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2 14:48: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纪念某场战役的诗歌中写道:“推三光,以扫荡,设囚笼,而合围。民族存亡之际,舍我其谁?……破正太铁路,看长蛇化僵尸;袭敌伪据点,则堡垒成鬼魅。”有关这场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心理 B. 粉碎了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
C.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D.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推三光,以扫荡设囚笼,而合围"“破正太铁路,看长蛇化僵尸"可知与抗日战争有关,联系所学知识。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正太铁路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此次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万人称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故C选项正确; 选项A,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抗日战争无关,A选项错误;选项B,“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B选项错误;选项D,“百团大战”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而不是解放战争,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注意材料主要信息的分析解读,并结合所学,得出正确判断。
2.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日本农工学校,改造日本战俘。经过教育,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了进步”,懂得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很多人还参加了反战组织。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学校。该学校的创办( )
A. 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 B. 创新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式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外交政策 D. 适应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经过教育,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了进步”,懂得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学校”等信息体现中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战俘采取思想教育,在思想战线上树立了榜样,其作用是丰富了反法西斯斗争手段,具有创新性,故选B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所有中华儿女,而非日本战俘,排除A项;该学校里的学员只是部分日本战俘,且中国共产党当时并非执政党,排除C项;日本农工学校的创办是为了政治需要,而非发展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学校的创办,体现中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战俘采取思想教育,在思想战线上树立了榜样,其作用是丰富了反法西斯斗争手段,具有创新性。
3.图4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
图4
据图4反映出( )
A. 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渡时艰 B.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扩大 D. 土地革命政策推进了政权建设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代表包括中共、国民党、地主士绅、军界、妇女等各个阶层,进一步联合了各党派,各阶级、各民族和各界人士,说明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故选B项;参会代表的构成图(政治范畴)不能反映思想的一致(社会意识范畴),排除A项;要得出“扩大”结论,必须有对比,单凭一则材料无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扩大,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 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来自各个阶层,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4.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 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C. 延续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D.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
【答案】 A
【解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基础,故A项正确; B项是新中国成立,故排除; 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表述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5.下图反映的是1937—1945年中共党员发展状况(单位:万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 土地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B. 中共抗战方针赢得人民支持
C. 国共合作壮大了中共队伍 D. 中共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答案】 B
【解析】土地革命跟中共党员人数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图中显示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说明人民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持久抗战方针持支持态度的体现,B项正确;即使是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也没有放弃遏制共产党武装发展壮大之心,C项排除;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抗战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本题根据图中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中共指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这一主张的提出( )
A.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路线 B.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
C.说明中共已建立起科学的税收制度 D.表明中共税收政策始终符合经济规律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一 切有收入的人民”、“最贫 苦者应该规定免征”、“不论工人农民, 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可知中共的税收政策遵循的是税收公正原则,这样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 税收公正原则是税收科学化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已建立起科学的税收制度”,排除C项; 材料只提及了1940年中共的税收政策,“中共税收政策始终符合经济规律”的结论过于夸张,排除D 项。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农救会”群众性团体组织,建立许多学习小组,仅1940年就建立了一千六百余个识字班,一千个读报小组。这表明( )
A.农民群体注重自我提升革命觉悟 B.中共对根据地农民进行政治动员
C.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D.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成效较突出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在敌后根据地组织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政治认识,使大多数农民都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群体的自我提升革命觉悟,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C项。 材料中的农救会、学习小组、识字班不属于基层组织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生可结合材料“仅1940年就建立了一千六百余个识字班,一千个读报小组”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入党誓词强调“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1940年在入党誓词中加入“要做群众的模范,积极生产”的特色内容。入党誓词内容的变动,主要是基于(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民主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D. 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
【答案】 B
【解析】“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体现的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而到“要做群众的模范,积极生产”则反映的是抗战的首要任务,因此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正确; A项不全面,排除A; 材料与区域的转移无关,排除C; 党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大民主革命斗争的过程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和影响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日开展敌后游击战;武汉失守后,军事委员会对游击战做出具体部署,聘请一批共产党员为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教官,讲授游击战术。国民政府的做法意在( )
A. 牵制日军以策应正面战场 B.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 谋求对敌后战场的领导权 D. 放弃大兵团作战的策略
【答案】 A
【解析】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聘请部分共产党员为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教官,讲授游击战术,其主要目的在于牵制日军以策应正面战场,A正确;选项B,两党合作抗日在1937年9月就已经实现,排除B;选项C,敌后战场的领导权是中共,题干中国民党是对日开展战争,不是为了和中共争夺敌后战场的领导权,排除C;选项D,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并未放弃大兵团作战的策略,排除D;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抗战,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日开展敌后游击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0.1938年中日两军在华北已经没有大规模会战,但日军伤亡数达到将近5万人,其中2月到5月由于日军在山西主动发起攻势作战,伤亡数占到全年2/3以上,分别为26765人和8321人。这客观上反映出( )
