低,A错误;
B.根据图示0.01mol·L-1盐酸与amol·L-1氨水等体积混合时溶液恰好呈中性,则c()= c(Cl-)=0.005 mol·L-1; ,a=1.006×10-2mol·L-1,B正确;
C.B点为氨水和氯化铵的缓和溶液,pH=9时,由水电离出来的c (OH-)= 10-9mol·L-1,D点为盐酸和氯化铵的缓和溶液,pH=5时,由水电离出的c (OH-)= 10-9mol·L-1,故B、D两点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相等,C错误;
D.任何水溶液都存在H2O的电离,D错误;
答案选B。
7.C
解析:
由甲实验数据可知,等浓度等体积的一元酸HA和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恰好生成NaA,反应后的溶液pH=9,可知NaA为强碱弱酸盐,所以HA为一元弱酸,据此分析选择。
A.HA是弱酸,与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反应后恰好生成NaA,溶液应显碱性,要溶液显中性,HA应过量,故c1一定大于0.2,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HA为一元弱酸,电离方程式为:HAH++A-,B正确;
C.乙反应后溶液的pH为7,c(OH-)=c(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A-),C错误;
D.甲反应后溶液恰好生成NaA,溶液显碱性,所以NaA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A-)>c(OH-)>c(H+),D正确;
答案为:C。
8.C
解析:
A.乙酸乙酯水解时,按酯化时的原路返回,酯化时,酸脱羟基,则在H218O中水解,产物乙酸中将含有18O,而乙醇中不含,A评价不合理;
B.明矾和漂白粉都可用于水的净化,前者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用于净水,后者杀菌消毒,作用原理不同,B评价不合理;
C.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因为二者发生相互促进的双水解反应,从而生成氨气,降低肥效,C评价合理;
D.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与乙醇不反应,与乙酸发生中和反应,悬浊液溶解,与乙醛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可以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醛,D评价不合理;
故选C。
9.D
解析:
A.醋酸钠是强碱弱酸盐,醋酸根离子水解会促进水的电离,硫酸是强酸,会抑制水的电离,所以相同温度下,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溶液①>溶液②,A错误;
B.为醋酸根的水解平衡常数,Kh只与温度有关,加水稀释溶液①,溶液中不变,B错误;
C.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醋酸,溶液呈酸性,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知c(CH3COO-)+2c(SO)>c(Na+),C错误;
D.25℃时,向溶液②中滴加溶液①至pH=7,电荷守恒为:,溶液呈中性,所以,则,所以溶液中c(Na+)>c(SO),D正确;
答案为:D。
10.A
解析:
A.由表中数据可知酸性:,氯水中存在平衡:,由于酸性:,则会与盐酸发生反应,使上述平衡向生成次氯酸的方向移动,次氯酸的浓度增大,A正确;
B.溶液呈酸性,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其他三种强碱弱酸盐溶液中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会促进水的电离,弱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溶液的pH越大,则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溶液,B错误;
C.酸性:,则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pH最大的是溶液,C错误;
D.溶液中的电离、水解都很微弱,而水电离还可产生H+和OH-,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D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
A.由图可知,a点的Ph=3,所以c(H+)=10-3mol/L,则溶液中c(OH-)=,表示的溶液中c(OH-)=10-11mol/L,故A正确;
B.由图可知,a、b点为等温线,Ka=,,故,a、b点表示的溶液中相等,故B正确;
C.由图可知,c点溶液呈中性,CH3COOH为弱酸,表示CH3COOH和NaOH反应,CH3COOH 过量,故C错误;
D.根据无聊守恒,d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为CH3COONa或者CH3COONa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所以 c(Na+)>c(CH3COO-),故D正确;
故答案:C。
12.B
解析:
A.偏铝酸根与HCO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1×10-13mol·L-1的溶液中显酸性,各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B正确;
