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15 13:2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每日突破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单选题
1.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2. 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面关于敲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鼓槌振动产生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3.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时间是14.00s,当时气温是15℃(声速是340m/s),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4.00s B.14.15s C.14.29s D.13.71s
4.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张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
5.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6. 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其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7. 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平直公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②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③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④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 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9.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10.距离爆炸点6千米处的某人,先后两次听到爆炸的声音,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声波经水平直线传播而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经过空中云层反射而来的.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两次听到的爆炸声间隔时间为11.7秒,则云层的高度约为
A.4千米 B.6千米 C.8千米 D.10千米
二、填空题
11.静静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_____m;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_____m。
12.“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你提出三个有关的场景。(1)______;(2)______;(3)______。
13.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__产生;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
14.电影《2012》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太阳异常活跃,不断向外喷射火焰,如图所示,同时地球上的人们可以听到它不停发出的爆破声.上述加点语句中有违背科学的地方,原因是 _____ .
15.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动了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16.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7.电影《你好,李焕英》在今年春节期间热映,贾玲凭借此电影一举成名,她扮演的角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图为影片中一剧照,她坐在自行车上和妈妈聊天的场景,她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产生,妈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传播的,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她是______的。
18.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第一个音叉,第二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______产生的;第二个音叉会发出声音,说明_______能传播声音。
19.小敏在铁桥的一端敲击一下桥梁上铁管,在铁桥的另一端小高同学把耳朵贴在这根铁管上,先后听的到两次敲击声,第一次来自_______________传播,第二次来自_______________传播.如果敲击的是一根装满水的长铁管,那么小高将听到_______________声敲击声.
2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缓慢接触用细线挂起的乒乓球,乒乓球会反复被弹开,利用这一实验可以研究_______________;如图的装置,用抽气机将钟罩内容空气渐抽掉,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此实验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C C B C B B A
二、填空题
11.1700 825
12.教室内学生听不能清楚教师的讲课声 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当飞机飞过人上方时,声音还没有传到人耳处
13.固体 振动 声波
14.真空不能传声
15.振动 不能
16.水(或液体) 510
17.振动 空气 静止
18.振动 空气或介质
19.铁管 空气 3
20.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实验题
21.铃声越来越小 铃声越来越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2.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乒乓球被弹起跳动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 小丽 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