A. 敌后战场的作用日益突出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日 D. 日本战争潜力逐步丧失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上升为主战场。因此根据材料“1938年中日两军在华北已经没有大规模会战,但日军伤亡数达到将近5万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相持阶段前夕,敌后战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日军虽然正面战场没有大规模作战,但是伤亡人数较大,A正确;选项B,结合所学,此时尚未进入相持阶段,B排除;选项C,此时国民政府仍然积极抗战,C排除;选项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敌后抗战,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但日军伤亡数达到将近5万人,其中2月到5月由于日军在山西主动发起攻势作战,伤亡数占到全年2/3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1.抗战时期, 根据地各级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上述措施最主要是为了( )
A. 打造廉洁好政府 B. 强化廉政思想 C. 壮大抗日根据地 D. 健全财政制度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问题。根据地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规范政务人员行为和防止贪污现象,这有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壮大。故C正确
打造廉洁政府,强化廉政思想,健全财政制度目的还是为了壮大根据地ABD三个选项都之反应了材料的一方面,不符合材料设问主要目的。故AB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总体认知材料和明确设问的程度。
12.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主要是因为( )
A. 史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B. 肯定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C. 能完整还原抗战历史 D. 日本由此开始了侵略中国
【答案】 C
【解析】“十四年抗战概念”全面准确的还原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这是落实这一概念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干的要求;BCD选项表述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也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全面抗战爆发到1939年底,八路军弹药主要来自收集、缴获和国民政府配发,供给稳定而充足:1940年到1942年,弹药来源于缴获、自造和购买,供给十分困难;1943年到1945年,缴获、自造和购买的弹药逐渐多于消耗。八路军弹药供给的变化反映了( )
A. 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战争走向 B. 敌后战场民主革命力量的成长
C. 大生产运动成效显著 D. 盟国对中共援助加强
【答案】 B
【解析】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使用的弹药,从主要靠收集缴获和国民政府配发,到自造和购买,并在相持阶段克服供给困难,通过缴获、自造和购买等逐步发展到能够保障供给,反映了敌后战场民主革命力量的成长,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战争走向”,A项错误; 大生产运动与八路军弹药供给包括缴获、购买等途径不符,C项错误; 盟国对中共援助加强与八路军弹药供给来自“缴获、自造”等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考查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4.《晋察冀日报》办刊过程中,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排字工人把铅字缩小,把笨重 的字架改成可装卸的轻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机改成用枣木制成的结实轻便的木制机。 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内,以减少字盘重量。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说法。这样做旨在( )
A. 适应游击环境 B. 节省办刊成本 C. 扩大报刊影响 D. 提高文章质量
【答案】 A
【解析】根据“《晋察冀日报》”及“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材料中的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形势,A正确;BCD不是它不断减轻设备重量的原因;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根据“晋察冀”判断抗日战争时期,再结合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的形势进行分析即可。
15.1936年,中华民国《兵役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知识青年可免、缓服兵役。1944年,蒋介石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B. 政府试图提高军队素养
C. 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 D. 中国开始准备全面反攻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号召国家的未来(青年知识分子)从军也是实属无奈之举,C正确;材料是国民政府的行为,与民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无关,A排除;材料与提高军队素养无关,B排除;此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民政府加强征兵,广泛号召知识青年从军,侧面上反映了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 1940—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因为日军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通过奖励垦荒、科学种田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粮食总量,提高边区自给水平。鉴于边区农业生产制度尚未成熟,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通过提供危机贷款,给受到自然灾害的农民购买粮种,以保障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得到保障,压力减轻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根据地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使边区政府渡过了粮食危机。边区政府在应对粮食危机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受人民信任。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怿《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应对粮食危机举措的意义。
【答案】 (1)主要举措: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提高边区自给水平;完善生产建设制度,扶持农业生产;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边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和影响力;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持久抗战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析】(1)据材料“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提高边区自给水平”可得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提高边区自给水平;据材料“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以保障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可得,边区政府通过完善生产建设制度,以及提供危机贷款保障农业生产;据材料“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压力减轻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可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可从对边区、对抗日、对中国共产党等方面谈意义。对边区,据材料“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根据地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使边区政府渡过了粮食危机”可得,这些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推动了边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对抗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促进边区经济恢复发展,而且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区经济的恢复发展为边区持久抗战和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共产党,据材料“边区政府在应对粮食危机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受人民信任”可得,共产党处理粮食危机的措施得当,深得百姓信任,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影响力。
故答案为:(1)主要举措: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提高边区自给水平;完善生产建设制度,扶持农业生产;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边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和影响力;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持久抗战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康迪敌后根据地的建设,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却能战胜强大的侵略势力,结束上百年屈辱和苦难历史,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前嫌,通过建立抗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发挥。
——摘编自熊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材料二 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斯大林于1951年9月2日致电毛泽东,称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苏联元帅崔可夫也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唐培吉《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
