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2 18: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
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能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的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知识点 地理差异显著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P4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教材图5.1,说出气温、降水和地势的分布规律。
答案: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阅读教材,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农业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比较教材图5.3、图5.4,说出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秦岭—淮河以北——耕地多为旱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居民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秦岭—淮河以南——耕地多为水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到三熟;水运是人们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居民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教师点拨)
1.不同的自然差异,造成不同的自然分区。如根据气温变化,我国可以分成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根据降水量多少以及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以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根据地势变化可以分成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生活及景观差异
区域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农业生产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作物、水果 小麦、大豆、甜菜、苹果 水稻、油菜、甘蔗、柑橘
生活文化 传统运输 陆运:马车 水运:船只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保暖、防寒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通风、散热
人们主食 面食 大米
传统运动项目 滑雪、溜冰、骑马 游泳、赛龙舟
传统文化 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越剧、黄梅戏,唱腔委婉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探究秦岭—淮河一线南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讨论交流)
1.读教材图5.3、图5.4,指出我国北方、南方的植被差异,并分析原因。
2.指出我国北方、南方的河流流量差异,并分析原因。
3.总结影响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影响我国南北方植被、河流等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
1.我国南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1)植被差异及原因:秦岭—淮河以北气温较低,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以南地区1月份气温在0℃以上,故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河流流量差异及原因: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降水少,故河流的流量小;以南地区降水多,故河流流量大。
(3)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气候)。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区域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封冻状况 结冰 不结冰
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盆地、丘陵、高原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河流流量、汛期 流量较小,汛期短 流量大,汛期长
河流含沙量 较大 较小
植被类型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注: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下图为其联系图。
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比较方法——抓住主导,掌握特征尽管秦岭—淮河一线对比项目比较多,但只要抓住其1月份0℃等温线和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就可以推理其他,如干湿状况、有无结冰期等,即确定南北方的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差异,其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些自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培养读图分析、对比、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和尊重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及划分的主导因素。
【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显著的地理特征和差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举例说一说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经济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几个地理区域的相关内容。
知识点 四大地理区域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5、P6的内容,自主完成)
读图思考:
1.说出我国根据不同标准把我国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答案:我国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的依据。
答案: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
答案: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吻合,青藏地区同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大致以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为界。
(教师点拨)
1.勿混淆同一类型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区域
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同一类型的相同级别的关系是平行的,例如,经济区域中的农耕区、牧区和林区;同一类型的不同级别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如行政区中的省、县、乡。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注:青藏地区仅指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而不是我国的地形区——青藏高原。
3.四大地理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
4.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地理区域的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讨论交流)
1.读教材图5.5,找出界线A,并与教材图5.1中的年等降水量线相比较,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分析,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读教材图5.5,找出界线B,并与教材图5.1中的年等降水量线、1月份等温线相比较,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相一致,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观察教材图5.5,找出界线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界线C与哪级阶梯的边界相一致,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教师点拨)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及其主导因素
(1)界线A:A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具有相似性,故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季风。
(2)界线B:B线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最接近,故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3)界线C:C线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故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地势。
2.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确定因素
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有地形、气候。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课堂小结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要识记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的主导因素等。
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标准
2.四大地理区域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