C.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若溶液显碱性,亚铁离子不能大量共存,若溶液显酸性,Fe2+和NO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如果显酸性,偏铝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答案为B。
13.B
解析:
A.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得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NaHS混合溶液中存在2c (Na+)=3[c (S2-)+c (HS-)+c (H2S)],故A正确;
B.pH=10.5的NaHCO3溶液显碱性,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CO)>c(H2CO3)>c(CO),故B错误;
C.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恰好呈中性,溶质为Na2SO4、(NH4)2SO4、NH3 H2O,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c(Na+ )+c(NH)=c(OH-)+2c(SO),由于溶液为中性,则c(H+)=c(OH-),所以c(Na+ )+c(NH)=2c(SO),故C正确;
D.在向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酸和碱抑制水的电离,能够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水电离出的c(H+)达到最大,故D正确;
故选B。
14.D
解析:
将0.2 mol·L-1 CH3COOK 与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产物的浓度均为0.05 mol·L-1 ,它们是CH3COOH、CH3COOK、KCl,由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所以溶液呈酸性。
A.溶液中含有CH3COO-、Cl-、OH-、H+、K+,依据电荷守恒,可得出c(CH3COO-)+c(Cl-)+c(OH-) =c(H+)+c(K+),A正确;
B.反应结束时,c(CH3COOH)=c(CH3COOK)=c(KCl),但由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所以c(CH3COO-)>c(Cl-)>c(CH3COOH)>c(H+),B正确;
C.由于c(CH3COOH)=c(CH3COOK)=c(KCl),所以c(K+)=c(CH3COOH)+c(CH3COO-),C正确;
D.在溶液中主要发生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CH3COOHH++CH3COO-和H2OH++OH-,而反应后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则平衡时c(CH3COO-)-c(CH3COOH)=2[c(H+)-c(OH-)],所以c(CH3COOH)+2c(H+) = c(CH3COO-)+2c(OH-),D不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
A.温度不变水解平衡常数不变,,则横坐标数值越大,溶液中c(OH-)越小,溶液的pH值越小,则溶液的pH:a点大于b点,故A正确;
B.b点=2,则==,c(H+)=5.6×10-11×100=5.6×10-9,b对应溶液的c(H+)=5.6×10-9 mol·L-1,故B错误;
C.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a点横坐标等于0,说明,根据电荷守恒得2c(Ba2+)+c(Na+)+c(H+)=2++c(Cl-)+c(OH-),所以得2c(Ba2+)+c(Na+)+c(H+)=3c(HCO)+c(Cl-)+c(OH-),故C正确;
D. 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不变,则不变,故D正确;
故选B。
16.D
解析:
A.选取图中点,此时,,的,其数量级为,A错误;
B.水溶液中X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由图示物质的量分数最大时,在7到8之间可知溶液显碱性,B错误;
C.选取图中点,此时溶液的,,的,第一步水解平衡常数,由于,等物质的量的和混合溶液中,的水解程度大于的电离程度,溶液显酸性,所以此时,C错误;
D.在水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存在元素质量(物料)守恒:,两式联立可得:,D正确;
答案选D。
17.D
解析:
A.Ⅰ代表H2A,在V(NaOH)=0mL时,H2A分子不为0,H2A是弱电解质,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HA-H++A2-,故A正确;
B.当V(NaOH)=20mL时,发生反应为NaOH+H2A=NaHA+H2O,溶液为NaHA溶液,根据图像可知,溶液中A2-的物质的量大于H2A,HA-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c(OH-)C.当V(NaOH)=40mL时,溶液为Na2A溶液,强碱弱酸盐水解促进水电离,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大,故C正确;