【答案】 (1)原因: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世界各国人民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抗日战争具有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性。
(2)意义:牵制了日军,分别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苏联对抗德国的压力,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通过建立抗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国人民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抗日战争具有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性、国共两大战场的配合、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是重要因素。
(2)意义:根据材料“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主要有:牵制了日军,分别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苏联对抗德国的压力,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故答案为:
(1) 原因: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世界各国人民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抗日战争具有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性。
(2) 意义:牵制了日军,分别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苏联对抗德国的压力,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抗战胜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纪念某场战役的诗歌中写道:“推三光,以扫荡,设囚笼,而合围。民族存亡之际,舍我其谁?……破正太铁路,看长蛇化僵尸;袭敌伪据点,则堡垒成鬼魅。”有关这场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心理 B. 粉碎了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
C.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D.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2.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日本农工学校,改造日本战俘。经过教育,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了进步”,懂得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很多人还参加了反战组织。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这种学校。该学校的创办( )
A. 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 B. 创新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式
C.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外交政策 D. 适应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图4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
图4
据图4反映出( )
A. 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渡时艰 B.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扩大 D. 土地革命政策推进了政权建设
4.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 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C. 延续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D.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
5.下图反映的是1937—1945年中共党员发展状况(单位:万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 土地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B. 中共抗战方针赢得人民支持
C. 国共合作壮大了中共队伍 D. 中共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6.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这一主张的提出( )
A.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路线 B.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
C.说明中共已建立起科学的税收制度 D.表明中共税收政策始终符合经济规律
7.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农救会”群众性团体组织,建立许多学习小组,仅1940年就建立了一千六百余个识字班,一千个读报小组。这表明( )
A.农民群体注重自我提升革命觉悟 B.中共对根据地农民进行政治动员
C.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D.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成效较突出
8.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入党誓词强调“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1940年在入党誓词中加入“要做群众的模范,积极生产”的特色内容。入党誓词内容的变动,主要是基于(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民主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D. 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
9.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日开展敌后游击战;武汉失守后,军事委员会对游击战做出具体部署,聘请一批共产党员为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教官,讲授游击战术。国民政府的做法意在( )
A. 牵制日军以策应正面战场 B.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 谋求对敌后战场的领导权 D. 放弃大兵团作战的策略
10.1938年中日两军在华北已经没有大规模会战,但日军伤亡数达到将近5万人,其中2月到5月由于日军在山西主动发起攻势作战,伤亡数占到全年2/3以上,分别为26765人和8321人。这客观上反映出( )
A. 敌后战场的作用日益突出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日 D. 日本战争潜力逐步丧失
11.抗战时期, 根据地各级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上述措施最主要是为了( )
A. 打造廉洁好政府 B. 强化廉政思想 C. 壮大抗日根据地 D. 健全财政制度
12.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主要是因为( )
A. 史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B. 肯定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C. 能完整还原抗战历史 D. 日本由此开始了侵略中国
13.全面抗战爆发到1939年底,八路军弹药主要来自收集、缴获和国民政府配发,供给稳定而充足:1940年到1942年,弹药来源于缴获、自造和购买,供给十分困难;1943年到1945年,缴获、自造和购买的弹药逐渐多于消耗。八路军弹药供给的变化反映了( )
A. 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战争走向 B. 敌后战场民主革命力量的成长
C. 大生产运动成效显著 D. 盟国对中共援助加强
14.《晋察冀日报》办刊过程中,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排字工人把铅字缩小,把笨重 的字架改成可装卸的轻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机改成用枣木制成的结实轻便的木制机。 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内,以减少字盘重量。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说法。这样做旨在( )
A. 适应游击环境 B. 节省办刊成本 C. 扩大报刊影响 D. 提高文章质量
15.1936年,中华民国《兵役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知识青年可免、缓服兵役。1944年,蒋介石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B. 政府试图提高军队素养
C. 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 D. 中国开始准备全面反攻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 1940—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因为日军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通过奖励垦荒、科学种田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粮食总量,提高边区自给水平。鉴于边区农业生产制度尚未成熟,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通过提供危机贷款,给受到自然灾害的农民购买粮种,以保障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得到保障,压力减轻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根据地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使边区政府渡过了粮食危机。边区政府在应对粮食危机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受人民信任。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怿《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应对粮食危机举措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却能战胜强大的侵略势力,结束上百年屈辱和苦难历史,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前嫌,通过建立抗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发挥。
——摘编自熊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材料二 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斯大林于1951年9月2日致电毛泽东,称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苏联元帅崔可夫也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唐培吉《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