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灰雀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灰雀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13:52:46

文档简介

25《灰雀》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学习1自然段。
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三、学习3—10自然段。
师: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课文3、5、7、9自然段)
2.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师: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2: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生读)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
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很担心灰雀。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生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3)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你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4.师: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齐答: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生:吞吞吐吐。
生2:我觉得这个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生: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生: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
(5)师: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生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师范读)
生: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会飞回来?生1:一定会飞回来。
师:小男孩,你为什么那么肯定?生2:因为我捉走了灰雀。
师:噢,灰雀是你捉去的。小男孩,你现在在想什么呀?
生3: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6)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生:是)
(7)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1.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生鼓掌)
3.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生鼓掌)
4.师: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生:是的)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
3.师: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总结。
1.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六、作业: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32张PPT)
第二课时
26 灰雀
25 灰雀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经常”这些行为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理解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找遍”一词表现出列宁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课文理解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句话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引导男孩认识错误。
课文理解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言自语”看似是列宁自己和自己说话,其实是说给小男孩听的。
列宁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让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唱歌,听不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看出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列宁为什么说灰雀再也飞不回来了?
课文理解
列宁问:“会飞回来?”
这个问句中流露着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
课文理解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看出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课文理解
方法:写人总是离不开写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人们在阅读课文中抓住这些描写,联系课文具体情境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运用: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是男孩的语言描写。课文前面说列宁每天都去看,而且现在找遍了都没有找到,这时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说话又吞吞吐吐的,这样我们就能想象到小男孩心里的想法:这可怎么办?灰雀被我捉回家里,要是让他知道怎么好……这可怎么办呢……
联系课文情境读懂语言描写
课文理解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后的惊喜;另一方面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护。
课文理解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看”“会”“一定会”表明男孩下定决心要改正错误。
课文理解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果然”指小男孩说到做到,表明男孩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课文理解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低着头”表明男孩仍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
课文理解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从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中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没有问男孩,体现了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课文理解
界定:神态、语言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抓住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内心这是一种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对话,在情境中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品质。
运用:课文第3-13自然段的对话描写很值得一读。在读中想象心里的想法。
神态语言描写体会内心
课文理解
如何描写人物的对话
对话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多处运用对话描写,如: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的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小男孩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小男孩认识到自己错误时的心虚;列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及对小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描写人物对话要注意:1.选择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和行。2.人物的语言和身份要相符。3.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本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延伸问题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
从他们日常对待灰雀的做法、从他俩对话神态、从灰雀回归可以看出他们的喜欢。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延伸问题
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方式不同在哪?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的人?
列宁是让灰雀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生活,而男孩是将其圈养起来。他们都很喜欢鸟。列宁是个善解人意、尊重男孩的人,小男孩是一个知错就改,诚实守信的孩子。
延伸问题
分角色朗读课文,你从哪儿感受生活的美妙?
放回了灰雀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灰雀的外形叫声动作让人赏心悦目,列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男孩,男孩知错就改,这些自然的美、品质的美、喜欢方式的差异美,都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妙。
课文结构
灰 雀

灰雀
小男孩

列宁

(宽容 有爱心) 更爱 (知错就改)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的品质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课文拓展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诚实的孩子
列宁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推荐阅读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是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思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列宁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句中“做错了事”指什么事情?
推荐阅读
大家好,我是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我的家在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上,我喜欢唱歌、在树枝间蹦来跳去,所以非常惹人喜爱。
一天,有个男孩他先用食物吸引我,再把我抓过去关到一个漂亮的笼子里,每天给我喂各种好吃的,逗我唱歌,我感觉他很喜欢我。可是我不喜欢待在笼子里,我知道我的同伴——两只胸脯粉红色的灰雀一定担心我,每天看我、给我带来谷粒的人肯定也会担心我,好几次我都想逃出这个困住我的坏笼子。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个男孩把我放了。我现在很开心!每天和我的同伴一块在白桦树上跳动、唱歌。所以我又常常看到大家喂我面包渣和谷粒了。
深红色灰雀的自述
推荐阅读
思考:1.听了深红色灰雀的自述,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灰雀如果会说话,它会对抓它的男孩说什么?
国学诵读
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译文】白沙先生(明代学者陈献章)说:“一个人有很多缺点并不可耻,而一生都没有缺点的人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这真是至理名言。
【感悟】不要因为自己有缺点就自卑,也不必因为自己没有缺点而自喜。知道自己的缺点、不足之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去改正,才能不断取得学业和个人修养上的进步。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又从何去提升自己呢?
同学们,
下节课见!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