D.当V(NaOH)=30mL时,发生反应为NaOH+H2A=NaHA+H2O、NaHA+NaOH=Na2A+H2O,溶液为等物质的量的NaHA、Na2A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H+)=c(HA-)+2c(A2-)+c(OH-)①,根据物料守恒可知:3c(HA-)+3c(A2-)+3c(H2A)=2c(Na+)②,①×2+②得:2c(H+)+c(HA-)+3c(H2A)=c(A2-)+2c(OH-),故D错误。
故选D。
18.B
解析:
A.三种溶液显酸性的原因:①中存在产生H+,②中存在和产生H+,③中存在NH4HSO4=、产生H+,由于硫酸氢铵电离程度远远大于铝离子水解程度,则pH相同时,即H+浓度相同时有物质的量浓度:①>②>>③,铵根水解是微弱的,则有:①>②>③,A错误;
B.溶液与溶液混合后得等浓度的NaCl、CH3COOH、CH3COONa溶液,呈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水解程度,则所得溶液中:,B正确;
C.溶液与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Na2CO3溶液,所得溶液中:,C错误;
D.电荷守恒:,,则,D错误;
选B。
19.C
解析:
Q点时,pH=pOH=a=6,c(H+)=c(OH-)=10-6mol/L,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w=10-6×10-6=10-12,溶液显中性;M点pH>pOH,溶液显碱性;N点pHA.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w=10-12,则任意时刻均有c(H+)×c(OH-)=10-12,即10-pH×10-pOH=10-12,pH+pOH=12,因此M点pH+pOH=12,A错误;
B.电荷守恒有:c(C1-) +c(OH-)=c(NH) + c(H+),Q点时,pH=pOH=a=6,c(H+)=c(OH-)=10-6mol/L,则c(C1-) = c(NH) > c(H+) =c(OH-),B错误;
C.电荷守恒有:cM(C1-) +cM(OH-)=cM(NH) + cM(H+),cN(C1-) +cN(OH-)=cN(NH) + cN(H+),M点pH=N点pOH,则cM(OH-)-cM(H+)=cN(H+)-cN(OH-),那么cM(NH)-cM(C1-)=cN(C1-)-cN(NH),整理得[cM(NH) – cN(C1-)] = [cM(Cl-) – cN(NH)],C正确;
D.若滴加的盐酸的体积为10 mL,则所得溶质含等浓度的NH3·H2O和NH4Cl,电荷守恒有c(C1-) +c(OH-)=c(NH) + c(H+),物料守恒有:2c(C1-) =c(NH) + c(NH3·H2O),联立式有:c(NH) + 2c(H+) = c(NH3·H2O)+2c(OH-),D错误;
选C。
20.C
解析:
A.由于CH3COOH的Ka大于HClO的Ka,根据盐类水解“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知,ClO-的水解程度大于CH3COO- ,故混合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 )>c(CH,COO- )>c(ClO- )>c(OH- )>c(H+ ),故A错误;
B.由于Ka(H2CO3)> Ka(HClO)> Ka(HC),则向NaC1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先生成HClO和NaHCO3,离子方程式为2ClO-+CO2+H2O=2HClO+HCO ,故B错误;
C.CH3COOH的电离常数Ka(CH3COOH) =,=,因为a、c两点溶液温度相同,所以Ka相同,故C正确;
D.由于Ka(CH,COOH) > Ka( HClO),稀释相同倍数时,CH3COOH的pH变化大。则曲线I代表CH3COOH,曲线II代表HClO,起始时两种酸溶液的pH相等,则有c(HClO)>c(CH3COOH),故a点酸的总浓度小于b点酸的总浓度,故D错误;
故答案:C。
21.+H2O+OH- 抑制和Fe2+的水解 防止Fe2+被氧化 趁热过滤 60℃左右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则沉淀洗涤干净
解析:
废铁屑加入硫酸溶液溶解,加入硫酸铵溶液控制温度结晶析出(NH4)2SO4·FeSO4·6H2O晶体。加稀硫酸溶解。滴入几滴稀硫酸防止亚铁离子水解,加入草酸沅淀亚铁离子,过滤得到草酸亚铁晶体( FeC2O4·xH2O)。
(1) Na2CO3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产生、OH-,使溶液中c(OH-)>c(H+),因此溶液呈碱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OH-;
(2) (NH4)2SO4·FeSO4·6H2O在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和Fe2+会发生水解反应,消耗水电离产生的OH-使溶液显酸性,向溶液中加入酸,增大溶液中c(H+),可以抑制盐的水解;且由于pH>4时,Fe2+易被氧气氧化。所以用稀硫酸调溶液pH至1~2的目的:一是抑制和Fe2+的水解,二是防止Fe2+被氧化;
(3)操作Ⅰ是为了得到(NH4)2SO4·FeSO4·6H2O,则操作Ⅰ应进行蒸发浓缩、结晶、然后趁热过滤;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溶液温度关系可知:在60℃左右(NH4)2SO4·FeSO4·6H2O的溶解度较低,为得到(NH4)2SO4·FeSO4·6H2O,应该控制温度在60℃左右;
(4)若FeC2O4·xH2O沉淀洗涤干净,则最后一次洗涤液中不含有,所以检验FeC2O4·xH2O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则沉淀洗涤干净。
22.
(1)M
(2)
(3)酸性
(4)
解析:
(1)当时,,同理,时。根据,结合横坐标为0.0,曲线M、N上的对应点,可知曲线N表示与的变化关系、曲线M表示与的变化关系。
(2)水解产生和,水解方程式为。
(3)是强酸弱碱盐,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
(4)根据图可知,时,,,时,,。的。
23.
(1)
(2)BD
(3)CH3COONa
(4)c(Na+)>(HCO)>c(SO)>c(OH-)>c(HSO)>c(H+)>c(CO)
解析:
(1)碳酸的第二步电离方程式是:HCO H++CO,则:Ka2=;
(2)CH3COOH CH3COO-+H+,加入醋酸钠固体,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氢离子浓度减少,醋酸的电离程度减少,而醋酸的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即温度不变,电离常数不变,
故答案为:BD;
(3)CH3COONa、NaHCO3、Na2SO3均能水解,它们的溶液均显碱性,由表中数据可知,酸性:醋酸大于碳酸,碳酸大于亚硫酸氢根离子,故水解程度:亚硫酸氢根离子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大于醋酸根离子,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溶液的碱性:亚硫酸钠大于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大于醋酸钠,若溶液的pH相等,即碱性相同,则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CH3COONa;
(4)由表中数据可知,酸性:HSO>HCO,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Na2CO3+NaHSO3=NaHCO3+Na2SO3,故反应后,混合溶液中的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SO3,这两种物质都能水解,且水解程度HCO<SO,另外还存在HCO的电离平衡,故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a+)>(HCO)>c(SO)>c(OH-)>c(HSO)>c(H+)>c(CO)。
24. 盐酸
解析:
25.< Fe3++3H2OFe (OH)3+3H+ Fe2O3 A 5.0×10-11 c(A-)>c(Na+)>c(H+)>c(OH-) 0.1 2.5×10–8
解析:
(1)FeCl3为强酸弱碱盐,则其溶液的pH<7,原因是Fe3++3H2OFe (OH)3+3H+。把FeCl3溶液蒸干灼烧过程中,HCl挥发,Fe(OH)3分解,最终得到的主要产物是Fe2O3,故答案为:<;Fe3++3H2OFe (OH)3+3H+;Fe2O3;
(2)A.上述实验能判断出温度升高,pH减小,则溶液的酸性增强,氯化铁的水解程度增大,A正确;
B.实验2相当于实验1升高温度,水解平衡右移,c(H+)增大,pH减小,实验3相当于实验1增大FeCl3浓度,c(H+)增大,pH减小,所以表格中x最大,B不正确;
C.增大盐的浓度,虽然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但水解程度减小,C不正确;
故选A;
(3)25℃时,0.1mol·L 1HA(298K时Ka=4.0×10–7)溶液中c(H+)= ==2.0×10-4mol·L-1,则由水电离出的c(H+)= c(OH-)=mol·L-1=5.0×10-11,故答案为:5.0×10-11;
(4)在X点时,溶液中n(NaA)=0.005mol,n(HA)=0.005mol,溶液呈酸性,表明主要发生HA的电离,所以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A-)>c(Na+)>c(H+)>c(OH-),故答案为:c(A-)>c(Na+)>c(H+)>c(OH-);
(5)在K点时,依据电荷守恒,溶液中c(OH-)+c(A-)-c(H+)=c(Na+)= =0.1mol·L 1,故答案为:0.1;
(6)25℃时,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2.5×10–8,故答案为:2.5×10–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